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富元第二部诗集《世间谣曲》出版发行

当代乡土诗人、《好诗人》《诗声音》主编李富元的第二部诗集《世间谣曲》于近日在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发行。本书由著名诗人、诗评家李天靖倾情作序,由解非、芳竹(新西兰)、王舒漫、向以鲜、赵亚东、宋晓杰、月色江河等知名诗人、诗评家推荐,分别由青年诗人其飞和刘芳评论、作跋。该书由朵金轩文化传媒见诗如面工作室策划,由知名设计师姚美精心设计完成。本书装帧典雅,印刷精美,具有较高的艺术性和收藏价值。
本诗集是李富元首部诗集《世间物象》的姊妹篇。共分为三部分,《上篇 闪动在心灵上的眼睛》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生命与生活无限的热恋之情;《中篇 人间世事》表达了他对世间万物真切而深刻的体悟;《下篇 暖暖的灯光》是亲情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亲人灵魂的挚爱。诗人、诗评家、上海作协《上海诗刊》首席编辑李天靖在序言中推荐道:“李富元的诗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以深刻的人生体验与现实世界的经验结合,并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感人的力量。他的诗沉潜、内敛,自有一种朴素的质地和悲悯的情怀,他是坚守中国农业文明的一位最后的诗人。”

李富元,甘肃省甘谷人,1963年生,朵金轩文化传媒公司经理,曾在《星星》《北京文学》《上海诗人》《海燕文学》《中国文化报》《诗林》《生活报》《白银日报》《天水晚报》“作家网”“中国诗歌网”等刊物或网站发表诗歌数百首,现任微刊《诗声音》《好诗人》主编,出版诗集《世间物象》、散文/诗合集《等一个秋天》(均被中国国家图书馆馆藏),主编(合作)《见诗如面》系列、诗文丛《蓝·诗文丛》。个人诗观: 要写出好诗,先要做好人。用认真诚实的态度做好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交好朋友。用温暖和善良去唤醒诗歌。好诗的标准是: 真切、动人,蒸腾着人类血气,有骨有肉,有情有义,感动人心。

推荐语:
李富元先生的诗歌营造出一种生存的文化时空,自然地把自己的思维、情感融合在一起描摹出一幅幅浓郁的民俗风情画,注重情感表达的同时更有思想上的升华,给人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思考。他有着敏锐地感受生活、捕捉形象的能力,几乎每一首诗都有一个场景,让内心的情感有所依托,用沧桑的笔墨涂写真实的人生,且在苍凉的意境中注入一些温暖的情愫,让人看到一线希望与光明。这种对生活对事物的感受能力是诗意的自然表露,而不是生硬的堆砌,葱茏的诗意,闪光的哲思,峻拔的风骨,不隔不离,浑然天成,语句丰富雄健,贯穿着一种精神之美和艺术之美。
——解非(诗人、诗评家、理论家、黑龙江省文联副主席)
读李富元的诗你能感受到一种光芒,那光芒来自故乡和大地以及他悲悯情怀里真诚的倾诉,因此他的诗会真真实实地打动你并照亮你。祝贺富元诗集《世间谣曲》的出版,也希望更多的读者喜欢富元的诗!
——芳竹Carissa Meng【新西兰】(诗人、画家、主持人)
文字是有力量的,好的诗无须解码。至真,至情才能感人。如何由衷感受,感悟向更高的美学向度升华,这种情与理的互文向社会性的定势发展到共性的情感和理认识,然后到结尾生发一个响亮点爆点,从而达到令人震动的思考。诗人李富元做到了这一点。他的诗作画面感飘逸,鲜活,诗意盎然,饱含生命的力量,给人耐人寻味的清新、隽永与质朴。
——王舒漫(文学博士、文学评论、上海散文诗研究院院长、《世界散文诗博览》社长兼总编)
可以从很多方面、角度对诗人进行分类。比如,漫游的诗人,静止的诗人(如同僧人,有流浪的托钵僧,也有入定的老僧),天空中的诗人或大地深处的诗人(如同丛林,有鹰隼也有龙蛇)等等。李富元则更接近于后者:一个隐居者、不动者。诗人一直生活在他熟悉的“村庄”中,像一棵“老树”那样,固执地深入达坂山,深入大地的脉搏。偶尔,诗人也会四处行行走走,那样的行与走,“握着一滴眼泪的行走”,是多么令人心痛啊!但无论怎样走,诗人的“脚印”始终留在大地上。因此,李富元的诗是踏实的,处处弥漫着土地的芬芳。
——向以鲜(诗人、剧作家、学者、四川大学国际儒学研究院研究员)
诗人李富元的诗集,是诗人多年来以心融物,以诗化境,以情寄心,以我入苍穹的精品力作。富元远居西北,一面听着呼呼的风声,一面感受着心灵与大地的回响,在他的灵魂的交响诗中,赋予了世间物象以爱、善良和美好的诗意与人性的光辉。
——赵亚东(诗人、《黑龙江画报》社新闻中心主任)
慢品春花秋月,直面风霜雨雪。世间物象,世间谣曲,人间情怀。愿你的诗与自由、自然、爱、美同在!愿我的祝福与岁月同在!
——宋晓杰(诗人、辽宁盘锦市文联创作发展部主任)
李富元的诗没有忸怩作态的虚情,也没有炫耀的词语和技巧,而是以个人化的经验和视角,在日常叙事和寻常事物中,构成一种独特的地域性写作。可以这样讲,李富元的写作是亲情写作,是人生写作,也是乡土写作。诗人用丰富的想象、鲜活的意象,细腻的感受、抒情的语式,展现一种温暖、博大而又悲悯的情怀,从中让人获得一种精神上和美学上的升华。
——月色江河(诗人、评论家、《中国微信诗歌年鉴》主编)
读李富元的诗,引发的不只是对生活、生命、人生、社会的思索,更能看到一颗高贵的灵魂。他的人,他的诗,就像一首回味无穷的音乐,又像一座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从他身上,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更学到了朴实低调而又积极乐观的生活之道。
——刘芳(青年诗人)
诗歌是时间的艺术,也是人类最崇高的表达爱的重要方式。李富元的诗歌不但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而且体现出了很强的乡土意识和求真意志,他的诗歌是诚朴、安慰人心的,总是让我们的灵魂回归质朴的家园。李富元的诗歌总是引领我们的精神还乡——它挖掘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我们听到了诗人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还有他自己生命的旋律。
——其飞(青年诗人、《星星》图书出版中心编辑)

李富元诗歌选读
▍中国的方块字 如五千多年前,寂寞的天空中 星斗闪烁着的幽远光芒 如甲骨龟壳上长出来的独角犀 如兽皮上狰狞的恐龙獠牙 那些最初的笔画,用刀子 叙说着结网罟狩渔猎 解庖丁论婚嫁的部落故事 …… 商盘周鼎上蓝色的火焰亦用最初的工艺 浇铸上伐兵攻城的干戈 大秦的旌旗如淬过火的刀币 依然辗过马蹄,听那遥远的车轮声 踏破秦砖汉瓦滚滚而来 从秦篆汉隶走向唐楷 从窑洞茅庐走向皇都 从垅间桑田走进线装的史记 唐诗的辉煌宋词的经典 方块字在搭构创造中 修缮推敲了五千多年 …… 无论唐宗宋祖的大宫殿 还是边关冷月中守城卒 一纸兵书的急令均可摧城掠地 历史沧桑地登上京口北固亭 四海苍茫天地悠悠 中华民族的眼泪从方块字的缝隙中 悲壮地流淌,如壮士的血 如邓世昌站在舰船上的呐喊 视死如归的气概 吼出方块字的呐喊 …… 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 是用方块字一砖一石筑起来的 由此上溯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 都是方块字的灵魂 在华夏大地上 永贯长虹
▍母 亲
在山村和树中间,是我的母亲
在老槐树粗杆的脚下和头顶
是苍茫的人世和遥远的苍穹
我的母亲长在山村,像是山野的一株
向日葵,清晨老早就从土炕上爬起来
迎接太阳从东山升起,母亲
每天围着太阳匆匆忙忙旋转
老家的屋檐下,因为母亲的温暖
而炊烟袅袅日子融融,世道的许多沧桑
在母爱的孵化下,总是由冷变热
▍闪动在心灵上的眼睛
心,睁开明亮的眸子,透过苍穹
看见神仙行走在天狼星上的脚步
看见山坡上玉兰花开的声音
看见黄土中根系延伸的声音
以及血管里,脉搏律动的声音//
比房子大的是山影
比山影大的是蓝天
比蓝天更大的是心灵
心灵的眼睛,看见风的声音
看见云的声音,看见
阳光普照在生命上的声音
虽然眼睛看不见凹凸不平的世间
却用声音看得见色彩杂陈的人生//
闪动在心灵上的眼睛
用声音抚摸世界
用声音温暖自己
▍这深厚的人世
在这黄土之上,我可以爬
我可以跪,我可以把脚印
走成蜿蜒曲折的路
听着时间压追时间的脚步
听着季节追赶季节的声音
黄土深处,古人埋没许多咳嗽
长出根茎,开着小花
在这广阔的人世
听见喝酒的声音
听见喝茶的声音
听见猜拳斗胆的声音
听见空气呼吸肺叶的声音
有些事情在喜乐中走来
有些事情在愁苦中送去
今天早晨关闭了昨夜的门
今晚又走进明天的隧道
▍岁月是一把刀子
岁月是一把刀子 像切香肠,一片一片 把我削去// 削去我的童年,那些 美丽的梦想、天真的笑容 还有两排洁白的牙齿 扔在了童年走过的小路 留下无法兑现的回忆// 岁月削去我的青春 我爱的姑娘、美好的憧憬 还有一些私藏的秘密 都无情地削去,散落成许多 不忍回头的无奈// 我知道,岁月还在 一刀一刀削着眼前的爱 以及流不出泪的恨 一刀一刀削下来,随意地 扔进西风// 再后来,就剩下皮皲肉蔫的老年 那些刀斧不入的伤痕,结成 左右交织的皱纹
▍大像山
依山而上的石阶,像是一卷
编纂历史的牍片
时间是一场风,一场风
落叶在牍片上写尽春秋
时间是一场雪,一场雪
脚印在石阶上拓满虔诚
而人世的一春一秋,在烟火中
已绕过山顶的苍穹
窟龛中的大佛,千年一眸
一眸在千年前就看破了红尘
一场风,还在山前吹着
又吹绿了白皮松树
一场雨,还在山坡下着
又浇开了紫丁香花
▍山坡上的村庄
山坡上的村庄,像一支 落在半山腰的风筝,慵懒地 躺在坡地上,听错过季节的风 是如何在门前的阳光下吹// 紫桐花一开一落后,又是 一个暮春落上屋前的石阶,如 落进皱纹里的眼神,轻若叹息// 一条弯曲的山路,像麻绳 拴住每家土门楣的心事,通向 山前的城里,乡村的宁静 被骚动掏出来交换喧嚣// 怀揣着梦一样美好的村民 把土豆般朴素的渴望,用 走在路上的衣襟闷热
▍总有一株红高粱像我爸爸
白土岘褐黄的土地,每年
都会傻瓜一样疯长红高粱
白土岘的黄土,把爸爸养活到
六十八岁时,一场突如其来的病
令我还没来得及想象,就夺走了爸爸的命
可怕的心肌梗塞,令我好恨!
后来,我总想起爸爸戴着草帽
站在高粱地上的身影,那朵笑容
像是即将熟了的高粱,温暖幸福
吉祥着有爸爸的每一个日子
此后,我总觉得白土岘的红高粱
有一株是我的爸爸,永远生长
▍看得见的不是最珍贵的
伸出手,我只能掬一捧尘埃
芜杂的世事和喧嚣的声音
抑或撷取一段生活的悲欢
夹杂七生八熟的人间事务
更或者,落下一截人生的片段
那些俗而又俗的轶事,随风而去
人们为金钱划算出诡计甚至骗局
为房子为名字付出心血和汗水
黄金是货币价值,只衡量物质
而骨子里的善意,一眸世事的智慧
囊括凡尘的胸怀、支撑人格的知识
才是闪光的内核,聚变价值

诗集序言
你不开花,我不老去
——读李富元的诗
李天靖
在其飞的引荐下,我认识了天水诗人李富元,他和他的诗歌一样质朴、厚重、虔诚。正如他自己所说:“我的诗追求泥土的本质,山野的旷远,山川的厚重,五谷粮食一样的原生态香味”。李富元的诗体现了现实主义风格,以深刻的人生体验与现实世界的经验结合,并注重艺术手法的运用,使得他的诗歌更具感人的力量。
在李富元的诗集《世间谣曲》中,有一些诗如《诗经》似曾相识的境遇,譬如《别梦依稀》中“我相信,时间的流逝/像一只墙头上徘徊的纸鸢/不经意把往事和留恋惊飞”,一个传神的比喻把时间具体化、诗意化、生活化了;又如《天堂寺的云》中“那些云们,如吉祥的哈达/缠绕着天堂寺洁白的塔顶/似一只大手,抚摸着人间/我在一卷又一卷/梵音馨香的经声中/听见天籁与大地说话//风吹过玛尼堆的石头/我站在尘土上,听风/抚摸头顶”,云是人与天空的对话,象征着洁白、圣洁与吉祥,它抚摸着人间,抚摸着石头,也安慰着人们的灵魂;加之《今夜》中“山影打造的厚重围墙/圈不住月光留在今夜,而当/启明星亮起来的时候,大地上/依旧留下村庄、鸡鸣狗吠声/和袅袅上升的炊烟”,让人沉浸在一个祥和、宁静而美好的村庄里。
李富元的诗歌透露着浓郁的历史文化气息。《千年古柏》中“千年的大树,寥廓的苍穹下/我看到伟岸的身躯,闪光的智慧/深邃的道理,撑起广场上灿烂的星群/守候着黎明的曙光”,仿佛历史的雄浑与沧桑就呈现在眼前;又如《中国的方块字》中“如五千多年前,寂寞的天空中/星斗闪烁着的幽远光芒/如甲骨龟壳上长出来的独角犀/如兽皮上狰狞的恐龙獠牙”,亦仿佛为之那时时空的神异加码;加之《文字》也令人灼目。诗人对写诗状况的描述:“用文字/生火熬茶温上一壶青稞酒/就着几颗花生米拼出一首诗”,诗缘情,文字由此发热,却亦潇洒淡定,“也和时间抗衡、打架,深入半夜/点烟、思虑、大声咳嗽/我用文字挑灯熬夜颠沛流离”,与文字之博弈,专注地投入甚至“颠沛流离”,相映成趣、相得益彰,生动形象,用句之奇可见一斑。
李富元的诗让人闻到一种特别的乡土气息,让人沉醉在乡村的淳朴与宁静之中。《在我们乡下》以首括句的排比兼及第二第四节的城乡对比,表现对故乡的热爱:“在我们乡下,孩子是安全的”“狗是安全的”“食品是安全的”“太阳是安全的”,质朴而动人。他的《故乡的云》用铺排的修辞,连用了十三句“故乡的云”掠过……;云朵掠过的情景历历在目,而其中“掠过羊儿吹断肠子的唢呐声/掠过送葬路上的纸钱灰/掠过一碗水的清凉影子”,形象地表现故乡人的生离死别的痛苦,却又沉静而十分坦然,甚是传神!
一首《老屋檐》曲折写来,在“年关的香味和/那些沉闷的爆竹声响起的时候”,竟被写成“心/愈加怀念每年挂上中秋圆月的老房子”,此惊人一笔从何而来——结尾又一折:春天来临时,听春风的歌谣、“盘旋在老房子屋檐下的燕子们”,让人感到人世间的温暖。这首诗与《荒村印象》“崖洼岘的梁坎上,几截断墙/还横仄着几间土坯窑的轮廓”“扑腾腾飞跑的野灰鸭,和/夕阳前最寂寞的一树日影”,女人走光了,男人也走尽了,整个村子也废弃离开的这绝望之境的“悖谬”,给人刻骨的荒寒之感,表现了生存困境的真实,以及诗人复杂的内心矛盾。
《世间谣曲》中,《黎明》的意象亦颇为新奇。你看“是力的爆发弓的满弦/大呵一声,壳就破了/天就亮了/血光也就临盆了……”,充满了勃发之力,也即天地间的元气;日出亦新生命的诞生,血光之美;其“大呵一声”虽似静寂的幻觉,更反见其真实。《眼睫》富有韵味:“星星燃烧的火焰,煮沸夜/煮熟黎明的光,煮熟眼睫里/包容着的尘世味道”,燃烧着时间的火焰、诗歌的火焰;他的《岁月是一把刀子》,在削去他童年美好、青春的爱情、美好的憧憬,还在一刀刀削去眼前的爱,并“随意地扔进西风”,他却硬是不向“岁月的刀子”低头,“那些刀斧不入的伤痕,结成/左右交织的皱纹”,他坚韧不屈的个性,劈面而来。
本诗集中还可以看到李富元于汉诗“赋比兴”的传统中,善用“赋”,还更善用“比”,且手法多样。如《故乡的疼痛》:“房背后的榆钱熟了/一骨朵一骨朵开在梦中/醒来”的拟人;如《野毛梁》,“星光在霜冻中袖着手/走在野毛梁的山湾里,孤独/让我看一眼野毛梁时,高大沉重的山影/像一头毛骨悚然的黑熊/把天幕撞开一片塌方,吞没了/原本不太明亮的星星”,拟人、比喻兼得,十分新鲜,最终克服重重困难而做到“掩埋了悲苦,依然/抚摸我们的生活,爱着/我们土豆一样朴实的妻子/养育我们高粱一样健壮的儿子/在悲苦喜乐中长大”;《人间世事》的拟物,“老房子上升起柴火的青烟,仿佛/祖先们也翘起山羊胡子”,联想丰富,饶有韵味,让人回味。
李富元写了大量这方面的诗歌,它的根深扎在这片祖辈留下的乡野阳光下的风物之中,灌注了他的对故土炽热的爱,虽然目前仍是那么苦寒和贫困,但他诗人不离不弃,他在《文字》中再次强调了他对诗歌的理解与虔诚——
良知的体温通过文字,才能发热
我用文字安抚苦难、慰藉折磨
把那些人生的深厚言辞
镌刻在石头上
李富元的诗不但表现了对社会与生活读到而深刻的体悟,而且体现了强烈的宗教悲悯情怀,在诗歌《永明寺的钟声》与《钟声》里,他认为钟声:“深厚、雄浑、旷远、辽阔/永明寺的钟声,像湖水激起的波纹/响亮的张力,把寥廓的空间/推向更远处的山顶、白云、蓝天/和山水人间”,表达新颖,他把听觉视觉化了,鲜活、形象、生动,“像旷野深处寂静中的闷雷”,其价值和意义:“是苍穹和大地的对话/是历史和未来的遥呼//钟声一响/众神醒悟,天空澄澈”,他体悟道:“钟声中显得尘世的宽广深厚……仰面听见的钟声/沐浴着我们的日子”,是的,钟声是苍穹和大地的对话,是我们自己与灵魂的是历史和未来的遥呼,洪亮而悠远,它象征着宁静、淡泊、慈悲的崇高追求。他想念经,随时随地:“或者在一棵老树下/或者在一块石头旁/或者,在一座古庙宇”,而且达到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境界:“随一支香蜡的明灭火光/随一声梵音的肃穆静然/像轻风踏着雾岚/盘升草尖”,出人意外,出神入化,这是一种令人神往的境界!看来,他把念经当作了家常便饭,随时“下咽”。《借我灯光》就是颇为经典的一首,细腻而真切地体现了他的对人世最美好的渴望:
我要用灯光
点亮一盏盏明灯
灯光拖着灯光
流成祈福的河
我要用灯光
点亮一颗颗星星
星光映着星光
布满神仙的苍穹
我要用灯光
点亮一盏盏心灯
心灯暖着心灯
尘世变成温暖人间
我要用灯光
照彻一本本经卷
经声如水般漫过经声
普度众生上岸
在屈原和荷马的史诗中,光之意义已然昭示:象征着光明、毁灭、重生与力量。后起的诗人们,不断将其内化、扩张、加深,当然这其中也包括李富元。《借我灯光》这个题目揭示了当代人的精神诉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座孤独的花园,这灯光必能照亮远方和诗意。这首诗延续了他乡土诗歌自然、诚朴的特质。全诗语言凝练,构思精巧,富有意蕴,禅意十足。此诗共分为4个小节,都共同回答了一个“借我灯光干什么”的问题——点亮一盏盏明灯,点亮一颗颗星星,点亮一盏盏心灯,照彻一本本经卷。点亮明灯的目的是为了让灯光拖着灯光,然后流成祈福的河;点亮星光的目的是为了让星光映着星光,继而布满神仙的苍穹;点亮心灯的目的是为了让心灯暖着心灯,让尘世变成温暖人间;照彻一本本经卷的目的是为了让经声如水般漫过经声,普渡众生上岸。每一次的回答都是递进、深刻和深入人心的。尤其是叠词“一盏盏”“一颗颗”和“一本本”的自然运用使整首诗流畅、富有旋律美。这些富有亲和力、激情澎湃、充满悲悯情怀的诗句使我们的内心世界充盈、强大,也体现了李富元深厚的思想积淀和胸怀苍生的人格品质。
他的《母亲》让人又一次感受他诗歌的质朴与描述人性的深刻。他的母亲长在山村,也是土地的一部分,他把她比喻为“山野的一株勤快的向日葵”“清晨老早就从土炕上爬起来迎接太阳从东山岔升起,每天围着太阳匆匆忙忙旋转”,母亲乐观、勤劳的形象历历在目、活灵活现;母爱的力量是伟大的:“老家的屋檐下,因为母亲的温暖/而炊烟袅袅日子融融,世道的许多沧桑/在母爱的孵化下,总是由冷变热”。这种原生态、日常化的语言让他的诗歌更有意义,更富有感染力。
在山村和树中间,是我的母亲
在老槐树粗杆的脚下和头顶
是苍茫的人世和遥远的苍穹
我的母亲长在山村,像是山野的一株
向日葵,清晨老早就从土炕上爬起来
迎接太阳从东山岔升起,母亲
每天围着太阳匆匆忙忙旋转
老家的屋檐下,因为母亲的温暖
而炊烟袅袅日子融融,世道的许多沧桑
在母爱的孵化下,总是由冷变热
我们每个人都在“这深厚而广阔的人世”活着,挣扎着,奋斗着,李富元是坚韧不拔的:“在这黄土之上,我可以爬/我可以跪,我可以把脚印/走成蜿蜒曲折的路”,他一边“听着时间压追时间的脚步”,一边“听着季节追赶季节的声音”,即使“黄土深处,古人埋没许多咳嗽”,他乐观地坚信土地仍然会“长出根茎,开着小花”,于是他“听见喝酒的声音/听见喝茶的声音/听见猜拳斗胆的声音/听见空气呼吸肺叶的声音”,他始终保持着坦然、淡然:“有些事情在喜乐中走来/有些事情在愁苦中送去/今天早晨关闭了昨夜的门/今晚又走进明天的隧道”。
诗人的《种下你的名字》,诗中从念你的名字,到“真想种下你的名字”,“种下你的名字,不是在土地上”,直至“把你的名字,种在石头上”,于曲折中富有音乐性外,将爱的种子播到血肉的深处,如“穿透岁月踏石生长”的坚定,以“你不开花,我不老去”的誓言让人感动——这是诗人对故土执著的爱,抑或也是对自己诗歌创作更高的期许。
诗人李富元的诗沉潜、内敛,自有一种朴素的质地和悲悯的情怀,他是坚守中国农业文明的一位最后的诗人。愿他的诗歌之路越走越远!
2016年4月5日于华师大初稿
2017年4月18日于华师大二稿
李天靖,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诗人、诗评家。现为华东师范大学某杂志编审、上海作协《上海诗人》首席编辑。诗歌获《人民文学》《中国作家》《文艺报》《写作》《芒种》《文学报》等多项诗歌奖。诗歌入选《朦胧诗二十五年》《中国<星星>五十年选》《风吹无疆——〈绿风〉10年精品选》《中国2008年度诗歌精选》《花城年选系列2013年诗歌年选》等。出版诗集《等待之虚》《祭红》《李天靖短诗选——中英对照》《秘密》等,以及《森林中的一棵树——李天靖随笔、访谈、评论集》与随笔集《七月,我们看海去》。主编《海上诗坛60家》《上海诗人30家》(合作);编著(合作主编)《一千只膜拜的蝴蝶》《波涛下的花园——中外现代诗技法鉴赏》《与光一起生活——中外现代诗结构、意象》《镜中之花——中外现代禅诗精选》《中外现代诗修辞艺术》《渴望的杯子:中外现代诗品鉴》《有意味的形式——中外现代诗精选》等多部作品。诗歌等文学评论发表于《文学报》《文汇报》《上海文化》《诗歌月刊》《诗潮》《上海诗人》及“诗歌报”“诗生活”“作家网”等网站。

诗集评论
用诗歌温暖世界
——简读李富元诗集《世间谣曲》
题记:
斜倚在暖暖的灯下,一卷书
翻阅的声音,从墨香味中
涓涓流出娓娓絮语
如天籁,如花香
——李富元《暖暖的灯光》
在人间,没有什么比岁月更古老;在岁月的长河里,没有什么能够超越文学;在文学艺术的殿堂里,没有什么能够和诗歌相媲美。因为她是人类灵魂的眼睛——时刻闪耀着艺术之光、尊严之光和自由之光。独立在这里得到尽情的表达,语言、意象、结构和韵律给人类记忆中的爱、美好与苦难插上了持久翱翔的翅膀。她时刻温暖着人类的灵魂,让全世界孤独而富有勇气和力量的心灵打破了一切界限而凝聚起来,幸福起来。
我用诗歌的眼睛望着这个美好的世界;诗歌也点亮了我和李富元之间的友谊之灯。他是一个以诗为命的人,坚持每天都写一首诗,正如他所说:“如果哪一天没有写,似乎生命中失去了些什么”。作为农民的儿子,他的骨子里始终流淌着土地淳朴而厚重的血液。记得2015年8月28日天水晚报记者王惠玲采访他后并在报道中说:“他坐着,似乎每一根骨头的形状都清晰,空气都能感知到它们的分量;他写诗,每一行诗句里都有骨节在生长,泥土都能听得到它们的血液在流淌。”作为诗人,他有自己的信条:在人世上还有许多未知,人们才如此神圣地下跪,祈祷。他用诗歌来解答这些未知,用诗歌欣赏和阅读整个世界,抚摸整个世界,温暖自己,也温暖别人。
诗歌是时间的艺术,也是人类最崇高的表达爱的重要方式。李富元的诗歌不但很好地诠释了这一点,而且体现出了很强的乡土意识和求真意志,他的诗歌是诚朴、安慰人心的,总是让我们的灵魂回归质朴的家园。诗评家天靖恩师是诗人中的诗人,他的一生都在为诗歌为诗人默默奉献着自己的一切,他在序言中评价道:“诗人李富元的诗沉潜、内敛,自有一种朴素的质地和悲悯的情怀,他是坚守中国农业文明的一位最后的诗人。”这个评价中肯、深刻、也表达了包容与鼓励之意。是的,李富元的诗歌总是引领我们的精神还乡——他挖掘出了属于自己的东西,让我们听到了他灵魂深处最真实的声音,还有他自己生命的旋律。
李富元的诗歌真切、动人,蒸腾着人类血气,有骨有肉,有情有义,撼动人心。这本诗集共分为三篇,《上篇 闪动在心灵上的眼睛》表达了他对传统文化、生命与生活无限的热恋之情;《中篇 人间世事》表达了他对世间万物真切而深刻的体悟;《下篇 暖暖的灯光》是亲情的真实写照,表达了他对亲人灵魂的挚爱。
李富元的诗充满了历史的印迹和沧桑:“挂在翘檐上的圆月/比宋朝时磨得更明”(《古道驿站》);他的诗彰显着民族的自信心与自豪感:“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底座/是用方块字一砖一石筑起来的/由此上溯到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都是方块字的灵魂/在华夏大地上/永贯长虹”(《中国的方块字》);他的诗弥漫着人性的虔诚与力量:“深厚、雄浑、旷远、辽阔/永明寺的钟声,像湖水激起的波纹/响亮的张力,把寥廓的空间/推向更远处的山顶、白云、蓝天/和山水人间”(《永明寺的钟声》);他的诗体现着着强烈的人文关怀:“在我们乡下,太阳是安全的/从清晨的远山上升起,总是明亮而温暖地/照在村庄、瓦楞和苦水河上/还照在爸爸的草帽上,也照在五月/传遍山野的布谷鸟叫的声音上/不会被城市的楼群切碎,再斜斜地/拉成一道缝,撒下棱角分明的影子/或被汽车和人群呼出的二氧化碳染灰/还说是雾霾”(《在我们乡下》);他的诗透露着十足的悲悯情怀:“一群忙碌的地甲虫,一生/爬在土地上,欢乐地生,沉重地死/来不及深刻考虑什么叫做命/镰刀割破了伤口,撒一把黄土/就可以止血、忍痛,继续干活……活着的欲望,降到最低/低到脚下的地平线,只要地上有一间土屋/灶上有一碗热汤,炕上有一个媳妇/天地间什么就都有了,幸福/就想生一个胖娃娃,叫声爸爸”(《农民》);他的诗充满着生命与故乡刻骨铭心的疼痛:“多年后,村庄老了、瓦楞灰了/月光把一切丢在脑后/今年的麻雀和去年一样/依旧在屋前屋后欢乐地捡瘪谷/而我遗落在故乡的梦,像是/无意中丢弃的孤儿,夜夜/找见我就哭”(《梦里故乡》);他的诗是真善美的诠释:“人间的善意良知,很多日子/责任也担不完尘世的痛苦/我想家的时候,家站在思念中/依然透过尘烟,望我”(《家》)。……
无论世事如何变换,时间是永恒的。人们对它的理解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诗人也在《时间》里诠释了他对时间的独到理解,充满着哲理的思辨,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时间很慈祥,甚至温暖
给你送来生命、喜乐,和满足
让你享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
甚至青春年华,如意郎君
高官厚禄,金银珠宝
时间也很刁钻,甚至残忍
给你带来死亡、愁苦,和贫困
把你蓬勃生命的体内慢慢掏空
扔下衰老、病魔、无助
彻心的绝望,和灰飞烟灭的怅惘
任何艺术都是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体,诗歌是语言的最高艺术,所以它也不例外。李富元的诗歌是有意味的形式,不但注重诗歌主题的内核,而且很注重表达方式的选择。例如,在《闪动在心灵上的眼睛》中,他这样写道:
心,睁开明亮的眸子,透过苍穹
看见神仙行走在天狼星上的脚步声
看见山坡上玉兰花开的声音
看见黄土中根系延伸的声音
以及血管里,脉搏律动的声音
比房子大的是山影
比山影大的是蓝天
比蓝天更大的是心灵
心灵的眼睛,看见风的声音
看见云的声音,看见
阳光普照在生命上的声音
虽然眼睛看不见凹凸不平的世间
却用声音看得见色彩杂陈的人生
闪动在心灵上的眼睛
用声音抚摸世界
用声音温暖自己
整首诗运用了排比、顶针、通感、比喻、排比等多种表达方式,言简意赅,想象力十足,富有感染力,“神仙行走在天狼星上的脚步声”“山坡上玉兰花开的声音”“黄土中根系延伸的声音”“血管里,脉搏律动的声音风的声音”“云的声音”“阳光普照在生命上的声音”等所有的声音都是闪动在诗人灵魂世界里美好的声音,鲜活、真实而富有力量。自然、真切和诚朴地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纯净、开阔和温暖的心灵世界。同时,此诗也是他人格魅力和诗人信仰的诠释:用诗歌抚摸世界,用诗歌温暖世界。
最后,祝福李富元和看到这里的读者们一切安好!
其飞于雅正书斋
2017年4月20日

诗集后记
我所认识的李富元和他的诗歌
刘芳
算是一个偶然的机缘吧!记得有一次浏览“甘谷在线”,有一行文字“农民诗人李富元诗歌欣赏”吸引住了我的眼球。其实,除了“诗歌”二字,真正引起我注意的是“农民诗人”四个字。作为一个诗词爱好者,我加入了许多的诗歌群,关注着很多微信诗歌平台,但是在这个网络诗歌满天飞的时代,能够真正吸引人的诗又有多少呢?写诗的大多是一些文化人,农民写诗,我还是头一次见闻。于是,带着好奇,我打开了链接…… (一) 一行行朴素、深沉而又激越的文字如火花,跃入我的眼睛,又如涓涓细流,流入了我的心田,牵动着我的灵魂。同样是农民出身的我,受到了强烈的撞击。就如同离开故乡多年后,回到家突然间看到了村口的酸枣树,亲切、激动而热泪盈眶!野毛梁、黄土地、山路、老牛、树木、老井,全景式缓缓向我走来;爷爷、奶奶,父亲、母亲,还有乡邻,他们深刻、厚重、多彩的故事向我娓娓道来:
我和我的村庄,被岁月画在野毛梁上 底色是褐黄色厚重的黄土岘 背景是苍茫而黛灰的野毛梁 …… ——《我和我的村庄》 一头老牛,在阳坡上嚼着青草 抬起头,看着熟悉的山路 回忆许多酸涩的日子 …… ——《山村岁月》
…… 老井的一段阅历 被奶奶、井绳和辘辘缠紧记忆 在今夜,辘辘 又在我的记忆中打水 …… ——《老井》 …… 只有对土地有着深沉挚爱的人,才能写出如此厚重的文字;只有心怀感恩之情的人,才能对故乡由生如此的虔诚;只有心存大爱的人,才能对故土的一草一木动以真情,对艰涩的岁月发出声声叩问!李富元作为黄土地的儿子,他血管里流动的是黄土深处的精血,那种很接地气的精血,孕育了他赤子般热爱这片贫瘠而又积淀深厚的黄土的心,形成了他赤裸着性情热爱这片土地的精神。意大利军事家马志尼说过:“作为一种理性的功能,诗的目的在于产生惊奇感”,我不禁对这位素未谋面的“农民诗人”肃然起敬了! (二) 第一次拜访李富元,是在一个秋日的下午。我从他的简介里,知道了他的住址,令我欣喜的是,我们竟然同住一座县城,且相距不远! 一位清瘦、俊朗、慈眉善目的中年人,热情地接待了我和老公。他有着农民的本色:皮肤黝黑,衣着朴素,憨厚热情,他又有着诗人的气质:儒雅大方,风度翩翩且谈吐不凡。 从交谈中,我得知:李富元走过了风风雨雨而又精彩纷呈的四五十年人生。上高中时,因过分偏科而无缘于大学校门,务过农,当过工人,做过文秘,经过商,当过村支书;现在,开了一家书画院,很成功,并且善于经营,声誉远播。在或喜悦或忧戚、或成功或失败的这些生活磨砺中,李富元一直没有放弃过自己对喜爱的诗歌的探索和追求!他在旷野里写诗,在厂房里写诗,在办公桌上写诗,在公交车上写诗,白天写诗,晚上也写诗,难怪他的诗是一部世间谣曲集!他的诗和他的人生一样蜿蜒、曲折,饱经沧桑而又荡气回肠,并且充满了理性的思考和灵魂的张扬。 一番畅聊后,他带我们参观了他的书画院,整整三层楼,从楼道到每一个走廊、房间,都挂满了他收集的书画。他的书房很雅致,摆满了各类书籍,床头也堆着一些名目繁多的书籍,大多是文学类的。李富元说,每每睡前,总是养成了看书的习惯,不翻两页书就无法入眠;要是接连几天不动动笔,他就觉得生活似乎缺少了什么!从他的言语和神色里,我看到了他对诗歌的痴迷与执著。正如托尔斯泰说:“诗歌是一团火,在人的灵魂里燃烧,这火燃着燃着,便会发热发光!”李富元从整个人的磁性感觉上,就是这么一团在生活中燃烧着的火! 当我问他,你如今已是一位大老板了,为何还要称自己为“农民诗人”时,他说:“人不能忘本,我土生土长的,永远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所以,我的诗追求泥土的本质,山野的旷远,山川的厚重,五谷粮食一样的原生态香味”! (三) 记得有位哲人说过,散文是粮食,诗是酒。每读李富元的诗,感觉就是一杯醇香绵蜜的酒。首先,那一个个经高度酝酿浓缩的文字,精准、传神地表达了他的情感。如《日影》里的“鬼一样蹓跶在老城的墙角,贼一样掠过土屋檐的椽头”中的“蹓跶”“掠过”,把影子的悄无声息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光阴似乎就在这不经意间溜走了,同时也含蓄地表达了诗人怅然落寂之情。又如《见诗如面》中的“人间落下了许多事”中的“落”,含蓄地表现了一年到头的复杂心情,我们不禁要问:腊月,是一个轮回的结束,还是开始呢?还有《浮雕群》中的“那声呐喊/已然凝固成石头/并且永远成石头了/今天/穿透石阶上的烟云和人群/依然揪起我的心”中的“揪”字,非常传神地表现了自己对历史的缅怀和心灵受到的震颤。诸如此类的还有很多,总之,这些词很形象地把物与我融合到了一起,意蕴陡然深远,耐人寻味。 其次,李富元善于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巧妙的构思,抓住独特的视角,充分运用比喻、拟人、象征、通感等手法,化平凡的物象为神奇,也反映出他有着成熟老到的诗歌表现水平和技巧。例如在写“雪夜”时,他说“柔软,像爱一样覆盖尘世”,白雪,不正是对大地最温柔的爱吗?写到“三月”时,他说“从榆树上的黎明走向早晨”,三月,不正是榆树生命的黎明吗?“河岸上的柳枝,把三月的嫩黄,张扬在三月的春风里”,淡淡的柳烟,朦胧诗意的美,令人销魂。在《酒醉梦醒》里,他写到:“梦醒了,魂摸了一下,还是自己的骨头”,可不是吗?只要灵魂还未走远,生命就真实存在! 另外,读李富元的诗,引发的不只是对生活、生命、人生、社会的思索,更能看到一颗高贵的灵魂。字里行间,充满了对生活丰富而又独特的感受和热爱,对人类和社会的思索,对人自身的感悟。尘世和人生都需要爱,像雪花一样纯洁温柔的爱;人生就该像三月的嫩柳,在春风里尽情吐翠;活着,必须有一颗会思考、善良、感恩、高贵的心,否则就是行尸走肉;任何人的一生,免不了失落和怅然,李富元作为一个血肉之躯,感性丰富的人也有着自己精神世界的酸甜苦辣,也有自己的情绪起落,像无聊的腊月,像落寞的黄昏,像有点迷乱而又清晰的中年。回顾过去,展望未来,该放下的放下,该看淡的看淡,该歌唱时,就像林中的鸟儿,尽情歌唱! 以上只是我对李富元其人其诗的一点浅薄认识,读李富元的诗,引发的不只是对生活、生命、人生、社会的思索,更能看到一颗高贵的灵魂。他的人,他的诗,就像一首回味无穷的音乐,又像一座永远挖掘不完的宝藏。从他身上,我不仅感受到了文学的魅力,更学到了朴实低调而又积极乐观的生活之道。如今,我已成了他忠实的粉丝,我衷心地祝贺他在文学上再创佳绩,更祝愿他在文学这条道路上走得更高更远,他这颗在乡土文学的地平线上升起的星星,一定会熠熠生辉,散发出更多的光亮! 刘芳,笔名一抹幽兰,女,甘肃甘谷人,教师,甘谷县作家协会会员、甘肃省诗词学会会员。

世间谣曲
作者:李富元
北京:中国文联出版社,2017.12
开本:1/32
字数:150千字 印张:7.5
版次:2017年12月第1版
印次:2017年12月第1次印刷
书号:ISBN 978-7-5190-3271-5
定价:45.00元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7)第286050号
出 版 人:朱庆
责任编辑:卞正兰
内页插图:保罗·高更(法国)
装帧设计:姚美
校对编辑:其飞
营销编辑:海乐
图书策划:见诗如面工作室
监制出品/宣传推广:朵金轩文化传媒
(朵金轩文化传媒见诗如面工作室授权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