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画面整体感(完成度),并且有一定细节呢?
转自知乎 用于学习
作者:匿名用户 链接:https://www.zhihu.com/question/51047150/answer/124987491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 人物造型的趣味性
- 整体结构,比如人物、动态以及画面的整体,都准确并合理表现出来
- 色彩的协调性,包括色彩对比、色彩统一等方面的处理
- 光感以及光影变化的正确性
- 画面细节处理的精到,比如细节在整体中的疏密布局,以及各种小细节的精准表达
- 以及主体形象与观众的“互动性”(或许这即是这类作品能够让观众产生“眼前一亮”视觉观感的主因)
- 画面的美感表达
先按照题主关注的点—— A、无背景 B、颜色丰富但不杂乱 C、细节刻画精到 从这几个点来分析这几幅作品(以下简称“例作”)为何能吸引你的注意力(当然,我同样承认作者画得很仔细)—— A、若要画没有背景的造型,则该造型的整体外造型首先必须具有“雕塑感”。 “雕塑感”是个比较笼统的艺术形容词,一般是指某个造型在视觉上拥有一种稳固恒定的艺术美感,不管这个造型是以何种动态(静止动作或运动动作)出现,这种动态都给人一种长久稳定且富有美感的视觉效果,观众能够从这个动态中感受到作者想要传达的美感。优秀作品中主体造型无论是什么动态,观众都愿意(或能够)从这个动态中去猜测下一个动作。 从附图中例作来看,作者选择了相对而言最完整且最容易与观众产生互动的动作以及视角(如下图中的仰视视角)来塑造画面中的形象。 “稳定”是“雕塑感”体现的最基础的画面构图布局要素。我们可以回想一下古希腊、罗马神庙的立柱,就是一种非常稳定的状态。 因此,确定人物的重心(以及画面的视觉中心)是第一要考虑的点,这样才能使人物造型整体稳定。 对比一下你的习作(以下简称“习作”)与例作,你习作中人物造型的重心不稳,整体稳定性显得较差,肢体与其他细节略有“张牙舞爪”之感,视觉上直接显出比较突兀的“乱”。而例作中造型则非常稳定,肢体与躯干的处于一种协调平衡的状态,整体造型以聚敛为主,因此不会产生视觉突兀效果。
B、色彩运用的精髓就是色彩对比。 色彩对比主要是各种色相对比,比如纯度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冷暖对比,这些对比的强弱决定了一幅作品的整体色彩效果,以及最终视觉观感与画面情绪表达。即使是一幅同一色调的画作,其中冷暖对比也必须运用得当,并不能因为要协调整体色调而忽略了色彩的冷暖变化。缺乏冷暖对比的色彩效果会导致画面失去视觉清晰度或视觉中心,视觉观感方面就会呈现“乱”。色彩的素描关系(明度对比,即常说的整体黑白灰层次)也是一个重要的色彩对比。这里的素描关系,不是指人物的素描感,而是画面色彩的素描关系、整体的素描关系。这是一幅画能否吸引观众的重点。处理得当的素描关系能够容易的吸引观众视线。 例图作品的的素描关系就是处理比较成功的例子,并不仅仅在于画面该有的重色与最亮的亮色在位置与面积上搭配合理,同时最暗与最亮之间的层次过渡也比较协调,观众的视线能够随着画面中黑白灰对比与过渡而移动,最终聚焦在人物的面部表情。有经验的作者能够通过色彩的素描关系来控制观众的视觉中心。 相比而言,习作中黑白灰素描关系过于强烈且琐碎,无法使观众的视线集中在某一个重点,或者说,分散了视觉中心,使画面缺乏重点。画面中本该作为视觉中心的脸部被素描关系对比过强的服饰、道具等抢了戏份。例如第一幅习作中,深蓝色装饰与道具作为最深的深灰过于散乱,打乱了观众的视线移动流程,无法集中在某一点,第二幅中最深色的短裙、长袜、长靴并没有将观众视线引导到人物脸部,相反却使视线集中在这些局部上,作为点缀的红色块也并没能衬托脸部反而因为孤立而显得突兀,同理还有紫色头发。所有这些孤立的色块即没有与整体协调起来,也未能协助观众的视线移动,反倒造成了整体色彩运用的琐碎。 其余几幅也是同样的问题——过于强烈的素描对比、孤立的亮色(粉色、青色等)、缺少色彩的冷暖对比,虽然努力制造协调的统一色调,但零碎的色块却“撕裂”了整个画面。 这不是取色的问题,而是没有掌握色彩原理,在色彩运用上不成熟所导致的。
C、细节刻画的合理选择。 并不是所有的细节都值得细细刻画,只有在一幅画面上需要用来引导观众视线的细节才值得精到地描绘。因为相对细致的局部会必然的吸引观众视线。当画面需要将观众视线集中到某个局部时,这个局部需要详细描绘,不仅结构造型、光影变化、色彩对比都需要认真绘制,同时还需要这个局部周围的其他局部为它“让路”(即简化周边局部的刻画),以便让观众的视线可以停留在作者需要停留的局部。 例图中,最详尽刻画的部分都在人物的五官尤其是眼睛,用最强的对比来塑造,同时减弱脸部其余部分以及其他局部的各种对比,让五官与眼睛成为视觉中心。我们可以从眼睛的眼珠、瞳孔与高光处理上看出这种细节刻画的选择。固然作者在人物服饰道具与头发上的细节处理也很认真,但眼睛的描绘是最细致的关键部位,因为这个局部要承担表达人物表情的绝大部分,所以至关重要。无论其他局部细节有多么精到,都不能抢了面部五官的戏。这也是色彩对比强弱选择的重要考量因素。
最关键的细节需要最强烈的色彩对比,以突出这个局部在画面中的重点地位。
习作中的一个重要问题也在于此,就是细节刻画选择的不恰当。例如第一幅中兔子的围巾、女孩的蝴蝶结、衣服的饰物、鞋子等局部,不仅散乱分布在画面中,同时过于细致,反而导致观众视线停留其上,很难集中在人物面部;并且人物面部笑容显得略僵,眼睛眯起以至于缺少足够精致的东西可以展示给观众;其他道具也显得生硬,袖子、裙子、乱飘的丝带也掩盖了躯干、手臂、臀部、腿部等应当留给观众欣赏的部分,导致画面缺乏美感。第三幅中的麦克风、耳机、靴子、带褶边的裙子、卷曲的头发……这些细节完全压住了本该成为视觉焦点的人物面部与人物动作。第五幅中这个问题最严重,尽管星星眼应该成为视觉中心,散乱的头发,以及手臂、裙子、靴子等深色局部以及其中使用的艳色图案或线条,抢走了面部的中心地位。 必须选择一幅画中最重点的局部作为最需要认真刻画的细节。
D、结构的正确理解与表达。 这个问题是附带的。之所以提到这个,是因为习作中所有人物的结构都存在一些问题,一是结构表达不够准确,二是动作选择不够正确。 例图中人物造型首先是动作的合理,其次是结构的准确。比如猫女两腿分摊坐在地上,小腿、两只脚的位置都必须合理而准确,抬起的手臂是在这个坐地的动作基础上的连贯动作,身体略前倾因此两手回收,不但在动态上显得合理,同时在画面上也能起到聚敛的作用,整个肢体的动态也使视线更容易集中在面部。因为这个姿势会在某种程度上显得有些别扭,因此每一个结构的正确性必须要保证,所以作者将人物的两只脚处理为向内回勾以撑住身体,左右手分别以并不突兀的动作接近脸部以集中观众视线,并尽可能将两手的结构画准确。腰部、臀部、脊背包括颈部等未直接露出的结构也被合理的处理,所以整体造型给人很舒服的感觉。下图军装女也是在坐姿中选择一个最合理的角度来描绘,将两腿并拢交叠可以使画面更聚拢在人物上半身并使画面有变化,放在两腿中合拢的双手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了结构的正确(可以从露出的手指关节看出),画面最前方的膝盖结构也比较准确的描绘出来,以及人物腰部、胸部、颈部与头部之间的结构关系同样合理准确。 结构表达准确,则观众不会注意到这些局部;相反,一旦某个结构有失误,观众的视线反会立即被这些错误的结构夺走。 习作中就存在很多这类问题。比如第一幅中女孩的两腿从膝盖到脚,可以说都似是而非(不精准的解剖结构),脊背、腰臀的结构也并没有因为被裙子掩盖而被观众忽视,手部作为人物的第二表情却没有得到正确的结构表达,且每一个肢体的动作都显得模式化,过于“想当然”。这个问题在所有这些习作中都明显的存在,例如第二幅中的腰部,第三幅中的左手、脊背与腰、双腿,第四幅中最明显的右手以及两腿包括膝盖与脚,第五幅中的右手和两脚……结构的错误也是导致画面美感缺失的重要因素之一。 “想当然”是学绘画者必须克服的一大弊病。我们必须通过多写生,多练速写,才能彻底解决这个问题。
因此,
正确理解人体解剖,正确地表达人体运动规律,是人物绘画学习的重点课题。 但凡要学习人物画的,必须将人体解剖结构吃透,才能保证今后画任何人物时都能游刃有余。
但是,人体解剖结构也算是一种“死”知识,只要多花些精力认真面对就一定能解决。不必焦虑。
当然这不是说习作中就没有其他问题,但整体来说,尽管存在这些问题,这些习作在绘制方面仍旧是非常认真的,看得出有良好的抓型能力。 所以,我认为,先把解剖结构的问题解决了,再研究整体与局部的问题,最后再针对色彩运用的课题,这样一步步来,应该会更系统也相对更容易、更快速地解决当前的绘画学习困难,也就会画得更好。
-
素颜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2-29 14:1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