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山
鲁地产良葱,声名远播,至于江淮,愈南则价愈昂,故多有鲁贩,不辞路遥,贩葱南下。乌有村张某,葱贩也,负贩江南,一年可数往返。 某年冬月,张某贩葱南下,旬余至扬州境。日色向晚,人困骡乏,见一山居人家,因投止焉。 叩门,有老妪出见,张某自言鲁贩,老妪遂延入,曰:“吾儿亦负贩也,三月前远赴赣州贩橘,迄今未归。” 既入,见茅屋修雅,案几无尘,不似寻常农家,家中更有一妇,一童。 张某因念家人,与老妪曰:“何遇之巧也。在下家中亦有父母妻儿,而今以三五文之价殊,远赴江南,以至上不能孝父母,下不能慰妻儿,然则不贩卖,则家益贫,更无以奉养。有僧诗云: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岂料贩葱亦如是。凡事两难,将为奈何!——令郎必亦作如是想。” 老妪笑曰:“客误矣。此地各家皆以贩卖为业,负贩者动辄一去三五载,而无后顾之忧,盖因有双全法也。” 张某问:“愿闻其详。” 老妪曰:“距此十里,有云林寺,住持有秘诀,乡人家中有外出贩卖者,求得此诀,诵之,可役使土地神,譬如耕耨稼穑,建造修葺,无不能者,乡里老、弱、妇、孺者受益无数。” 张某大喜,曰:“愿赴云林寺求此秘诀,从此远行可自安矣。” 起身欲行。 老妪笑曰:“何其太急?日已晚矣,饭已熟矣,而云林寺去此十有余里,不若暂宿寒舍,明日当遣汝早行。” 乃呼媳置饭,曰:“吾全家好佛,不茹荤酒,所得止园中时蔬尔,幸能垂谅。” 张某见桌上四碟,皆寻常鲜蔬,然味美异于常馐,乃叹赞曰:“真人间美味也。” 翌晨,张某急起作别。既至云林寺,见住持,再拜而求秘诀。 住持奇曰:“檀越何求何诀?” 张某乃以老妪所言之事告之,住持益奇,曰:“此事甚可疑。老僧并无秘诀,此其一也,远近乡民,并无役使土地神之事,此其二也,檀越来路山中,一路三十余里,并无人家,此其三也。” 张某将信将疑。 住持曰:“然则檀越所经之山,曰观音山,常有观音菩萨显灵,故得此名。老妪者,其必观世音乎?菩萨化身,点化檀越,檀越福缘匪浅也!” 张某不胜惊喜,若有所会,乃于左右村落贱卖其葱而返。 归途,果不复见山居,亦无老妪,惟见高碑岿然,题曰:观音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