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老建筑
查看话题 >临安,一曲冬日古城的咏叹
二零一八年二月初,不似往次的匆匆,专程去了一趟建水(临安),才惊觉身边竟藏了这么一座历史古城,直至今日得以领略其风采。
建水,古称步头,亦名巴甸。唐南诏时筑惠历城,汉语译为“建水”,隶属于通海都督府。宋大理国时期属秀山郡阿白部。元时设建水州,明代称临安府。清乾隆年间改建水州为建水县。
此“临安”并非南宋都城,现如今的杭州,而是位于云南南部红河北岸,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下辖的建水县的旧称。
建水古城最早为南诏时修筑的土城,明洪武二十年(1387年)扩建为砖城。李定国攻占临安城时,南北西三城楼毁于战火,康熙四年又复修,后再度毁损。唯有东门朝阳楼,虽历经多次战乱和地震,至今近六百年,仍旧巍然屹立。



朝阳楼原名迎晖门,亦称东门,建于明朝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为当时建水城的东城门楼。朝阳楼与北京天安门的建筑风格类似,早于北京天安门二十八年修建,有“小天安门”之称。



建水在元代就始建庙学。明洪年间建临安府学,万历年间又建建水州儒学。清代先后建立了崇正、焕文、崇文曲江四个书院。所以建水古城享有“文献名邦”、“滇南邹鲁”的美誉。














今年的冬比往年凛冽,滇南却依旧绿植覆盖,古城虽不比夏日绿树成荫,但也有几抹绿意映衬其间,让人忘却此时是寒冬腊月。

















冬日淡季,人烟寥寥。




1914年夏,朱德升任少校营长,率部到云南蒙自、个旧一带驻守。朱德时任三团一营营长,驻军建水。一到建水,朱德便住进了同窗好友曾师仲家这座位于红井街二十一号的小院。直到1915年升任陆军团副团长离开建水,朱德在此居住了近两年的时间。







古城中规模最大的建筑群当属朱家花园。朱家花园位于建新街中段,是清末乡绅朱渭卿兄弟建造的家宅和宗祠。


朱家花园占地2万多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5000多平方米,主体建筑呈“纵四横三”布局,为建水典型的“三间六耳三间厅,一大天井附四小天井”式传统民居的变通组合体建。房舍格局井然有序,院落层出迭进,计有大小天井42个,房屋214间。整组建筑陡脊飞檐、雕梁画栋、精美高雅。庭院厅堂布置合理,空间景观层次丰富且变化无穷,形成“迷宫式”建筑群。
「圆」



「正影」











「偏角」












「门与窗」








「特写」













「摆放」






「花园」







「纹」


穿梭在朱家花园,眼前是百年宅院的兴衰荣败,且听风雨,虽只是游人匆匆,也惊叹于古代匠人的工艺,感受到一个大家氏族留下的历史宝藏,流连忘返。

建水城郊,两江汇合处,双龙桥。

双龙桥位于建水城西3公里的泸江与塌冲河上,因两河蜿蜒如龙,故而得名,又称“十七孔桥”,是一座三阁十七孔大石拱桥,长148米,宽3-8米,被认为是云南省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一座多孔连拱桥。桥中建有三座飞檐式阁楼,楼中有楼,桥楼相映,蔚为大观。







双龙桥以西5公里是乡会桥。乡会桥为三孔石拱桥,建造于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主桥长30米,东西两端引桥各长25.3米,桥廊长和桥面宽均为7米。桥面由名为“文星阁”的主楼阁和次楼阁完全覆盖,为建水地区唯一的风雨廊桥。



建水古城以西13公里是团山民居,历史上是彝族的居住地,彝语称“突舍尔”,意为“藏金埋银之地”。民居规模不算大,是一个典型的滇南汉族移民村,始祖张福于明洪武年间由江西饶州府鄱阳县许义寨贸易入滇,先居于建水城西门外之蓝头坡,后三迁择里,定居团山,人丁兴旺,衍为巨族。在600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张氏族人遵“百忍”家训为安身立命之本,家风良好,子孙好学上进,文武人才众多。现存保存完好的大型民居15座,寨门3座,寺庙3坐,宗祠1座,祖茔1座,占地面积18384.5平方米,建筑面积16158平方米。其形制规整,布局灵活,空间景观丰富,内雅外秀,建筑精美,工艺精湛,表现了滇南民居建筑的典型特征。
「门」












「院」












「圆」




「画」






建水的古建筑结合了中原汉族和滇南少数民族的文化特色,自成一派,变化多样,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古建筑群。漫步其间,一草一木,一人一树,都富有当地的风土特色。
「井」


建水可谓古井博物馆,在建水的古老街巷里,到处都可以看到古井的身影。最有名的是大板井,井在西南城墙外,是城区口径最大的水井。此外,建水古城内还有龙井、红井、诸葛井、涌莲井、永宁井等。其中既有单眼井,又有双眼、三眼、四眼井,这是别的地方很少能见到的。此次出行由于未逛完整个建水古城,只有略拍一二。
「人」


「雕」


「动」


「植」










「杂」
















「食」








滇南的冬,没有大雪纷飞,北风呼啸,却有旭日暖阳,团花锦簇。建水临安,一座还未被世人瞩目的古城,静静坐落在北回归线附近的土地上,日出日落,风起云涌,昼夜不息。我渴望她迎来更多的游人,却又害怕打扰她的静谧与美丽。沉浸在建水的历史底蕴中,惊叹古人鬼斧神工般的建筑工艺,我走过长满青苔的石板路,听马蹄踏过的叮铃,看山涧的流水,观飞檐的日影,我透过屏风镂空的花纹遥望历史的古迹,我用镜头记录下每一道光与影。

这个冬日,在建水,在临安,品一曲古城咏叹,唱一首岁月长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