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了
我有一个90后的表弟,最近在微信上问我过年回不回家,我说不了,小孩太小,还不会走路,回家很麻烦。
他说哪有我这样的,一年到头不回家。我不好辩驳什么,想了想,觉得还是有必要说一句:大家都有各自的生活,父母也要有自己的生活。
于是就说开了,我主张成人之后就要相互独立,他主张孝敬、包容父母。一来二去,说急了,他来了一句:像你这样,生孩子干什么,还不如扔了养条狗……我也回说:养儿就是为了防老吗?那还不如不要生孩子,去买保险去投资更靠谱……总之,不欢而散。
事后我也有些郁闷,倒不是因为表弟的话语,更郁闷的是,我已经离家万里,平日里除了老婆孩子,偶尔出门买菜,极少跟他人联系,可以说得上是隐居了,可是还是逃离不了这种“亲情”和“道德”的舆论压力。
前阵子“北大留美硕士万言书与父母决裂”的事件闹得议论纷纷,我也大略看了些,无外乎父母不尊重孩子,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创伤,孩子目前尚在治愈,要先和父母断绝往来……总之,又是一起人间悲剧。
关于养儿育女,鲁迅先生早在近百年前写下《现在我们怎样做父亲》一文,中间提到两点:一、养育这件事无“恩”;二、不要“孝”要“爱”。第一点不用细说,儿女是被做父母的带出来的,不管愿不愿意,养育成人是做父母的义务和责任,不容推脱。第二点就很难了,现在稍微明理一点的父母都不会再说什么“孝道”了,都归之于“爱”,可是关于爱,实在太难分辨,即使鲁迅先生也说了,一要理解,二要指导,三要解放。明白孩子是“即我”之人,出自于我,应该尽养育之责;也是“非我”之人,因此要教育他们独立成人,归他们自己所有。
可是,百年之后呢,父子决裂的悲剧一演再演。我从前以为那些抱有守旧、落后观念的人都是老一辈人,无能为力,又没有自己的生活,情感上精神上物质上都无法自立。现在,我不这么认为了。前阵子流行“巨婴”一词,按照这个词的理解,那些精神上无法与自我相处的人都是没有长大的人,是“巨婴”,话虽难听了些,但细想的确如此。
更多的道德绑架是说做儿女的“自私”。上面说了“养育不是恩”,说做儿女自私的人,还是念在养育之恩上。可是,也有人说了,活出自我不是自私,强迫别人按照你的意愿生活才是自私。费孝通上世纪四十年代在《乡土中国》里说:西方社会强调个人主义,人与人之间是分离的,一个个都是独立的。而传统中国社会实际上是强调自我主义的,中心是我,周围人是一个不断复制弥散的扩大的“我”。亲朋子嗣都是“自我”的衍生和投射,朋友倒还好说,道不同不相为谋,不理会断交便是;子嗣就难了,敢不听,敢跟我不一样,那就是不孝,就是自私,就是叛逆。
且不说西方好还是东方好,现在强调多元、包容。喜欢跟父母密切联系的,就好好享受;不喜欢跟父母密切联系的,也不必苛责甚至自责。
父爱子,子爱父,本属天性,理所应当。除了万恶不赦的父或子,哪对父子愿意长期隔膜互不理睬呢?可偏偏出现这么多的惨剧,尤其社会上还到处提倡“孝道”,不难看出其中的陈腐之处。
尽管很多时候,父母再不讲道理,也不过是要求孩子打打电话,有时间看望一下。做儿女的再忙,这点时间也是抽的出来的。况且,老一辈的人,不必与他们计较太多,可是年轻一辈人,尤其是即将要做父母的,如果还存在“养儿防老”、“不听话就是不孝”的观念,实在是要三思而行,否则,一代人甚至下一代人又要遭受这样的戕害,真是愚不可及,可怜可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