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唐诗的我,深深感怀一个不写诗的人
(一)
开元十五年,被公认为盛唐诗坛的开端。这一年,26岁的诗仙李白还在忙着终身大事。诗圣杜甫还是个为了摘枣子,"一日上树能千回"的少年郎。彼时,灿若繁星的唐朝诗人中最亮眼的那颗叫王昌龄,后人称之为"七绝圣手"。
他的许多诗句我们都耳熟能详,如“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塞》),“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从军行》),“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芙蓉楼送寻渐》)。
王昌龄的为人和他的诗一样,旷达宏放、豪气干云。
他出身贫寒,为人耿直。不肯苟媚权贵,半生被贬。王昌龄和李白交情深厚,惊闻王昌龄被贬到龙标,人在扬州的李白痛心疾首地寄诗《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以示安慰: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他诗品、人品俱佳,但他不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
因为,王昌龄很快就要无奈的退出历史舞台,含冤而死,原因比“莫须有”还莫名其妙。
公元757年,安史之乱已经打了三年,国家瘫痪,社会混乱。皇帝自己都在跑路中,王昌龄放心不下家人,趁乱离开龙标,回了故乡。
然而,《唐才子传》寥寥几个字就是他的人生尾音:王昌龄 “以刀火之际归乡里,为刺史闾丘晓所忌而杀。”
忌?忌什么?王昌龄无权无势,更没有财产可供觊觎。王昌龄能让人忌的,只有他的才华、豪气和诗名。
据推测,以王昌龄的性格,他很可能慷慨激昂的建议拥兵自重的闾丘晓赶赴沙场、杀敌报国。但闾丘晓是个怂包,胆小的他下不来台,一直在推脱,于是二人有了言语上的交锋。
有种人,上战场没胆量,杀起手无寸铁的人来,却不手软。
闾丘晓杀王昌龄,嫉妒也罢,恼羞成怒也好,如今已无定论。乱世之下,闾丘晓认为自己可以为所欲为。
他这么想也不奇怪,王昌龄私自离开被贬之地,已是法外之人,杀他一个诗人又怎样?如今人人自危,自顾不暇,战乱之中还有谁会一直记得这件事儿。
这事儿眼瞅着就要翻篇了。
一年后,安禄山属下将领尹子奇进攻战略要塞睢阳,守城县令张巡告急。时任河南节度使的张镐传檄令闾丘晓引兵出救,闾丘晓畏敌不进,导致睢阳沦陷。
这一战在历史上非常有名,张巡与南霁云等数千人,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死守睢阳,和叛军前后交战四百余次,杀叛军十二万。有效的拖住了叛军主力,为朝廷重新集结力量赢得了时间。
终因粮草耗尽、士卒死伤殆尽而被俘遇害。慷慨悲歌,其中惨烈程度难以想象。儿时读历史,看到这一章的时候简直要把牙齿咬碎。
后来的事态发展证明,若不是闾丘晓故意违抗命令,睢阳之围完全可以得解——援兵达到时,睢阳破城仅三天。
张巡、南霁云死难后,张镐让人把闾丘晓押来。
这一次,"素愎戾,驭下少恩,好独任己"的闾丘晓换了一张脸,苦苦哀求,甚至说出了“家里有老母亲要奉养,就留我一条命吧”之类的话。
按说这话说的很有技巧,儒家思想强调为人立身——以孝为本,况且唐朝自簿尉以上即不加杖刑。
闾丘晓是地方实力派,杀了他,也是给自己树敌,张镐完全可以卖他一个面子。
然而,张镐只说了一句话。这话说出来的时候,感觉已经堵在他的喉咙太久,他说:
“当年的王昌龄,难道没有亲人要奉养吗?”
此话一出,闾丘晓“默然”无声。因为他知道,只此一句,已是判了他的死刑。
闾丘晓不知道,一年前,有个人当时还远在四川,听到王昌龄遇害的消息。悲愤之余,握紧了拳头。此人的名字正是叫做——张镐。他为凶手闾丘晓设计的下场是——即刻杖杀!
(二)
安史之乱后,杜甫”衣袖露两肘“的从穿越沦陷区,“麻鞋见天子”的追随肃宗到了陕西宝鸡。
此情此景,让唐肃宗很感动,杜甫于是被任命为在皇帝身边“拾遗补缺”的言官—左拾遗,这是杜甫这辈子当过的最大的官。
杜甫忠于职守,兢兢业业,常常上夜班。还写下了“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的值班日志,希望向皇帝提出有份量的进言。
没过多久,宰相房琯陈陶率兵失败。罢相不说,还要被进一步追究责任。杜甫和房琯是布衣之交,看不下去的他,挺身而出,上书为房琯说话,言辞激烈。
肃宗大怒,要严办人微言轻的杜甫。诏三司会审,主审官是颜真卿。他还有一个身份——房琯的政敌,杜甫命悬一线。
杜甫为房琯说话,落得这个下场。还有谁敢为杜甫说话呢?
还真有,伸出援手的,又是——张镐。他双管齐下,一边不停的劝说办案的官员,一边向唐肃宗劝谏道:“如果办了杜子美,以后还有谁敢说话啊?”
肃宗这才饶了杜甫,但“帝自是不甚省录”,从此之后,肃宗让杜甫走的远远的,不再录用。
离开皇帝的杜甫深入民间,写下了“三吏”“三别”等一系列作品,杜甫自己也说“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若不是张镐的倾力营救,后来的《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高》、《登岳阳楼》,都不会有。
杜甫曾作诗一首《洗兵马》赞颂张镐:“张公一生江海客,身长九尺须眉苍。征起适值风云会,扶颠始知筹策良。”
(三)
还是因为安史之乱,永王李璘不服兄长李亨称帝,打算在江陵起兵,力邀李白入伙。一请、二请、三请之下,没有什么政治头脑的李白稀里糊涂的追随永王李璘反叛,还一口气写下了组诗——《永王东巡歌》,足足十一首。
朝廷派来的负责平叛的不是别人,正是曾经挥毫写下“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的大诗人高适。
高适率部队将永王打得落花流水,还没反应过来的李白,成了阶下之囚。反叛之罪,按律当斩。
李白的痛苦、沮丧、错愕,不难想象。他积极的展开了自救,给故交一一写信,期待他们出手相救。
有一个人,收信数量最多,此人正是——高适。想当年,李白跟杜甫、高适三人同游梁宋大平原,酣酒高歌,情如手足。可如今……
信一封一封寄出去,却没有收到任何回复。如今的高适,已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李白这次犯的事儿挺大,搭救不成反把自己搭进去,风险太大,杜甫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
高适选择了沉默。
万幸的是——李白的信并没有全白写,因为还是有人为他站了出来,此人又是——张镐。
为逆反之人说好话,政治舞台上的张镐,显然没有高适的城府深。
李白捡回了一条命,被流放夜郎。行至白帝城,朝廷大赦天下。李白一身轻松,挥笔之间就有了:“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其实,流放途中,张镐还托人送给李白两件罗衣,后来李白写过一首题目长到仍表达不尽感情的诗,名为——《张相公出镇荆州,寻除太子詹事,余流夜郎,行至江夏,与张公相去千里,公因太府丞王昔使车,寄罗衣二事及五月五日赠余诗。余答以此诗》。
细算来,张镐当宰相只有区区三年,他古道热肠,垂顾人文,屡屡出手,扶危济难。
敢人之所不不敢,自己的仕途难免受到影响。
但就是这短短的三年,留下的实实在在功绩,几百年后,读唐诗的我们还在享用。
史书说他:镐自入仕凡三年,致位宰相。居身清廉,不营资产,谦恭下士,善谈论,多识大体。
张镐不写诗,读唐诗的我甚是感激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