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拆书之《论语》:为政篇第二1-4
2.1【原文】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极星。《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的“拱”意义相近。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原文】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注释】
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连同有题无辞的六笙诗,共311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②蔽:概括的意思。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駉篇》上的一句,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也是语辞,恐不合孔子原意。故此处的“思”作思想解为宜。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其实,《诗经》的思想内容并非全都符合统治者的礼义,其中有不少大胆表露爱情和反对剥削压迫的诗作,但经过孔子整理并对主题阐释后,横生出善者美之,恶者刺之的“美刺说”。于是,《诗经》统统变成“可施于礼久”(《史记·孔子世家》)的了。这样,“思无邪”的总评价就自然产生了出来。
如同《集注》所言:“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主旨纯正’。”
2.3 【原文】
子曰:“道①之以政②,齐③之以刑,民免④而无耻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⑥。”
【注释】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如《集注》《译注》都采前者。
②政:法制、禁令。
③齐:整顿、约束。
④免:避免、躲避。
⑤耻:羞耻之心。
⑥格:这个字的意义本来很多,在这里有把它解为“来”的,也有解为“至”的,还有解为“正”的,更有写作“恪”,解为“敬”的。这些不同的讲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遯心”相对成文,“遯”卽“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
来译它。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人民,用刑法来约束人民,人民就会只求免于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人民,使用礼教去统约束人民,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2.4【原文】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释】
①有:同“又”。 古人十五岁为入学之年,《礼记·王制》“立四教”,《尚书传》曰:“年十五始入小学,年十八入大学。”
②立:指立足于礼,就范于礼。 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不学礼,无以立。”“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的意思。如《左传》昭公七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如子罕篇中的“知者不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译注》解为“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集注》引程颐注曰:“耳顺,所闻皆通也。”
而笔者认为,这里的“耳顺”是指善于听别人之言。因为,知言关系到知人。如《尧曰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三句话,与本章内容相对应,故解为善于听别人的话从而分辨是非真假。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从”字有作“纵”字的,皇侃《义疏》也读为“纵”,解为放纵。 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心”,不但“从”字写作“纵”,而且以“心”字绝句,“所欲”属下读。“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但“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如《左传》 昭公十年“我实纵欲”,所以这种解法很难让人接受。
《集注》则解为“从,随也。”
笔者在此亦采用遵从的意思解。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依照礼仪立足于人世;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闻言知心;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PS: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邮箱liyao3633@163.com,或者后台私信我。我不反对作为学习或者传播使用,但是如需使用请声明作者。毕竟,考证不易,且用且珍惜。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书画诗词院 官方微博。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打赏!
读百家之言,做自己之学,
明先贤之理,悟今世之道。
子曰:“为政以德①,譬如北辰②,居其所③而众星共④之。”
【注释】
①为政以德:以,用的意思。此句是说统治者应以道德进行统治,即“德治”。
②北辰:北极星。《尔雅·释天》:“北极谓之北辰。”
③所:处所,位置。
④共:同“拱”,环绕的意思。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尔墓之木拱矣”的“拱”意义相近。
【译文】
孔子说:“用道德来治理国家,就会像北极星那样,自己居于一定的方位,而群星都会环绕在它的周围。”
2.2【原文】
子曰:“诗三百①,一言以蔽②之,曰:“思无邪③。”
【注释】
①诗三百:诗,指《诗经》一书,此书实有305篇,连同有题无辞的六笙诗,共311篇。三百只是举其整数。
②蔽:概括的意思。
③思无邪:此为《诗经•鲁颂·駉篇》上的一句,孔子借它来评论所有诗篇,思字在《駉篇》本是无义的语首词,孔子引用它却当思想解,自是断章取义。俞樾《曲园杂纂》说项说这也是语辞,恐不合孔子原意。故此处的“思”作思想解为宜。无邪,一解为“纯正”,一解为“直”,后者较妥。
其实,《诗经》的思想内容并非全都符合统治者的礼义,其中有不少大胆表露爱情和反对剥削压迫的诗作,但经过孔子整理并对主题阐释后,横生出善者美之,恶者刺之的“美刺说”。于是,《诗经》统统变成“可施于礼久”(《史记·孔子世家》)的了。这样,“思无邪”的总评价就自然产生了出来。
如同《集注》所言:“凡诗之言,善者可以感发人之善心,恶者可以惩创人之逸志,其用归于使人得其情性之正而已。然其言微婉,且或各因一事而发,求其直指全体,则未有若此之明且尽者。故夫子言诗三百篇,而惟此一言足以尽盖其义,其示人之意亦深切矣。”
【译文】
孔子说:“《诗经》三百篇,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主旨纯正’。”
2.3 【原文】
子曰:“道①之以政②,齐③之以刑,民免④而无耻⑤,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⑥。”
【注释】
①道:有两种解释:一为“引导”;二为“治理”。前者较为妥贴。如《集注》《译注》都采前者。
②政:法制、禁令。
③齐:整顿、约束。
④免:避免、躲避。
⑤耻:羞耻之心。
⑥格:这个字的意义本来很多,在这里有把它解为“来”的,也有解为“至”的,还有解为“正”的,更有写作“恪”,解为“敬”的。这些不同的讲解都未必符合孔子原意。《礼记·缁衣篇》:“夫民,教之以德,齐之以礼,则民有格心;教之以政,齐之以刑,则民有遯心。”这话可以看作孔子此言的最早注释,较为可信。此处“格心”和“遯心”相对成文,“遯”卽“遁”字,逃避的意思。逃避的反面应该是亲近、归服、向往,所以用“人心归服”
来译它。
【译文】
孔子说:“用政令去引导人民,用刑法来约束人民,人民就会只求免于受罚,却失去了廉耻之心;用道德教化引导人民,使用礼教去统约束人民,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人心归服。”
2.4【原文】
子曰:“吾十有①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②,四十而不惑③,五十而知天命④,六十而耳顺⑤,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⑥。”
【注释】
①有:同“又”。 古人十五岁为入学之年,《礼记·王制》“立四教”,《尚书传》曰:“年十五始入小学,年十八入大学。”
②立:指立足于礼,就范于礼。 泰伯篇说:“立于礼。”季氏篇又说:“不学礼,无以立。”“立”是站立的意思,这里是“站得住”的意思。如《左传》昭公七年:“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
③不惑:掌握了知识,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如子罕篇中的“知者不惑。”
④天命:指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
⑤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译注》解为“一听别人言语,便可以分别真假,判明是非。”
《集注》引程颐注曰:“耳顺,所闻皆通也。”
而笔者认为,这里的“耳顺”是指善于听别人之言。因为,知言关系到知人。如《尧曰篇》“不知命,无以为君子也;不知礼,无以立也;不知言,无以知人也”三句话,与本章内容相对应,故解为善于听别人的话从而分辨是非真假。
⑥从心所欲不逾矩:从,遵从的意思;逾,越过;矩,规矩。
“从”字有作“纵”字的,皇侃《义疏》也读为“纵”,解为放纵。 柳宗元《与杨晦之书》说“孔子七十而纵心”,不但“从”字写作“纵”,而且以“心”字绝句,“所欲”属下读。“七十而纵心,所欲不踰矩”。但“纵”字古人多用于贬义,如《左传》 昭公十年“我实纵欲”,所以这种解法很难让人接受。
《集注》则解为“从,随也。”
笔者在此亦采用遵从的意思解。
【译文】
孔子说:“我十五岁立志于学习;三十岁能够依照礼仪立足于人世;四十岁能不被外界事物所迷惑;五十岁能乐天知命;六十岁能闻言知心;七十岁能随心所欲而不越出规矩。”
PS: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邮箱liyao3633@163.com,或者后台私信我。我不反对作为学习或者传播使用,但是如需使用请声明作者。毕竟,考证不易,且用且珍惜。
本文图片来源于@中国书画诗词院 官方微博。
如果觉得不错,欢迎打赏!
读百家之言,做自己之学,
明先贤之理,悟今世之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