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为在社交,其实在洗脑
现在每个人看眼自己手机,或多或少都有几个社交或者类社交app,从最普遍的微信,微博,到各种奇葩交友软件、交友社区,社交似乎已经成了当代大多数人上网的唯一目的。
社交网络许是21世纪最伟大的发明创造之一,从facebook开始我们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交环境,在这个环境里很多过去的社交理念都被推翻重塑,而社交网络里的新规则也在不断的刷新。
在这里,你可以用一切看似美好的东西包裹自己并不那么美好的生活,让别人认为你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人;
或者,你也可以用知识和技能武装自己,营造自己在某一领域大V的形象,获得无数小白们的崇拜与赞美;
最不济,你还可以通过转发和模仿别人的内容与生活,认为自己过上了与过去截然不同的生活,得到无比充实丰富的虚荣与快感。
如果把网络上的一切当成真实生活来看,那当真是繁荣昌盛国富民强。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社交网络虽有诸多好处与便利,但同时也是虚假繁荣最肥沃的土壤,甚至是加深人之间沟壑与分裂最有效的子弹。
对于很多人来说,网红、大V的一切行为就像他们的春药,稍有风吹草动看官们就集体陷入高潮,有时是触碰了high点,有时是触碰了底线,而有时则只是看不惯别人和自己不一样,虽然嘴上说着民主和平自由,实际上却始终在玩站队的游戏。一个队里的互相吹捧,不是队里的,玩命打压没商量。
或许也是因为这样的诉求,网上的各种相似内容变得越来越多,有时甚至感觉大有一统天下之势。闲时我也看一些所谓“红人”发布的内容,但通常看了两眼就看不下去了,同质化实在太严重,不知道的还以为他们都来自同一家培训机构(有的还像传销组织来的)。
这些“红人”和“自认为的红人”不论是发表的言论,还是发布的照片,甚至很多照片里的内容、穿衣的风格以及摆拍的姿势,基本都如出一辙,也不知是谁在模仿谁,我猜不一样的地方或许只在于滤镜的参数了。
这样的情况在我看来是有一丝恐怖的,倒不是觉得大家都穿的一样玩的一样了很无聊,虽然现在随便一个什么东西红了之后人们就趋之若鹜确实挺让人觉得没劲的,不过世界之大总还是有新奇的未发觉之处等待着我们,这个大可不必担心。
令我感到不适或者担忧的,是在这些内容之下那些几近量产的“标准化”社交方式,简直就是一副人们甘愿被奴役的画卷,并且画卷里的人都毫不察觉。
有时我甚至会想起多年前的电影《云图》里克隆人的画面,说实话真的有点毛骨悚然。
最近我常回忆,在没有社交网络之前我们都是怎么社交的。
记得刚有彩屏手机的时候,能发一彩信就了不得了,大家更多还是面对面的交流,一起吃饭喝酒聊天,不能见面时才发发短信,短信也贵的要死,发一千条就要一百块钱。那时我们不会想到,如今发一个刚刚录制的几分钟的视频也就是几秒钟的事。
但是信息传递的发达,似乎并没有带来什么意识形态上突破性的进展,反而是有更多的人被相同的东西同化洗脑,不管是微博上追捧明星网红的人,还是知乎上巴结各路大V的人,亦或是那些学着网上展示出的东西去恋爱、工作、结婚、养老的人,究其根本,其实仍是一群不会独立思考的待宰羔羊,谁的呼声更高,谁给的甜头更多就归顺谁,依旧不知自我为何物。
当然社交网络的存在或许本身也不是为了什么寻找自我,但它的出现确实给人们认清自我带来了一丝阻碍。毕竟信息越多,分辨的能力就需要更强,但社交网络可怕的一点在于,它令你认为你的每个选择和观点都是独立思考的结果,其实不过是人性的弱点一次次的被人利用。
现在有很多人利用社交平台毫无底线的贩卖自己,他们擅长放大自己的优势去吸引比自己低智的人,从而达到其他目的。更有甚者,死命的抓住人性的弱点,为了一己私利不择手段。比如前一阵幼儿园事件那些煽动情绪的言论,以及最近的汤兰兰事件,还有之前的儿童邪典视频事件,着实令人愤怒。
知名互联网评论家Keso曾说:准确地抓挠人性弱点并不等同于用户价值,勾引用户将大把的时间抛洒在层出不穷的无聊事情上,并不等于用户价值,这只是一种变相的用现代化的传播手段制造出的价值幻象。
我们并不能要求社交网络的从业者都具备社会责任感,毕竟商业社会人人都要混饭吃,但是作为用户的我们,是否应当多一些理智与思考,不要因为这是一个娱乐至死的年代就拼命往坑里跳,还比着谁跳的更快更好,犬儒主义可当真不值得骄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