史作咏者——七律·辽宋夏金组诗
辽宋夏金,是对中国历史上辽朝、宋朝、西夏和金朝的统称。其中辽与北宋、西夏同时期并存,金与南宋、西夏同时期并存。
笔者自2014年下半年以来利用手机和电脑收听和观看大型历史系列节目《腾飞五千年》,深有感触,为中国灿烂悠久的文明而感到无比自豪。主讲人袁腾飞虽屡遭网友诟病,但他在此系列的讲演作品可以说参考历代正史史籍资料。关于节目所涉及历史内容的伪实,笔者亦在维基百科上得到求证。

七律·腾飞五千年[1]
九夏[2]何尝为瓦全[3],绵延未断五千年。
江南壁垒[4]凭岩阻,塞北穹庐[5]据壑关。
三代[6]变迁传轶事,六朝[7]更替勒[8]箴言。
明清秦汉成一脉,岂可绝情去[9]大元[10]?
[注]
[1] 本篇为序诗。借用大型历史系列节目《腾飞五千年》为题。
[2] ﹝九夏﹞中国的别称,是“九州华夏”的简称。
[3] ﹝瓦全﹞比喻苟且偷生。
[4] ﹝壁垒﹞中国古时兵营四周的墙壁,泛指用于防御、戒备的军事工事。
[5] ﹝穹庐﹞中国古代游牧民族居住的毡帐,泛指中国北方少数民族。
[6] ﹝三代﹞特指对中国历史上的夏、商、周三个朝代的合称。
[7] ﹝六朝﹞特指对三国孙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六个朝代的合称。
[8] ﹝勒﹞雕刻,铭记。
[9] ﹝去﹞除掉,减掉。
[10] ﹝大元﹞即中国历史上的元朝。蒙古语全称为大元大蒙古国,由元世祖忽必烈于1271年所建,定都大都(今中国北京市)。国号“大元”语出《易经·乾卦》,“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

七律·辽宋夏金组诗(其一·辽)[1]
青牛白马临潢处[2],八部[3]归一聚甲戈[4]。
五季纷争曾主战[5],三邦鼎立乃言和[6]。
南接汉地南崇道,北望胡天北诵佛[7]。
一土分辖从两制[8],名播欧亚谓中国[9]。
[注]
[1] 辽朝(916年-1125年),国号大辽,又名大契丹国,时有更改,惯称辽朝,是中国历史上由契丹族(一说乃今中国东北地区达斡尔族和云南省本人的直系祖先)建立的一个朝代,开国君主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定都上京临潢府(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历九帝,享国祚二百一十余年。全盛时期疆域东到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北到额尔古纳河、大兴安岭一带,南到河北省南部的白沟河。
[2] ﹝青牛白马临潢处﹞这里指有关契丹民族发祥的神话传说。驾一匹白马的男仙与驱一头青牛的女神在潢水(今西拉木伦河)畔初见,二人一见钟情,繁衍的后代即契丹八部。
[3] ﹝八部﹞这里指契丹民族兴起之初的八个主要部落,包括悉万丹部、何大何部、伏弗郁部、羽陵部、日连部、匹絜部、黎部和吐六於部。
[4] ﹝甲戈﹞本义为作战时的铠甲与戈矛。这里借指各式武器。
[5] ﹝五季纷争曾主战﹞这里指936年五代后唐发生内乱,河东节度使石敬瑭自称“儿皇帝”,以割让幽云十六州(今中国北京市、天津市全境,以及山西省、河北省北部)为条件,请求辽太宗耶律德光支援攻打后唐。辽太宗遂亲率五万骑兵,于晋阳(今中国山西省太原市)、洛阳等地击败后唐军,最后协助石敬塘攻灭后唐。石敬塘得以称帝建国后晋。辽获得幽云十六州后,将其建设成为进一步南下中原的基地。五季,中国历史上五代(指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的别称。
[6] ﹝三邦鼎立乃言和﹞这里主要指辽朝与北宋签订《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宋辽在澶州(古称澶渊郡,今中国河南省濮阳市)订立和约,此后两国之间百余年间(120多年)不再有大规模战事,礼尚往来,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三邦,本义为三个国家。这里代指辽、北宋和西夏三国。
[7] ﹝南接汉地南崇道,北望胡天北诵佛﹞这里借喻辽朝实行的番汉分治政策。汉地,汉人的土地。这里特指辽朝所占据长城附近的幽云十六州地区。胡天,胡人的天空。这里特指长城以外的农牧草场地区。实际上,辽朝主奉佛教,尤其在幽云十六州修建数座佛教寺庙。因与幽云十六州接壤的宋朝崇奉道教,故此地民族、宗教、文化交流甚杂。
[8] ﹝一土分辖从两制﹞这里指辽朝实行的番汉分治政策。有辽一代,政治体制融合契丹体制与唐宋体制而形成南北院制,南北院制分成北面官制和南面官制。其中北面官治宫帐、部族、属国之政,南面官治汉人州县、租赋、军马之事,因俗而治。其官名及职掌沿袭唐朝制度,并参照五代和宋朝的官制,设有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与大理寺。从,采取,按照。
[9] ﹝名播欧亚谓中国﹞由于辽朝的军事力量与影响力涵盖西域地区,加之1125年为金所灭,1132年由耶律大石在叶密立(今中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额敏县)建立的西辽政权对西域地区的控制及影响,在唐朝灭亡后中亚、西亚与东欧等地区将“契丹”(Khitan)视为“中国”的代表称谓。其中英文的“华夏”(Cathay)一词亦源于“契丹”的发音。

七律·辽宋夏金组诗(其二·宋)[1]
单支哨棍平天下,太祖横绝四百州[2]。
黑发一身尘与土,白头满志喜和忧[3]。
贤臣守义千秋颂,勇将精忠万古流。
可叹崖山齐赴难[4],唯遗[5]武穆[6]靖康仇[7]。
[注]
[1]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的朝代,开国君主为宋太祖赵匡胤,根据首都及疆域的变迁,可再分为定都于汴京开封府(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的北宋与定都于临安府(今中国浙江省杭州市)的南宋,合称两宋。因国君姓赵,又为区别于南北朝时期之南朝刘宋,故亦称“赵宋”。历一十七帝,享国祚三百二十余年。
[2] ﹝单支哨棍平天下,太祖横绝四百州﹞此句化用中国古典名著《水浒传》开篇句“一根棍棒等身齐,打四百座军州都姓赵”。形容宋太祖赵匡胤武艺超群,功夫盖世。太祖,即指宋太祖赵匡胤。
[3] ﹝黑发一身尘与土,白头满志喜和忧﹞此二句分别化用岳飞《满江红·怒发冲冠》中句“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和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黑发,这里指岳飞。岳飞在从汴京城(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外朱仙镇奉旨班师回朝途中,写下此词,时年37岁。白头,这里指范仲淹。范仲淹于宋仁宗赵祯庆历六年(1046年)为重修岳阳楼撰记,时年57岁。
[4] ﹝可叹崖山齐赴难﹞这里指南宋末年南宋军民与蒙元军队在崖山(今中国广东省江门市新会区南崖门地区)的一场战役。相传宋元双方投入军民共计30余万,战争的最后结果是元军以少胜多。宋军全军覆没,南宋彻底灭亡。
[5] ﹝遗﹞余,留。
[6] ﹝武穆﹞即岳飞(1103年—1142年),字鹏举,相州汤阴(今中国河南省安阳市汤阴县)人,南宋著名爱国将领,中国历史上的军事家、战略家。官至少保、枢密副使,封武昌郡开国公。因“莫须有”某犯罪被宋高宗赵构赐死,后平反昭雪,追谥武穆,追赠太师,追封鄂王,后改谥忠武。
[7] ﹝靖康仇﹞这里指中国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1127年,金灭辽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有意征宋。金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围攻北宋都城开封府(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两年后,再次南下并攻陷开封府,掳北宋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和皇帝宋钦宗赵桓北上。时宋钦宗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乱”、“靖康之难”或“靖康之祸”。

七律·辽宋夏金组诗(其三·西夏)[1]
世言大夏出元昊,千载谁知定难军[2]?
忠士肯将身以献[3],佞臣堪把壤来分[4]。
足登广漠通西域,背倚群山拱北门[5]。
功业化尘文作古,几人能解字中云[6]。
[注]
[1] 西夏(1038年-1227年),国号大夏,又称邦泥定国(此属西夏语音译,西夏语意译为“大白高国”或“白高大夏国”),是中国历史上由党项族建立的一个朝代,以党项族为主体,包括汉族、回鹘族与吐蕃族等民族在内的国家。因位于中国地区的西北部,史称西夏。开国君主为夏景宗李元昊,定都兴庆府(后改中兴府,今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市东南),历十帝,享国祚一百八十九年。
[2] ﹝世言大夏出元昊,千载谁知定难军﹞党项族原居于四川松潘高原,唐朝时迁居陕北。因党项族首领拓跋思恭(西夏开国君主李元昊的直系祖先)平息唐末黄巢之乱有功被唐僖宗封为夏州(定难军)节度使,赐国姓李,先后臣服于唐朝、五代诸朝与宋朝。夏州政权被北宋并吞后,由于李继迁不愿投降而再次立国,并且取得辽帝的册封。李继迁采取联辽抗宋的方式,陆续占领兰州与河西走廊地区。直至1038年,夏景宗李元昊正式称帝建国,追尊其祖李继迁为夏太祖,追尊其父李德明为夏太宗。
[3] ﹝忠士肯将身以献﹞这里指1226年成吉思汗以夏献宗李德旺没有履约为由,兵分东西向西夏夹攻,此即蒙古灭西夏之战。蒙军包围灵州城(今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灵武市),夏末帝李睍(音现)遣嵬名令公率军救援,蒙夏两军战于黄河边。大将嵬名令公力战不支,壮烈殉国。灵州城的失陷,使蒙军直驱并包围中兴府。忠士,这里指西夏大将嵬名令公。
[4] ﹝佞臣堪把壤来分﹞这里指降夏汉臣任得敬于1170年迫夏仁宗李仁孝分夏国疆土之半归其统治。夏仁宗被迫答允,分西南路及西平府、灵州罗庞岭(今中国甘肃省武威市境内)等地归楚国。任得敬又迫使夏仁宗上表宗主国金朝,要求对楚国予以承认,被金世宗完颜雍断然拒绝。任得敬结怨于金,转通南宋,约夹攻金朝。后阴谋败露,夏仁宗得金朝支持。是年八月,夏仁宗下令捕杀任氏兄弟,任得敬分国失败。佞臣,这里指任得敬。最初,任得敬是宋朝西安州的通判。1137年,西夏攻破西安州,任得敬率兵投降。当时的夏崇宗李乾顺任命他为权知州事。为了逢迎崇宗皇帝,任得敬将自己的亲生女儿献入宫中为妃,因此被提拔为静州防御使。他用大量财货贿赂朝廷大臣,设法让其女儿登上皇后宝座。御史中丞芭里祖仁等人在皇帝面前夸奖任氏的才德。1138年,夏崇宗将她立为皇后,任得敬当上国丈爷,被擢升为静州都统军。后以外戚任尚书令、中书令,进为国相,逐步获取西夏军政大权。最终因任得敬迫使夏仁宗分国的阴谋败露,招致杀身之祸。佞,伪善的,巧言谄媚的。壤,本义为土地,这里代指国土、疆域。
[5] ﹝足登广漠通西域,背倚群山拱北门﹞这里指西夏全盛时疆域范围包括今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全境、甘肃省西北部、青海省东北部、内蒙古自治区以及陕西省北部地区。东尽黄河,西至玉门,南接萧关(今中国宁夏回族自治区吴忠市同心县南),北控大漠,占地两万余里。西夏国内三分之二以上是沙漠地形,水源以黄河与山上雪水形成的地下水为主。都城兴庆府所在的银川平原,西有贺兰山作屏障,东有黄河灌溉,有“天下黄河富宁夏”之称。西域,中国古代地理名词,泛指玉门关和阳关以西地区的诸国,主要包括今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和今阿富汗等中亚诸国。群山,这里指位于西夏北部关隘贺兰山脉。
[6] ﹝功业化尘文作古,几人能解字中云﹞这里指成吉思汗去世三天后,夏末帝宝义二年七月十五日(1227年8月28日),蒙古诸将遵照成吉思汗遗命将西夏末帝处死,西夏灭亡。西夏立国之初由精通番汉两文的大儒野利仁荣创制西夏文字,虽然字形与汉字相仿,行体方整,但笔划繁冗。西夏灭亡后,西夏文字鲜有广泛使用,至今已失传。今日能够完整解读西夏文字的学者极度稀缺。解,解读。字,这里指西夏文字。云,说。

七律·辽宋夏金组诗(其四·金)[1]
祖始白山弱水间,貔貅两度入中原[2]。
吞辽霸气摧镔铁,灭宋雄风鼓燧烟[3]。
沃野纵横千顷地,华章吟诵百家言[4]。
石狮侧立卢沟畔[5],北顾英灵晓月[6]还。
[注]
[1] 金朝(1115年-1234年),国号大金,是中国历史上由女真族(今满族前身)建立的一个朝代,开国君主为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初定都于上京会宁府(今中国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传至海陵王完颜亮,迁都于中京大兴府(今中国北京市),后因中京为蒙古军队攻陷,再次迁都南京开封府(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历九帝,享国祚一百二十余年。
[2] ﹝祖始白山弱水间,貔貅两度入中原﹞这里指女真民族兴起于今中国东北地区,原为古老民族靺鞨族的一支,即黑水靺鞨,与建立渤海国(698年—926年)的主体民族粟末靺鞨同源。唐朝时曾设立黑水都督府管理黑水靺鞨民族事务,五代时便有完颜部等部落兴起,原臣属于渤海国。渤海为辽所灭后,辽廷收编南方女真族,许以户籍,称“熟女真”,称北方女真族为“生女真”。辽朝晚期朝政混乱腐败,辽天祚帝耶律延禧昏庸无道,鱼肉女真百姓。时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有意反抗辽廷,随后统一女真族各部,挥兵伐辽。国号大金,灭辽后,转攻北宋,发生历史上著名的“靖康之变”。1234年,金朝为蒙古帝国所灭,女真族继续在白山黑水之间繁衍生息。明朝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清太祖努尔哈赤在赫图阿拉(今中国辽宁省新宾县西老城)称汗,定国号大金,史称后金。1636年皇太极在盛京(今中国辽宁省沈阳市)称帝,正式定国号为大清。1644年清兵在明廷旧将吴三桂的引导下由山海关第二次进入中原。白山,指位于今中国吉林省境内的长白山。弱水,指今中国与俄罗斯北部边界的黑龙江,两汉魏晋时称为“弱水”,隋唐时始称其下游为“黑水”。《辽史》第一次以“黑龙江”来称呼这条河流,因为江水色黑,蜿蜒如游龙。貔貅,原指古书上记载的一种凶猛野兽,另说为龙的第九子。后比喻勇猛的战士。两度,指女真民族在中国历史先后建立金王朝和清王朝。
[3] ﹝吞辽霸气摧镔铁,灭宋雄风鼓燧烟﹞这里喻指金吞辽灭宋的势头之猛,时间之短。1116年金国东路军占领辽东京辽阳府(今中国辽宁省辽阳市),1120年西路军攻陷辽上京临潢府(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南波罗城),辽失去一半的土地。战事期间北宋陆续派使者马政、赵良嗣与金朝定下海上之盟,联合攻打辽朝。1122年东路军攻下辽中京大定府(今中国内蒙古自治区境内),辽天祚帝耶律延禧逃亡沙漠中夹山。至1125年辽天祚帝被俘,辽朝亡。1127年,金灭辽后,金太宗完颜吴乞买有意征宋。金军南下,一路势如破竹,围攻北宋都城开封府(今中国河南省开封市)。两年后,再次南下并攻陷开封府,掳北宋太上皇宋徽宗赵佶和皇帝宋钦宗赵桓北上。时宋钦宗靖康二年,史称“靖康之变”、“靖康之乱”、“靖康之难”或“靖康之祸”。当时宋辽皆为东方大国,短短十一年间,悉数为金所灭。镔铁,辽朝名称一说源自契丹语“镔铁”,金朝名称一说来自《金史》中“辽以镔铁为号,取其坚也。镔铁虽坚,终亦变坏,唯金不变不坏”,故笔者称金灭辽的过程为“摧镔铁”。燧烟,古时告警的烽火。
[4] ﹝沃野纵横千顷地,华章吟诵百家言﹞这里指金朝第五代皇帝金世宗完颜雍和第六代皇帝金章宗完颜璟统治下的治世。自海陵炀王完颜亮迁都中京大兴府(今中国北京市)后,金朝领有华北地区以及秦岭、淮河以北的华中地区,使南宋、西夏政权与漠北塔塔儿、克烈、蒙古等部落臣服而称霸东亚。金世宗统治时期,大力发展儒学和科举考试,取法中原王朝的典章制度,金朝一时文旺,经济繁荣。金世宗因此被誉为“北国小尧舜”。
[5] ﹝石狮侧立卢沟畔﹞这里指金代兴建的卢沟桥,始建于金世宗大定十九年(1189年),金章宗明昌三年(1192年)完工。全长266.5米,宽7.5米,有11个涵孔,两侧石雕护栏各有140条望柱,柱头上均雕有石狮,形态各异,或蹲、或伏,或大抚小,或小抱大。明代蒋一葵在《长安客话》中说石狮“凡一百状,数之辄隐其一”。意大利威尼斯商人、旅行家及探险家马可·波罗在其著作《马可·波罗游记》中,形容卢沟桥是巨丽的优美石桥,长300步,宽八步,十人可并骑而过。24个桥弧由25个桥柱支撑。石狮间的距离是1.5步。英语中因此称此桥为“马可波罗桥”(Marco Polo Bridge)。据载桥上原有627个,现存501个。石狮多为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遗存。
[6] ﹝晓月﹞这里指自金章宗完颜璟年间就被列为“燕京八景”之一的“卢沟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