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老爷:谁还没个少女心?
随着央视的新文博类综艺节目
《国家宝藏》的热播
人们纷纷把注意力转向了各类文物
国内的博物馆也随着热闹起来
这档可谓是
文物国宝+搞笑段子手+穿越情景剧
的综艺节目生动的演绎了
国宝背后的故事
舞台效果炸裂,明星演技爆表
乾隆的“农家乐审美”又一次被众人Diss了一番。

小情景剧中乾隆老爷冥思苦想要做一个
“宇宙无敌巨无霸”的瓷瓶
要集历代瓷器工艺于一身
这一想法
生生把王羲之、黄公望和他老爹都给气活了!
王羲之:你要做这么个瓶子,你家里人知道么?
乾隆:我皇阿玛要是在世,他肯定支持~

雍正:荒唐!
乾隆:皇阿玛~
雍正:闭嘴!!
众所周知,乾隆老爷最大的兴趣就是写写画画,作品那叫一个高产,一生作了数万首诗,虽然几乎没什么佳作,但作诗、题字、盖章,无论做什么都要留下自己的印迹,真是刷足了存在感。

作为一位充满传奇色彩,一出场便自带闪闪发光特效的帝王,他的审美自然是有着独到之处,不然怎么能迷倒众大小姐妹追着喊着叫“乾隆老公”呢~
乾隆的皇阿玛,雍正朝的瓷器自不用说,那叫一个大气、清新脱俗,反倒到了乾隆时期,不仅出现了各式各样让人难以理解的器形,再结合装饰纹样更是让人惊呼玩笑:“这是哪里逃出来的妖孽瓶子精!”
大家请欣赏包袱瓶!

杨献谷云:“瓷品精进,无过清代康雍乾之御窑”。《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记亦有“清瓷至乾隆而极盛,器式之多亦莫与伦比”之语。

乾隆时期,由于乾隆本人和宫廷的大量需求,除继承康熙、雍正瓷烧造技术工艺和器型之外,还不惜工本地追求各种新奇的製品。包袱瓶的主角袱系纹正是这样被发明出来的。包袱瓶在乾隆时期宫廷御用器中流行了相当长一段时间,装饰题材也足够新颖。

根据档案记载,乾隆皇帝比较喜爱的各类器皿都会要求造办处专门配做锦袱包裹,或用楠木匣盛装,并将器物的名称、年号刻在匣盖上,以示珍藏。袱系纹的流行应该与此有关。这种纹饰常见于珐琅器、玻璃器、瓷器等等。

乾隆时期出现所谓的“新样”、“时样”,包袱瓶就是其中之一。包袱瓶又叫布袋瓶,始创于清朝康熙年间,在乾隆时期盛极一时。其器形一般是在瓶身上饰一浅浮雕的包袱巾或者束带。乾隆时期,清王朝国力空前强盛,经济高度繁荣,上到皇室,下到百姓开始追求更高的生活愿望,祈祷吉祥富足也因此成了当时社会艺术的主流;而“包袱”又与“包福”谐音,寓意幸福吉祥。

包袱瓶由于其器形独特,纹饰优美,寓意吉祥美好,从而成为这种祈愿美好生活的载体之一,不仅受当朝统治者的喜爱,更成为后世争相仿製的精品,是宫廷皇家常见的御用之物。

这种瓷器的美感给人的第一冲击力非常震撼。在瓷器上把这个丝巾包过来的时候,丝巾形制活灵活现,看起来非常柔软,质感栩栩如生,器身皱褶、起伏被刻画地非常精彩。

器身饰凸雕的包袱纹,布纹褶皱清晰,一飘带围绕瓶颈扎起,系成蝴蝶结状,造型富有创意,独具特色。施釉肥厚,釉彩艳丽,就像一条大丝巾从瓶的肩部围过来,在中间自然地打个结,褶皱起伏明显、自然,增添了瓷瓶的雍容华贵之感。

包袱瓶形制尊贵秀挺,装饰雍容华丽,口沿于盖沿均描金,腹部通绘四季花卉纹饰,其所绘花卉造型准确,逼真生动,可与自然界百花一一对应。瓶底常施清新淡雅的松石绿釉,中央多书青花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年号篆书款,字体工整端庄。

瓷器一改雍正时期灵秀典雅的风格,而倾向追求制作工艺精细,纹饰华丽繁缛。不仅在造型方面趋于多样化,在设色用彩等装饰工艺上更有其独特的表现。

邵蛰民撰《增补古今瓷器源流考》中评论有:清瓷彩色至乾隆而极,其彩釉之仿他物者亦以乾隆为最多最精。
乾隆皇帝嗜古成痴,景德镇御窑厂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器物,仿古之风盛行,除大量仿烧前朝名窑外,也盛行仿各种材质器物,烧造品种之丰富,装饰之华丽,令人赞叹,无不体现出乾隆时期高超的制瓷技艺,堪称巧夺天工。
【联系我们】
欢迎分享、转载,请务必注明出处。
周内瓷片上新日,欢迎有藏友共鉴。
观瓷书院珍藏明清时期典型瓷器,更多信息。可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观瓷书院微信公众平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