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父母
查看话题 >独生子女说成长的孤独时,我在经历的是什么
成长的孤独和情感的忽视,孰轻孰重,我无法定夺。只是想谈一谈作为二胎女儿的一些经历。
(1)
最近因为把安装好的家具退货,损失了800块。
上个月,父母家中装修。为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我主张从网上给他们买了沙发组合,包括一套沙发、茶几和电视柜,是一家木业家具店销量比较高的一组产品。颜色也是我妈选择的咖啡色,还是那种绒布沙发,按理说也算是符合了她的要求。我把网上的图片发给她看,询问她的意见:
“这个可以啊,就这套吧。”
“确定了啊?那我就下单了。”
为了能赶在入住前装好沙发,我没管价格不关心活动,就直接买了单。
可是沙发到家后,一上来就说少了两个靠背。我急忙联系客服,在仔细咨询下才发现,是安装师傅装错了位置。这可能就给他们带来一种不好的印象,家中在打柜子的木工师傅说这沙发质量不好。然后又不知是哪位路人,多了一句嘴说:“这沙发颜色不好看。”
我仔细询问家人的意见,希望能够得到客观的评价,毕竟我没有看到沙发的实物。可是,得到的都是“可以啊,还不错”之类的话。但我能分辨出来其中的好坏,尽管他们还想试图隐瞒,不想辜负我的一片好心,我还是坚持着把沙发套装退货了。
可是,正在我还沉浸在委屈的情绪中时,我妈带着哥哥嫂子去逛家具市场,给自己花4000元左右买了所谓的“实木沙发和茶几”,还花了三千块钱给我哥预定了一个“高档”的茶几。我一听有点懵,这看着不像没钱啊,给儿子买东西倒是舍得。
我几次想打电话把自己的想法一股脑的说出来,但犹豫再三还是忍住了。后来打了电话,也只是大概问了问具体的情况,并没有把心中的不满说出来。这件事又把内心尘封很久的往事勾上了心头,情绪低落了一段时间。
我和自己赌气,以后尽量不管家里的事情了,任由他们自己怎么做吧。可是,前几天回了趟家,各种状况还是在冲击着我的心理防线。
(2)
刚到家,客厅的沙发就映入了我的眼帘。棕红色的沙发上先是铺着一层厚厚的垫子,垫子上还有一层薄褥子,旁边竟然还放了一个紫色的双人沙发。我问我妈:
“妈,这是什么路数?”
“厚垫子是沙发配套的,薄褥子是我自己加上的,脏了可以换洗的啊。”我妈一定觉得自己特别能干。
“那这紫色沙发是怎么回事?不太搭啊。”
“哎呀,紫色沙发本来是看它便宜买来打算放房间的,这边正好空了一块位置,先放这里吧。”我妈总有她的理由。
我再四处去看看壁纸、灯、窗帘,这才让我认清一个现实,不要给家里买沙发,因为真的会很不搭。虽然家里各种风格都有,但放在一起就会有一种很和谐的居家感,这是我等所力不能及的。
我很早以前就已经领会到了“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这个真谛,在青少年时期每次父母吵架,都会向我演绎一次这个道理。我听着我妈声泪俱下的哭诉,恨不得把我爸打一顿解气;在我气冲冲的找我爸算账时,我爸慢条斯理的把那些事情再解析一遍,我会忽然领悟原来还有这般的苦衷。于是,往往就会夹在中间很难定夺。等到长大一些,才渐渐明白,事情本身就很难有极致的对与错,不过是各执己见、各自委屈罢了。
对于我哥,我已经失去了沟通对话的资格,再也不能当年上学时那样一个电话打过去,就是一通责备。现在他有老婆有孩子,即使他再懒惰再混不吝,我也说不出一句责备的话,尤其是我也早已外嫁。在我还没结婚的时候,偶尔还会问问他,怎么不知道上进,为什么不孝顺父母?他会给我罗列很多事实,比如为父母做了哪些事,遭受了哪些待遇等等。我也才知道,各执己见、各自委屈并不局限在父母之间,父母与子女亦是如此。
我爸妈对我哥的溺爱,导致我家已经成为一种父母拼命赚钱,我哥过得相对轻松的境遇。这次回家,爸妈轮番对我进行诉苦轰炸,无非就是哥嫂如何如何依赖他们,如何如何好吃懒做。可是,每当我反驳他们:“那就不要给啊,让他自己做。”
“哎呀,他又没钱,我们不帮忙,又能怎么办呢?”都是这样的回答。
“你们这样的溺爱方式,已经害了我哥,导致到现在还不能独立。你们还要这样下去......”我尽我所能的想让父母认清问题所在,但其实他们比我清楚多了,只是没有办法卸下身上的重担。
“但是老子给儿子买房装修不是天经地义的么?我再把房子给他装修好,我也就完成我应尽的义务了。看他以后还能怎么指望我们老的。”
这句话在我哥成年之前是这样的版本:“法律规定,我得抚养他成年。我就把他养到18岁,就再也不管了。”现在,我哥就要30岁了,孩子都要上小学了,还是和父母住在一起,生活的基本开支都是父母的。
我记得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有次和我哥聊天,我问他:
“我们家这么穷,爸妈赚钱很辛苦,你为什么不努力学习?”
我哥笑咧咧的对我说:
“你就傻吧,我们家正处于最有钱的时期,你还不知道吧。你自己算一下,我们爸妈手头上的生意,一个月能赚多少钱?”
我算不出来,我哥就算给我听,结果还真是吓一跳,收入还是挺好的,但父母很辛苦也是真的。只是我看到的是父母的辛苦劳动,我哥看到的是由此带来的经济收益。
而我父母就是做不到狠心不管,把养儿这件事看成了自己终身的义务,为此负担着很大的经济压力。我气不过,但也无可奈何,我无法改变父母尤其是我妈那种与生俱来、根深蒂固的观念。以至于我哥现在具有很严重的依赖心理,甚至认为父母有钱不给他花,却让他自己为难,这是父母的不对。
在家的第三天,我张罗着上街给父母买衣服,我爸推脱着说不要,我妈呢是想要的。带他们在家里的一些商店试来试去,最终临近傍晚我妈才买到了一件心仪的大衣,而给我爸买的衣服不仅用时很短,还特别便宜。回家前还给小侄子买了一套新衣服,免得哥哥嫂子不高兴。
在我刚工作的那几年,很努力的攒钱,就是不想碰到那么一天,父母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却因为手术费不到位而搁置。也不想和我哥为了赡养老人的事情反目成仇,可是如今的形势让我内心感到焦虑。我结婚后有自己的家庭需要负担,我明白自己不能倾其所有的去照顾自己的父母。我哥一旦被生活所迫,那种责难将会落到我的头上。我有些畏惧,我试图去改变父母的观点,但我努力了很多年,无果。随着父母的年龄增长,这种担忧与日俱增,两个五十多岁的老人,为了儿子的装修啊门面房啊,拼命的赚钱,我看着觉得辛酸,又无能为力。
(3)
可在成长过程中,我所遭遇的更多的还是情感的忽视。
从小到大,我的成绩都还算可以,但我却一直认为自己很笨。为什么呢?因为父母没有夸过我聪明啊!我妈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哥虽然成绩不好,但他聪明,一旦努力,成绩肯定能上来。”可惜了,我哥一直没能认真努力过。而我也只能把自己的成绩单偷偷藏在身后,连炫耀的资格都没有。
哥哥可能确实是有些小聪明,但我肯定也不笨。但是在我妈一次次跟外人夸我时却只会说:“我家丫头虽然反应不快,但学习很用功刻苦,所以成绩都还可以,经常拿奖学金。”我当时真的就以为所有的成绩都来自我的死记硬背,我成绩还不够好一定是因为我不聪明,所以我需要加倍的努力。这样的观念导致我深陷在一种刻苦的假象中,我没有选择去寻找学历的捷径,用的也一直是很笨的学习方法。
为此我深受自卑的困扰。很多位老师在我的周记上、期末评语上告诫我要自信,要快乐一点。可是,我走不出自己的死胡同,我承受着自我怀疑和自我否定的折磨。当我和我妈说这次没考好的时候,她经常鼓励我的一句话是: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深信不疑,我以为我只是暂时被积压在煤块中间,可是谁都没有给我指出能够崭露头角的办法。再到后来,不知道我妈从哪里听来的一句话: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这次不行,可能是还缺少什么吧。”我又一次的深信不疑,我选择继续按照原来的方法努力和等待,永远不知道问题出现在哪里。
印象里有一件事记得特别清楚,那是我还在上小学的时候,当时正好是母亲节,语文老师号召我们给家人做贺卡,写上自己的祝福。放学回家后,我就把自己关到房间,用剪刀裁出一张长方形的卡片,再在上面贴上一个门,然后用画笔画上帘幕,打开那个门,我写着“祝妈妈母亲节快乐,身体健康!”想着从来也没给爸爸做过贺卡,就给爸爸也做了一个。可当我兴冲冲但又扭扭捏捏的把贺卡拿给他们的时候,他们只是草草的看了一眼,说了句“你就喜欢瞎捣鼓这些”就继续忙着手头的事情了。从那以后,我就丧失了做手工的乐趣,并且觉得一切玩耍都是旁门左道,只有努力学习才能回报父母。
人们常说会哭的孩子有奶吃,要我说啊,懂事的孩子没糖吃。每次爸妈买吃的东西回来,为了避免我和哥哥争抢,都会事先给我们两个分好。但在分的时候,就常常以我哥比较瘦,需要多吃些的理由多给了他一些。我哥向来不懂得细水长流的道理,总是很快的把零食吃完,然后就来找我要。我不给,他就去找爸妈,而爸妈每次都会来向我说情,让我再分一些给哥哥。就这样,每次吃零食,我吃的总要比哥哥少一些。可反倒是这样,我还是长的比较健康,我哥却偶尔会生一场病。这让我妈更加疼爱她的儿子了,生怕我哥会出什么事。
我妈经常挂在嘴边的一件事是她刚和我爸结婚的时候,第一年没有生育,应该是遭到了我奶奶的抱怨。等到怀上了我哥,因为家庭条件很差,我妈特别瘦,她说自己怀孕了我奶奶还不信。等到把我哥生下来,才算是为我妈扬了眉吐了气,所以我妈才格外疼爱我哥。可是她好像忘了我也有我的故事。我家从爷爷那辈就都是男孩,到了我爸这里好不容易有了个女孩,还在饿死人的年代里生病身亡了。所以爷爷奶奶和爸爸就很盼望着能有一个女孩,等到怀上我的时候,还说如果是男孩就打算送人了。我也是被期待着出生的,也满足了大家的渴望,为何就不能一直被关注下去呢?
而我的优秀只有在我妈逢人炫耀的时候最有用。不论是逛街、洗澡、走亲戚,我妈只要带着我,就喜欢把我的优秀事迹讲一遍。我只有站在一旁不说话,默默的由她去说。曾经,也以此为荣过,以为我妈也会以我为骄傲,就逼迫自己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便让我妈在外人面前更加有面子。在我大学以前,我一直都觉得自己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父母。我想成为他们的荣耀,想以此盖住我哥带给他们的失落。让他们知道至少还有我,是努力的,争气的。
直到我读大学的期间,发现自己一下子陷入了迷茫。虽然我依然按照以前的学习习惯,上课认真听讲、做笔记,考试也能考出好成绩。每当取得奖学金或者荣誉时,总会打电话给爸妈报喜。那段时间,可能是因为我身在外地,觉得是与父母关系最融洽的时间。但大学的生活毕竟不是很紧张的节奏,有很多的闲暇时间,我不知道自己要做些什么。有时候会人云亦云的跟着大家一起去逛街、追剧,但我的心总处于失空的状态,找不到方向。
我为此苦恼了很久,包括在考研期间,也是为了父母在努力,所以压力很大。每天花费很多的时间用在自习教室里,以为这样就能换来一个好结果。我为了看更多的书,往往就不求甚解,内心焦虑不堪。因为高考时压力过大,在考数学时候发挥失常,头脑一度陷入混乱,结果进了现在的大学。我想通过考研洗刷那次的溃败。却怎么也想不到,由于无法放松的学习,沿用的还是自己一直以来的笨拙的学习方法,我又一次的栽在了数学上。
但在考研期间,比较独立的思考却给我带来了不同的收获。我逐渐确信了自己对于文字的兴趣,对于追名逐利的厌倦,所以在知道考研失败后,没多久我就恢复了。临近毕业,我用家里的一个数码相机拍下了很多的照片,还有和同学的合影。这些为我以后兴趣爱好的发掘奠定了基础。当时我只想多出去走走看看,用照片作为记录,而随意的一份工作能够养活自己即可。
(4)
在我遭遇考研失败,恋爱告吹,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哥哥却要结婚了。哥哥在结婚这件事情上也是任性的,明明只是认识了两三个月的姑娘,就直接带到家里来了。我爸妈看那姑娘长的还行,加上我哥自己的坚持,没有过问太多就开始张罗着翻新房子和结婚的事情了。那时候爸妈依然无暇顾及我,所有那些我步入社会初期所经历的滑铁卢事件,以及受伤心理的修复都是我自己一个人完成的。
当时找工作没有方向,所学专业与兴趣八竿子打不着,往往都是大家干嘛我干嘛,跟着同学去参加招聘会,投简历,参加考试。可能正是因为我已经无欲无求了,对结果也毫不在意,所以找工作也还算顺利,参加的几场考试结果都还不错。我只需要去决定选择哪份工作就好了。
我依然还记得一个午后,我走在老家护城河边,漫无目的的感觉自己像是被世界遗弃了一般。父母忙着装修和准备婚礼的细节,并不能为我提供任何参考。我好像成为了一个孤儿,独自停留在不属于自己的时空里。我越想越委屈,竟然哭了出来。路边有几个算命的摊位,我甚至很想坐下和他们聊聊,告诉他们我是如何找工作的,我的内心还停留的困惑,我的父母究竟爱不爱我。但我也只是擦擦眼泪,又走回家了。
没过多久,嫂子怀孕了。我妈给她买了很多孕妇的用品,还花了500多块钱买了一套睡衣。我心想,我妈可是真大方啊!当时我还没决定好是留在家里工作还是回到上学的城市,只是突然的一天,一个念头击中了我:
“如果我想出去旅游,还是从城市中出发更加方便吧,不用和父母打招呼,交通也更加便利。”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念头,坚定了我到外地工作的内心。这可能是自我意识开始觉醒的第一步,我开始为自己的想法做决定了,而不是为了照顾父母选择留在家乡。
后来侄子出生,父母又是全身心的投入去照顾新生儿。初入职场的我,没有任何指导和建议,都是现做现学的。虽然没有经历很多的摸爬滚打,但也在一个人自我探索中成长。只是找房子、搬家、置办生活用品,都是我自己完成的。在那里工作的近三年里,我搬过三次家,父母没有来看过我一次。虽然我很多次邀请全家一起来玩,我承担各种费用,但爸妈总以家里太忙为理由没有过来。
由于身处外地,下班后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自我打发,而且也碰上了几个好同事,在其中一位同事的影响下,我开始看书。最早的一本是从同事那里借的《百年孤独》,很费劲的读到了一半的时候,书被要回去了。我就开始自己买书和看电子书,这个习惯一直延续至今,虽然没有获取很多的成就,但在很多个自我困惑的时刻,书中的世界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安慰。
工作几个月后我用接近两个月的工资买了第一个微单,在工作之余我背着相机去了将要拆迁的老小区,还路过了一个种着高大枫树住着很多猫咪的巷口。在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才感觉到自己真正的在活着,我察觉到内在的一些生命力在复苏。也就是在这几年,我不断的自我解剖,想找到自卑的根源。是外在么,那我减肥;是内在么,那我读书;我开始避免和大家都一样,我试图探索自己的内心。有一段时间,我找到了对自信的一种定义:
“自信不是相信自己无所不能,而是相信自己经过努力能够实现。”这句话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的自卑症状。我还把这句话分享给一位同样处于自卑中的朋友,她也在家中排行最小,但也背负着父母的期望和自我的加压。但没有多久,这个道理就不适用了,我才渐渐放下对于问题的执念。反倒是不去想着如何变得自信,在找寻自己人生乐趣的路上,反倒逐渐喜欢起自己来。
(5)
和认识了很多年的好朋友谈恋爱,我妈因为他个子高,特别喜欢。逢人就夸,说我找的对象身高多少多少之类的,看到别人露出惊讶的目光,我也只是笑笑。后来,男朋友研究生毕业想回到家乡工作,我也打算跟他一起去。这就意味着我需要重新找工作。可是我妈却在我还没找好工作的情况下,催我们订婚。可能是想早点了结我的这桩事情吧,在她的催促下,匆匆忙忙的订了婚。后来,男方家希望我们先领证,我以工作没有找好为理由拒绝了几次。我本以为我妈会站在我这边,可后来却逐渐开始劝我,领证也挺好的。可能是觉得我再也找不到这么高的男生了吧。在我的坚持下,还是等到我工作确定了之后才领的证。
准备结婚阶段,我家没有要多少礼金,那些礼金也是被用来买了陪嫁的东西。我妈和我哥只是给了一些压箱底的钱,其他的习俗全都是按照我妈提的要求来办的。当时张罗着要给我们买台电脑作为嫁妆,我以不好运送为由拒绝了。在房子装修阶段,男方家经济紧张,我就自己掏钱配了一些家具,还对男方父母宣称是我爸妈给的钱。
我家老房子拆迁,分到的房子没有我的名字。我不在意,我自给自足,并不奢望多从父母那里获得什么。家里买车,我配钱凑了首付,本来应当我哥来还车贷,可还没还一两个月,就又是我爸妈在还。我也视而不见。新房子分到手后,楼下有一排门面房,我爸妈想买,但是手头现钱不足,他们甚至想用房产证作为抵押去向银行贷款,也要给儿子置办更多的财产。我哥更过分,想让爸妈买两小套,还承诺说另外一套他们自己还贷款。我一听就立即希望爸妈拒绝,车子的贷款还是父母偿还,再加上门面房的,我真的觉得他们会不堪重负。
该说的,能说的,早已经说完了。具体怎么做,还是父母自己衡量。毕竟,每个人都有选择生活的权利。我已释然了。
(6)
我越来越清楚的感到,每个人的身上都带着过往的烙印。我妈兄弟姐妹八个,可在外婆生病住院期间,就是她格外疼爱的二儿子坚持说“别救了,没用的。”。反倒是我妈,一个个的打电话责骂她的兄弟姐妹,还把外婆接到我家照顾。到了后期住院治疗的时候,每天跑很多趟医院,给外婆做各种好吃的。那时候外婆神志已经有些不清楚了,刚说想吃手擀面,等我妈匆忙回到家做好后带过去,她就已经忘记自己要吃手擀面这回事了。
外婆临终前趴在我妈耳朵上说的话是:她还有多少私房钱,让她取出来分给几个儿子用。我妈没有听外婆的话,把钱取出来和几个参与照料的姐妹平分了。
以前听我妈说过,她本来成绩挺好,还经常参加学校组织的文艺活动,加上自身性格活泼,在学校很受老师和同学的喜欢。可是当我大舅家的孩子出生时,外婆却让我妈下了学去帮大舅带孩子。当时还是初中生的我妈,自己就是个孩子,但还是把大舅家的孩子带到了上小学。刚下学那会我妈特别难过,经常抱着她的小侄子站在马路边看着其他的小伙伴背着书包去上学。我妈的其他几个姐妹情况也是类似,基本上沦为了哥哥或者弟弟的牺牲品。
小时候在外婆家走亲戚的时候,印象很深的一件事就是她在分发食物时,顺序是这样的:
孙子、孙女、外孙、外孙女。
所以每次发到我手中的苹果都是最小的,分给我的饼干总是最小块的。我起初不懂,还以为是我去的太迟了,可是在下次发吃的时候即使我很快的跑到外婆面前,她还是按照老规矩最后才发给我。我和我妈说过这件事,她也只是劝我别瞎想。本以为经历过这些的我妈会吸取教训,不再把这种观念延续下去,可是她自我的意识还是抵不过半生的经历,她和我的几个姨娘都是如此,为了自己的儿子掏心掏肺。
在我怀孕初期,我发觉自己也有些希望是儿子时,我感到有些可耻。我实在不想再走上她们的老路。既然我上了很多年的学,我想有自己的思想,想把骨子里的那种落后思想彻底清楚。我一遍遍质问自己的内心,才发现也不过是迎合了世俗的眼光。我试着背其道而行,我告诉自己希望是个女儿,才意外的发现,女儿真是好处多多。但如今,走进了孕晚期,才发现,胎儿的性别我已经不在意了。只是,我还是只想生一胎,想给Ta我全部的爱。
(7)
一次饭后散步,和孔老师聊起了二胎的事情,他希望我们也能有两个孩子。理由无非是一个孩子很孤单,而且容易发展成为比较自私的性格。当时想到自己经历的种种,一时情绪特别激动,对着他是大吼大叫的:
“为什么一胎是儿子之后,才特别希望二胎是女儿?
为什么一胎是女儿就说不要紧,再生二胎嘛!
为什么就要给儿子买房子,我就给女儿买不可以么?
两个孩子中,一个很懂事,一个不那么懂事,这对于懂事的孩子是不是一种负担?
想生二胎,你问过二胎的感受了么?二胎想作为二胎被生么?
现在一胎的小孩,有几个愿意接受弟弟妹妹和他共享玩具的啊?
......”
等到我的情绪稳定一些后,才把自己所经历的这些种种说给他听,他才明白,在中国式父母的影响下,可能很多二胎或者多胎的孩子并不能享受到平等公正的待遇。我问他:
“你能确信自己对儿子、女儿一视同仁么?或者能保证给每个孩子相似的爱,也让他们感受不到差异么?”
孔老师很无奈的摇摇头说:“我不会很理所当然的就决定生二胎的事情了。”
龙生九子,子子不同。先天性因素和后天环境的影响,每个孩子的性格、经历都会有所不同。我没有办法确认一定能够给出最正确的引导方式,我也不能确定我会做到绝对的公正毫无私心。就是因为这些不确定,所以我暂时不考虑二胎的问题。
所有的90后都已经成年,80后也已经步入了中年,我们的时代面临着二胎政策的改革,是响应政策还是计划生育,仍需三思。北大学子王猛万字长文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中国式父母”情感教育的缺失,以及一些根深蒂固的传统思想,确实会给孩子的心理带来不利的影响。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孤单和任性,是否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进行弥补;而我们究竟能够克服多少“中国式父母”的固定思维带来的弊端,也是需要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改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