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欧根尼与悉达多
个人的一点想法,对佛系也好、犬儒也好,我只是尝试着去分析,去思考,但有错误轻喷,谢谢!
一、爱谁谁,不在乎;都行吧,我随意
距今约莫2500余年以前的爱琴海沿岸,地中海气候的温暖海风伴随着和煦的阳光滋润着希腊诸城邦和马其顿王国的市民,当然还有奴隶。一名叫第欧根尼的狂哲在面对同样不可一世的马其顿王国国王,后来的亚历山大帝国皇帝——亚历山大一世的拜访时,说了一句闻名千古的一句话:“我希望你闪到一边去,不要遮住我的阳光。”
当然我认为历史是具有修饰作用的,很有可能这位狂哲当时只是极为精炼地说了一个字,但是亚历山大一世念在第欧根尼是自己同门师兄弟(亚历山大一世的老师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的老师是苏格拉底,苏格拉底死亡时陪侍左右的学生里有一位叫做安提斯泰尼的开创了犬儒学派,这位安提斯泰尼的真传弟子就是这位第欧根尼了)的份上没有跟他计较。不好意思,开个玩笑。
2500年前的奇闻轶事的真实性已然不足考证,但是犬儒学派的存在和发展是古希腊文明中各种哲学流派的一股清流。就拿第欧根尼来说,这位仁兄平时住在一直木桶里(估计是个猫属性男),他的全部财产包括一个木桶、一件斗篷、一支棍子和一个面包袋,银行家家庭出生的他十分可靠地向我们诠释了即使是在古希腊,金融风险也无处不在,正所谓“融资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犬儒主义(希腊语:κυνισμός,英语:Cynicism)是一种源于古希腊犬儒学派学者主张的哲学思潮,该派的本意是指人不应被一切世俗的事物,包括宗教、礼节、惯常的衣食住行方面等习俗束缚,提倡对道德的无限追求,同时过着极简朴而非物质的生活。你们想的没错,这一段来自百度百科。其实说白了,犬儒的核心就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
那么佛系呢?佛系形容的是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和生活方式。该词最早来源于2014年日本的某杂志,该杂志介绍了“佛系男子”。2017年12月,“佛系青年”词条刷遍朋友圈,火遍网络。佛系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有看破红尘、按自己生活方式生活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生态度。而这种看淡一切的生活方式反而也有了一丝超然物外的形式感。
那么这两种现象是一样的吗?
二、为什么,上天了;咋地啊,悲催了
恕我愚钝,本文只是粗浅的谈谈这两个概念,对于犬儒主义的成因可参考的史料也不多,但是现代犬儒主义的成因尚可试论一二。自1937年达德利出版《犬儒主义史》到1981年斯洛特戴克的《犬儒理性批判》,现在犬儒主义思潮可以说是贯穿20世纪。而纵观整个20世纪,全球相续经历了殖民主义的崩塌、民族主义的席卷和恐怖主义的诞生,全球性战争的爆发,信息爆炸和知识爆炸让人们应接不暇,就连存在主义哲学也得以大行其道。正是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反社会思潮和无政府主义也得以滋生和蔓延,现代犬儒造就了“垮掉的一代”和嬉皮士文化,成为大众文化极为重要的部分。
设想一下,你是一个出生于20世纪的美国人,第一次世界大战让你的父亲失去了劳动能力,战后津贴少的可怜,银行不断破产,一位叫胡佛的总统提出来“家家锅里都有只鸡”的设想成为了笑柄,新上任的总统听说竟然患了小儿麻痹症,接下来是二战、冷战、快餐文化和婴儿潮,社会资源越来越贫乏,失业率却高居不下,为此你只能游手好闲在街头做一个无忧无虑的旅人。归根结底,世界的动荡和变化,让你茫然无措而产生了方向感缺失。
而身为佛系青年的我们呢?
一方面计划生育国策让很大部分80后、90后成为了独身子女,相对宠溺的原生家庭环境使得子女对个人独立的欲望更加强烈,但是传统儒家道德主义观念中的孝道、处在佛教文化圈中的东亚文化和数千年以家长制为主导的家庭制度以及独身子女的情感满足状态却让这一批独身子女在成长之后面对原生家庭的割裂将会面临着巨大的困难,子女极为容易成为家长的附庸,而想要摆脱原生家庭的束缚似乎最简单的方式就是与陌生人建立新的亲密关系由自己成立一个家庭单元。另一方面经济发展和教育国策使得家庭教育资源得以过分集中,但是教育投入与职业回报不成正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就业岗位对单个劳动者的能力需求越来越强,这更使得独身子女想要组建家庭单元的困难程度不断加强,促进了单身潮的应运而生。
时下的社会结构与古希腊黄金时代的贵族民主制度下的社会结构是不一样的。古希腊的贵族民主制是建立在对奴隶、妇女和外邦人的权利基础上的贵族统治,第欧根尼也好、柏拉图也罢,是置身于剥离出“劳动者”的身份的“理想国”中的贵族。现在的我们既是劳动者也是消费者,既是贵族也是奴隶,个体自由主义和存在主义的萌发、自由放任主义的经济观念在19世纪后大行其道,个人主义跟社会主义要求的集体主义看上去格格不入,诸如此类的原因数不胜数。
个人认为,犬儒主义的诞生主要条件有:存在脱产的社会阶层(贵族)、存在相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体系、社会主流群体对思想启蒙具有要求。
贵族阶层使得黄金时代的狂哲们能够“脱产培训”,置身于象牙塔中追求绝对真理,而且富足的生产资料使得他们不必受到经济的制约,从而可以滋生出反叛精神。
相对传统的社会道德伦理体系首先是一个具有整体性和体系化的道德伦理体系,它的存在使得犬儒主义者有的放矢。
社会主流群体对思想启蒙具有要求是犬儒主义者对其所处于某种清醒意识之下的反讽和玩世不恭的行为得以发挥的内在驱动力,犬儒主义思想的发生本质上源自社会群体对旧有思想的摒弃和对新诞思想的迎合。
佛系青年现象的产生条件则不同于此,它要求:社会主要的资本创造者是主流统治阶层(市民),佛教文化圈的形成,市民阶层的需求与社会生产力之间存在着一定矛盾,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的流行。
市民阶层和市民文化的发展是佛系现象的前提之一,市的固定格局的打破和放任的资本主义萌芽使得世俗文化得到空前的发展,终于,阶级不靠血缘世袭而是由财富衡量,阶级之间的通道也愈发自由,每一个个体都拥有上升到上一个社会阶层的机会,自由,成为了前所未有的流行词。但是社会达尔文主义告诉我们,阶层之间的流动是残酷的,这源于社会资源(尤其是公共资源)的总额和分配比例在社会阶层中并不平衡,换句话说,即存在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即便如此也不会影响个体的奋斗热情。但是当这种阶级流通的渠道因为资本固化(例如不动产行业和金融行业的畸形发展)而封闭后,个人的奋斗就显得毫无意义了。
人性是鄙陋的,在现实得不到满足的时候,往往寄托于哲学和宗教,存在主义的兴起、类似于《资产阶级的审慎魅力》等文艺作品的诞生、新兴宗教的滋生都有着他们存在的丰沃土地。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个体只是数百万的数字中的一个“一”而已,集体主义和功利主义的流行也使得个人的社会认同感愈发低下,诞生自美索不达米亚的宿命论也让人惴惴不安。
既存的佛教文化和儒家文化是对东亚文化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的宗教文化,佛教对其信徒要求重视个人修养的经义使得无数对社会现实感到失望的人群得以内化地找到精神寄托。例如禅宗所要求的静坐敛心、正思审虑,以达定慧均等之状态的修行方式在中国大陆得到普及,又比如一向宗主张的多念阿弥陀佛到一心不乱死后就会上西方极乐世界的主张在安土桃山时代的日本和现在的台湾都得以流行于民间。但是也有说法认为当下所言之佛系其实更像是源自道家的大道无为、道法自然思想,例如魏晋玄学和五石散的流行。
三、狂哲的归狂哲,佛陀的归佛陀
概而论之,犬儒更像是富足者的玩具,佛系更像是失意者的慰藉。
但是两者最大的区别并不在此,二是二者所代表的群体面对困境的态度。
第欧根尼在说完“闪一边儿去”之后,历史上便再无他的踪迹,亚历山大一世至死也没有任何想要成为第欧根尼这样的死宅的行为。然而我们的乔达摩·悉达多同志发挥着普世救人的精神,真正做到了“牺牲我一个,幸福千万家”的思想境界。
相传,南泉普愿和尚因东、西两堂的僧人争一只猫,南泉乃提起猫说:“大众道得即救,道不得即斩却也!”众无对,泉遂斩之。晚,赵州从外边归,南泉举似赵州,赵州乃脱履安头上而出。南泉说:“子若在,即救得猫儿。”
这便是十分有名的“南泉斩猫”案。
赵州和尚把鞋放在头顶,意为“本末倒置”,说的是为猫争吵不休的和尚本末倒置了。
南泉普愿禅师要说的是:修身说禅,得道成佛是僧人为之追求的重大目标;若为一只猫儿的归属起纷争,岂不是“道不得”?这些弟子们,没人去关注自身追求,求小利而失大志,所以禅师提刀斩猫儿为两段。而弟子从谂,恰这时回归南泉寺,听说禅师斩杀小猫时,不置一言,只是慢吞吞地脱下鞋子,顶在头上,向禅师表达了众僧夺猫纠纷之事是“本末倒置”。
佛学界对此案的评价也一直存在争议,但是无论争议如何,核心的思想却是没有太大的差异,即在此案中夺猫的众僧无异于普罗大众,在滚滚名利场中你争我夺,为了欲望而奔走,而南泉与赵州两位僧人因着有更高的追求(修法成佛)才会认为所谓猫儿(名利)无非幻相,不应拘泥于此,应当去把时间和精力放在真正的追求上。
如果这件公案在场的还有一位犬儒主义者毛三狗同志和一位佛系青年王菩萨同志,会是什么样呢?
不难想象,我们的毛三狗同志(当然如果是第欧根尼同志本人应该还是会基于道德主义的底线对杀猫的行为加以干涉,这也是原始的犬儒主义和现代的犬儒主义的区别)还是会一如既往地待在木桶里欣赏着那一晚的和荷塘月色。
但是王菩萨同志就不一定了,他应该会在众僧夺猫的时候袖手旁观(因为社会大众的选择不一定是他本人的选择,自由主义的觉醒在其身上得以体现),对南泉斩猫的行为愤怒不堪并加以阻止(对社会规则或当权者的不满),可惜阻止失败(如果成功的话就不是佛系青年了),而后避世不语,假装漠不关心的样子(实则无力改变),告诉自己不生气、都随意。
这个行为模式的背后的驱动力是“争而不成”的情绪,于是只好在事后表现出漠不关心的姿态来。正所谓: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四、今朝酒醉明日愁
前段时间跟朋友打趣。我说到了过年的时候有几个话题是不能提的:一个是工资收入,一个是感情状况,还有一个就是学习成绩。朋友说那恐怕只有冬奥会可以谈论了。想想也是,一年到头没有见过的亲戚朋友能聊些什么呢?但是收入、情感和成绩多少有些隐私的性质,许是因着这个特质便容易激发起他人八卦的心态吧。
可就算生活如何的不尽人意,也不能消极避世,今朝虽然酒醉了,但是问题不会醉,等你明天醒来,它们还是在原来的地方嘲笑着你的无能。有种气节叫“知其不可而为之”,即使是争而不成,也请朝着理想和未来奋勇前进吧,即使艰辛的你连活着就已经很累了,但是你的身体里仍旧有一根东西能够支撑着你前行、奔跑、抗争,那便是你的灵魂。
-
一只寒鸦 赞了这篇日记 2025-03-02 00:11:46
-
soleil vert 赞了这篇日记 2021-06-04 15:4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