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兰心象|柴烧、古琴和斯诺克
20号下午,王鹏兄为斯诺克职业高手袁成先生“完虐”一事不胫而走,两日内竟引发“中国当代琴人影响力排行榜”的数据震荡……
笔者有幸成为这个历史时刻的见证,在那一天,我亦在钧天坊邂逅了8年前于芝柏山庄失之交臂的柴烧大匠杜辅仁先生。关于那场“斯诺克屠杀”我认为王鹏君的表现还是可以打高分的,最后成仁的表现还是令人满意的!
初见如欧洲中世纪骑士一般彬彬有礼、盔明甲亮的袁成,王鹏君先敬之以一曲《幽兰》。我以为这自比幽兰,倒不是为了示好。是曲也,乃孔子所作,喻君子修德立道,不以穷困而改节,兰生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也!

袁成无视陶艺先生“男人是需要一点儿面子”的提示,还是麻利儿的肢解了那“清微澹远”的文人情怀!“涅槃”之后的王鹏君风度不减,以传世古琴又报之以《渔樵问答》,袁成先生亦尽显亲善与雍容。
中国自古有渔樵耕读的说法。如果耕读面对的是现实,蕴涵入世向俗的道理。那么渔樵的深层意象则是出世问玄,充满了超脱的意味。这一曲是几千年文化的沉淀。“一蓑一笠一扁舟,一丈丝纶一寸钩;一曲高歌一樽酒,一人独钓一江秋。”,这种境界令人叹服?吾虽向往之,实不能也。
王鹏君所表达的“仁“是一个很难形容的心理状态,我且说为极有活气而稳静平衡的一个状态。“清微澹远”的琴的气度与“铁血与绅士”的斯诺克精神仿佛居然能处于对称状态,象征着一种审美的合理性,让人感受到一种能量,构建了具足叙述能力的思度。

友人间的茶事和关于琴乐的雅聚、一场“非对称的、友谊与竞争并存”的斯诺克绅士之战。吃茶之事本来简单,一叶一瓢,水火相交,便润得苍生。茶里百态因人而开始有了分别,一样的茶汤,折射太多不同的境况。
当古琴的人文情怀与“斯诺克绅士”的浪漫主义相遇,茶席与竞技场间的天地变得开阔起来,这天地中有清风般高逸的灵性,有泥土一样本真的朴拙,亦有画卷般可书写的留白,可供抚琴者、事茶人和追求英式风度的职业球员共有了一个精神家园。
抚琴者、击球者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大“我”,这是一种自信心和感觉。我们真正读懂“禅”的本意后,就会慢慢把“有我”升华成“无我”,虚空并不代表空,它是经历了尘世的复杂后一份看淡的洒脱。当我们看淡了复杂,真正领悟到心中最复杂的同时就是最简单的真理,人就慢慢活明白了。
8年来,一直不断地在不同城市间行走,渐渐的已经感受不到奔波的疲累。一直在行走的状态,身边流动的景物就逐渐消融,人倒是进入了一种安定的状态。
人总需要跳出日渐熟悉而淡漠的视角去看待一些事物,那每一个独立生命的特性也就展开了新的一面。

2010年的1月20日,被友人带到新北市的芝柏山庄去,说是有杜辅仁先生的陶艺沙龙,策划叫作“世俗与胜义”的。世俗是生命的过程,胜义是生命的内涵。艺术是生命的美学,泥洹是生命的圆满……
杜先生的工作室称作“泥洹兰若”。“泥洹”是涅盘的一种音译写法;”兰若”是指寂静之处,一般指修行者修行的处所。所以“泥洹兰若”既是玩泥的静处,也是涅盘寂静的意思。
因为证件的缘由,行程晚了36小时,当年没有得到与这柴烧大匠的一面之缘,只在芝柏山庄几处很文艺的手作坊盘桓了两天便回香港去了。8年后的1月20日,在钧天坊的食堂里却与杜辅仁先生不期而遇了,我们当时隔着崔自默先生坐下,我为崔公捧上钧天坊招牌菜“王鹏亲斫牛肉汤”,无意中与那着禅服的长者目光相交,似曾相识……
杜先生与嘎玛德珠瑜伽士很相像。我平生对修行者很敏感,3年前初见嘎玛德珠师傅时也觉得并不陌生。王鹏君与夫人于席间将杜先生一行介绍给我,居然一下子唤醒了一段机缘。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观”,燃柴的落灰自然依附在坯体之上,在高温下形成温泽光润、层次丰富的自然落灰釉。木灰在器物表面形成平滑或粗糙的质感,及各种颜色的变化、留下了火痕,自然而无粉饰之气。柴烧器整体呈现的是粗犷自然的质感、朴拙敦厚的色泽、深沉内敛的古雅,蕴含着人的精神。
人去茶闲花自开,人与物也是讲缘分的,秉烛泡茶,忘掉时间和空间,只有茶和我...那时候和茶之间是息息相通没有任何阻隔的,好象茶汤直接流入血液。这杜先生的柴烧茶器,从血管中透出的“不均衡、俭朴、枯高、幽玄、脱俗与静寂”与王鹏君之斫琴,不都是先以自娱到“有我之境而实无也”的证悟吗?
人有这样的能力以后,“吃茶去”蕴含的禅意一定会立刻变得复杂起来。折腾了一阵子之后,反而不容易看见物的灵魂了!茶器与茶汤、琴器与琴心,又该孰为表里呢?“本来无一物,何故扫尘埃。”茶如是,琴如是也!
蓝天、白云、山林、田野,显得那么苍茫,却又带着些许浪漫气息。
杜先生做的茶器上流动状的铁锈,残破的杯底,乍一看,就像是一块历经百年风吹雨打的岩石,很拙、很扎实,富于原始的、生命的力道。王鹏君所斫之琴溢美而行秀。他们相比常人更重视对生命的思考,在创作和修行中都找到了与自己和解的方式。
斯诺克是绅士的或者说是礼貌的征服者的文化。古琴、柴烧茶器透过物所折射的侘寂是美学意识的一个组成,它源自小乘佛法中的三法印(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盘寂静),尤其是无常。那是一种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境界,一种被古代儒士所推崇的佛教哲学,教人修身、养性、无我的哲理。
世间万物为我所用,非我所有。空山空水空明月,千秋往事一梦间。无恒德者,不可以作心医。
2018年1月20日,柴烧、古琴和斯诺克,不仅是生命状态,更是人心与物性的对话!
盛澜于灵光寺
2018年1月22日下午
作者简介:
盛澜,1975年生于北京,数学博士。
师从著名敦煌学家、文史学家周绍良先生,对佛教建筑、佛教文献、佛教造像、佛教美术有研究;
曾任中国佛教古代文献保护中心理事、中国佛教建筑研究所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