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美-中世纪】3-1 中世纪社会概况
普洛丁死后,从4世纪-13世纪这一千年左右漫长的时期中,欧洲文艺思想和美学思想实际上处于停滞状态,如果说还有些活动,那也只是把普洛丁所建立的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一直到但丁,这种停滞的局面才开始转变。
一、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建立
1. 3世纪起,欧洲发生民族大迁徙,即“蛮族的入侵”。北欧一些新兴民族(主要是条顿族)以及压迫这些民族的匈奴大举进犯欧洲南部。
2. 359年,罗马帝国一分为二。西罗马帝国定都罗马,东罗马帝国定都拜占庭(君士坦丁)。
3. 蛮族入侵之后,封建制度逐渐形成。
二、基督教的传播和基督教会对欧洲的封建统治
基督教发源于住在巴勒斯坦的希伯来民族,是对希伯来旧教(犹太教)的一种改革。
基督教是一种穷苦人的宗教,代表当时压迫和奴役的人民的希望。它之所以能在罗马帝国里广泛传播,就因为在广大人民群众中有心理基础。
基督教传播的头三百年里,罗马帝国对它进行残酷的镇压和迫害。从3世纪以后,罗马帝国以利用代替镇压。4世纪,基督教正式成为国教,并下令废除其它宗教信仰。罗马政权想要利用基督教的广泛的群众基础,来统治复杂的多民族国家,使他们有一种思想信仰上的统一,便于维持罗马政权。
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之后,基督教会也分裂成东西两个教会。东教会叫做“正教”,西教会叫做“天主教”。跟中世纪欧洲政局和文化有特别关系的是西教会——天主教会。
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罗马教皇就由天主教会的首领变成同时是世俗政权的首领。天主教会对封建制度的奠定起了很大的作用。教会制造出“神权说”,作为封建制度的理论基础。国王加冕应由罗马教皇主持,这就是“封”。受封的国王就变成教皇的隶属或佃户。
800年,查理大帝受封,就标志着封建制度的正式奠定,神圣罗马帝国的开始,以及宗教与封建政权的联盟。但是,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也标志着近代国家的兴起(查理大帝所统辖的疆域就是近代法德等国的摇篮)以及世俗政权的重新抬头。此后数百年的历史便成为教廷与世俗政权之间勾结和冲突的历史。
11世纪十字军东征以后,工商业日益发达,人民的力量日渐抬头,反封建反教会的斗争日益尖锐,到了文艺复兴,近代资产阶级兴起,封建和教会的势力才日渐衰弱。
三、中世纪文化的落后,教会对文艺的仇视
1. 愚民政策
当时教会对于世俗文化是极端仇视的。凡是教会认为是违反自己的教义和利益的思想和行动,都受到“异端”的罪名和残酷的镇压。对于一般人民,教会所采取的是愚民政策,不让他们有受教育的机会。僧侣是唯一受教育的阶层,一切有关文化的事都是由僧侣垄断。
当时唯一通用的官方语言是拉丁语。拉丁文也是僧侣阶级的专利品,普通人民说的地方语是受鄙视的。
2. 神权中心和来世主义
天主教会扼杀世俗文化教育,因为它认识到世俗文化教育在当时只能是根深蒂固的希腊罗马古典的文化教育,而这种古典文化教育和基督教所宣扬的教义是不共戴天的。
基督教的基本教义是神权中心和来世主义。人应该抑肉伸灵。“回归到神的怀抱”是人生的终极目标。基督教教义一开始就把自己作为古典文化的鲜明的对立面而提出。古典文化是建筑在人本主义和现世主义的基础上。古典理想中“最高的善”是现世的幸福,并不把希望寄托于来世。他们要求灵与肉的平衡发展和多方面的自由活动,如体育锻炼,学术探讨和文娱活动。
基督教会攻击文艺的理由和柏拉图所提出的大致相同:文艺是虚构,说谎,给人的不是真理,并且挑拨情欲,伤风败俗。文艺是感官的享受,所满足的还是一种肉体的要求,所以本身就是罪孽;文艺打动情感,也妨碍基督教所要求的心地平静,凝神默想和默祷。
四、中世纪美学概况
当时所谓“经院派”学者都是僧侣阶级,对一切问题都是从宗教的角度去看。把一切学问都看成神学中的个别部门,美学也是如此。
中世纪神学家把普洛丁的新柏拉图主义附会到基督教的神学上去。从圣奥古斯丁到圣托马斯,中世纪欧洲有一股始终贯穿一切的美学思潮,就是把美看成上帝的一种属性,上帝代替柏拉图的“理式”。上帝就是最高的美,是一切感性事物(自然和艺术)的美的最后根源。通过感性事物的美,人可以观照或体会到上帝的美。从有限美见出无限美,有限美只是无限美的阶梯,其本身没有独立的价值。
在美的自然事物与艺术作品中,经院派学者一般看重前者,鄙视后者,因为前者是神所创造的,而后者只是人所创造的。
中世纪的美学不以文艺为主要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