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书评] 6. 明朝那些事儿第一部
知道这本书好久了,经常在地铁旁边路上的地摊上看到。今天终于有幸开始攻读,说是攻读主要原因是页数太多,用kindle许久都停留在1% 2%。不过作者用了小说的笔法和诙谐的语言,读起来也不觉得乏味。今天已经腊月二十二了,就让这本书陪伴自己度过这个春节吧!
蒙古人从东亚打到西亚再一路打到欧洲。欧洲人称蒙古人为上帝之鞭,觉得是自己犯了错,上帝在惩罚自己。
蒙古人有个特点屠城,一路占领打下去。他们觉得不屠城,有人在背后不安全。
书中片段:
1. 黄巢不第后赋菊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2. 禅房留诗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尤腥,老僧不识英雄汉,只管哓哓问姓名。
3. 精准分析
陈友谅志骄,张士诚器小。所以先攻打陈友谅,张士诚不会前来援救。反之,陈友谅会倾全国之力援救张士诚。
4. 筑高墙,广积粮,缓称王
朱元璋明智之举就是占领南京之后没有称王,元朝末年四处起义,对称王的起义军先行进行攻打。给朱元璋留下了宝贵的发展壮大的机会。
5. 征服
文化先进的民族被落后的民族征服,在历史上并不少见。例如西晋和北宋。误区是人们一直认为这些落后的民族之所以能成为征服者是因为他们的士兵英勇善战,并不是他们的军事机构先进。实际上错了,蒙古族一直分裂知道铁木真完成统一。蒙古的军事机构简单却高效。他们先是小股部队试探,遇到强大的阻力就换成侧翼攻击。另外就是蒙古骑兵强大。
6. 一场戏,主角,配角和龙套。明朝对官员的监督,以小制大,督察御史七品芝麻官,选道学先生,认死理的人去干。因为这工作得罪人还捞不到钱,而道学先生是最合适的人选。
7. 明朝的大将,徐达,常遇春,李文忠,冯胜,邓愈。
8. 淮西集团和浙东集团。淮西集团李善长后来是胡惟庸,浙东集团刘基。
9. 朱元璋妻子马皇后,力劝朱元璋放过侄子朱文正,外甥李文忠,贤臣宋濂。
10. 朱元璋给官员的俸禄很低,官员除了要养家糊口,还要逢年过节走动关系,打赏下级。所以官员想了别的战术,比如折色火耗和踢斛。
11. 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行事方法和手段与朱元璋最像。朱元璋杀功臣蓝玉的一个潜在的原因是太子朱标病亡,朱元璋立其子朱允炆为太子。朱允炆无法驾驭开国功臣,为此扫清障碍。大将被杀尽,朱元璋将皇子们分封到各地,各自拥有军队。并用一套机制来制衡各个藩王。
12. 洪武四大案,空印案,郭恒案,蓝玉案
13. 朱标语录,皇帝是尧舜一样的君主,大臣才会是拥护尧舜的臣民。
14. 明朝时期,李成桂取消高丽,朱元璋赐名朝鲜“朝日鲜明之国”。并亲自下令,朝鲜为永不征讨之国。中国和朝鲜以鸭绿江为界。朝鲜成为中国的属国。朝鲜的历代国王继位后都要派使臣到明朝,得到明朝皇帝的确认和赐予封号。
15. 朱元璋之深谋远虑:
1)为朱允炆选了一个可以治理天下的奇才方孝孺,但是此人比较傲气,要压制一下才能成大气。这也是现在提拔之前所谓的磨炼。
2)除尽开国大将,尤其是善于进攻的蓝玉和王弼。但是留下了善于防守的耿炳文。设置藩王,并且在皇上遇到危险时藩王可以勤王。朱允炆的失误之处是,虽然启用了耿,但是确让其进攻。
16. 治世之臣,乱世之臣(安禄山),救世之臣(张居正)。
17. 郑和,原名马三保,在朱棣与李景隆在郑庄的关键表现,被赐姓郑,就是以后的郑和。
18. 朱允炆与朱棣,朱允炆不愿意背负杀死叔叔的骂名,但是其忽略了对付无赖,要用无赖的方法。朱棣后来胜利是因为,绕开济南,功徐州,而后绕开徐州,直接攻击南京。明朝的首都是南京,后来朱棣夺位,朱棣的领地是北平,保定。这也是后来首都定位北京的原因。
19. 朱棣与方孝孺,方孝孺是朱元璋为朱允炆准备的,当时为了让方孝孺为朱允炆所用,朱元璋颇费苦心,压制了方孝孺10年,朱允炆一上位,朱允炆立马启用方孝孺。朱棣夺位后,方孝孺不屈服,朱棣说你不怕我诛你九族吗?方孝孺说诛我十族又如何。然后朱棣就创造性的诛了方孝孺十族,第十族包括方孝孺的学生和朋友。
20. 宽松从来都不是软弱。暴力解决不了一切,但是可以解决你。运气不好不能赖政府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