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你们是这样的孩纸!
从手动工具到电动工具,
从知识点到知识面,
从小型作品到大型作品。
在过去5天的寒假班上,
每天都在上演十万个为什么,
而孩子们的表现也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
通过循序渐进的学习和实践,
全电动木艺课程让他们
双手更灵活
思维更敏捷
创意更大胆


第一天
— | 课程内容 | —
老师用提问、启发式的教学让孩子了解与木相关的自然知识,引导他们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加深对各种木制品的认识,通过古今、中外对比,打开孩子的思路和眼界。

中式刨、欧式刨各自有什么特点?
夹背锯有什么作用?
平榫锯又是啥意思?
在讲解的过程中,老师非常自然的将一些相关的学科知识融入其中,帮助孩子提升跨学科的思维能力。

学完理论,终于到了与车床亲密接触的时刻,除了机器的外形与构造,最让孩子感兴趣的还是它的工作原理。
爱动脑筋的他们马上联想到了坦克的履带,可光听老师讲解怎么够,求知心切的他们马上上网查起了资料,还要求和老师进行模拟实践。

认识了车刀,掌握了正确的使用方法,在自己动手做的过程中得到体会和经验,车刀也变得越来越听话,看似轮廓复杂的陀螺做起来好像也没那么难。

能力总结
首日课程中丰富的知识点提升了孩子的认知水平,同时激发起他们的好奇心,边学边做的形式更有利于观察力和理解能力的培养。


第二天
— | 课程内容 | —
在木工课堂上,任何作品的制作都是从测量和画线开始的,让孩子认识各种常用的测量工具,同时练习一些简单的长、宽、深度,内径外径的测量方法。

如何在方形木块上定出中心点?
如果被测物长,尺子短怎么办?
怎样把一块木头分成均匀的几等份?
碰到不规则形状的物体又该如何测量?
面对老师的种种“刁难”,小家伙们反而越挫越勇。


有了做陀螺的经验,孩子们更加信心十足,一吃完午饭就开始构思自己喜欢的蘑菇图案。

虽然到了关键的步骤还需要老师的指导和帮助,但对粗旋成型的操作已经不陌生了,打磨和上蜡也做的有板有眼。

能力总结
测量、画线考验的是孩子数学运用的能力,STEAM的授课效果逐步显现,小蘑菇的制作需要孩子更多的耐心和专注力,同时也培养了他们对立体事物的感知力和造型能力。


第三天
— | 课程内容 | —
认识除了车床之外的其他常用的电动工具,老师将一些抽象化的概念进行形象的比喻或生活化的联系,以便帮助孩子理解和记忆。

下午的实践课,孩子挑选好各自喜欢的花瓶造型,按照步骤有条不紊的进行。
将木块车圆

耐心车出大致形状,一段看似简单的圆柱体其实非常考验车刀在使用过程中的均匀受力。

观察比较,调整造型

给花瓶打孔

打磨、上蜡

能力培养
相对复杂的造型作品能锻炼孩子做事的整体规划能力,同时在前期的学习基础上,鼓励他们进行独立思考、独立操作和解决问题。


第四天
— | 课程内容 | —
讲述凳子的文化,揭秘一条腿的马钉凳,孩子们不仅听的津津有味,还不断发表自己的意见,提出疑问,思维非常活跃。

之前学习了如何在方形的木块上定出中心点,那么换成圆形又该怎么做呢?虽然最后还是只能向老师求助,但自己思考、“试错”的过程对孩子来说却是更加宝贵的收获。

了解木头的多种连接方式,接触简单的榫卯,马钉凳“一横一竖”的极简造型,制作过程却容不得一点马虎。

来欣赏下这位二年级男孩的超级车璇秀
能力总结
在实际操作中更加熟练的运用所学的技能,通过制作大型作品不断积累经验和自信心,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


第五天
— | 课程内容 | —
在老师的引导下列出生活中具备收纳功能的木制品,认识一些特殊结构的收纳物体。

由于是寒假班的结业设计,老师鼓励孩子大胆发挥自己的创意,孩子先提出自己的设计,然后与老师、小伙伴进行讨论,最后拿出可行性方案。

带锯、砂带机、锯子、锉刀、榔头齐上阵,不用胶水、不用钉子,用榫卯连接方式做出来的收纳架就是那么傲娇!

在制作的过程中碰到了困难,或者因为操作失误不得不从头来过,在老师的鼓励下调整好自己的情绪,而这些“失败”的经验连同作品一起保存了起来,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意义非凡。

能力总结
考验孩子对所学木工知识、技能的综合运用能力,收纳架的设计步骤融合了他们对生活的想象,也挖掘了孩子敢于创意、创造的精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