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妮
15岁的时候看了大热的素年锦时,只觉得这是什么鬼,不明白她在写什么。安妮的文字少年人一定无法了解,你觉得她是无病呻吟,到你真的到了那一步,在挣扎在孤独在信仰的河流里不知所踪,心里的感慨才会汹涌而至。
我在20岁第一次看了莲花,远离家乡,独自抵抗。那时身体不适,看到《莲花》里的一句启示录,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海也不再有了。一瞬间深感共鸣,到现在她出的每本书我都买。她上次写小说是2011年的春宴,正在写的小说一次又一次延期出版,春宴非常物质且消沉,极度接近作者内心,我多次停止阅读,直到我读完,我明白为什么这是安妮最喜欢的一本书。
她是一个消极甚至有些抑郁的作者,我不想推广这种论调,但她知道所有厌世的愤世嫉俗的不那么开朗达观的人的内心,这种深入骨髓的将心比心,别的作者做不到。
安妮笔下的人物都很像,说好听是边缘化,说不好听,很多都是打着社会伦理擦边球,肆无忌惮苟延残喘,各怀心事,没有普世价值里的单纯善良。文字风格与其说是消极,倒不如说,作者有着一种对现实世界极其固执坚韧的冷漠和恨意,不接纳任何人情世故,只有自我投射和自我满足。作者似乎从不可怜一个人物的死亡与绝望,因为这是一个必要的因果,在零度写作和解构主义之间的微妙的辩证法。有些人很厌恶这种文字,也有些人会觉得能得到心理补偿。
安妮算是中国第一代的网络作家,后现代风格的空虚厌世是当时小说风格的一个始点。人物似乎是资本社会颓靡的残次品,在局内局外游走沦陷,不能说是反映现实,倒像是安妮自己抽象出来的一个世界,置入另类、扭曲、排异、虚化的世界观。我不知道安妮有没有受到过战后派写作风格的影响,怀疑、反思、孤立、荒诞、感觉被抛入,其实这种写法很经典也很西方,只是安妮关注小众情感,不置入时局观。
再回头看,觉得莲花的架构似乎是一本荒诞小说。主角在寻找墨脱的一个人,经历了一切,抵达了才发现那人不在了。主角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最后得到了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只有开放式的结局,人物的不详述,以及完整的大片留白。安妮宝贝本人越隐秘,她的文字就越撩人,有时看到她的文字,就会不禁想象她的样子和性情,想象她肢体的柔软和可期。大概她有一种气质的相吸,放佛水中莲花等待采摘。
我在20岁第一次看了莲花,远离家乡,独自抵抗。那时身体不适,看到《莲花》里的一句启示录,我又看见一个新天新地,因为先前的天地已经过去,海也不再有了。一瞬间深感共鸣,到现在她出的每本书我都买。她上次写小说是2011年的春宴,正在写的小说一次又一次延期出版,春宴非常物质且消沉,极度接近作者内心,我多次停止阅读,直到我读完,我明白为什么这是安妮最喜欢的一本书。
她是一个消极甚至有些抑郁的作者,我不想推广这种论调,但她知道所有厌世的愤世嫉俗的不那么开朗达观的人的内心,这种深入骨髓的将心比心,别的作者做不到。
安妮笔下的人物都很像,说好听是边缘化,说不好听,很多都是打着社会伦理擦边球,肆无忌惮苟延残喘,各怀心事,没有普世价值里的单纯善良。文字风格与其说是消极,倒不如说,作者有着一种对现实世界极其固执坚韧的冷漠和恨意,不接纳任何人情世故,只有自我投射和自我满足。作者似乎从不可怜一个人物的死亡与绝望,因为这是一个必要的因果,在零度写作和解构主义之间的微妙的辩证法。有些人很厌恶这种文字,也有些人会觉得能得到心理补偿。
安妮算是中国第一代的网络作家,后现代风格的空虚厌世是当时小说风格的一个始点。人物似乎是资本社会颓靡的残次品,在局内局外游走沦陷,不能说是反映现实,倒像是安妮自己抽象出来的一个世界,置入另类、扭曲、排异、虚化的世界观。我不知道安妮有没有受到过战后派写作风格的影响,怀疑、反思、孤立、荒诞、感觉被抛入,其实这种写法很经典也很西方,只是安妮关注小众情感,不置入时局观。
再回头看,觉得莲花的架构似乎是一本荒诞小说。主角在寻找墨脱的一个人,经历了一切,抵达了才发现那人不在了。主角在过程中不断反思,最后得到了什么我们也并不知道。只有开放式的结局,人物的不详述,以及完整的大片留白。安妮宝贝本人越隐秘,她的文字就越撩人,有时看到她的文字,就会不禁想象她的样子和性情,想象她肢体的柔软和可期。大概她有一种气质的相吸,放佛水中莲花等待采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