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蕉城漳湾镇郑岐村传说故事



那时的建文帝从福州雪峰寺出走后,来到了蕉城的金邶寺后,看到地处交通要道的廉坑村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扼南来北往之要冲,靠山面海,进退自如,出入方便,便把从亡大臣中的郑洽安插到廉坑村。郑洽便化名“郑三合”,在廉坑安下家来。郑洽以其智慧与亲和力,很快取得村民信任。村中陈姓村民还把女儿嫁给了这位聪明绝顶、平易近人的郑三合。建文帝还以师傅的身份到村里参加了郑洽的婚礼(郑洽媳妇第二年便生了一个儿子),并观看了后隆(廉坑古名)八景,认真参详了“灵谷甘泉”景观(典出东汉刘秀赐名)。同时还根据该龙脉引伸至郑洽新家屋边,建议在屋边挖一口井。井成,建文帝将其命名为“甘濂井”。郑洽还将建文帝亲笔手书的“郑”字刻于井底石上。建文帝在金邶寺圆寂后,郑三合便将实情告诉好友王进(王姓迁居后隆始祖),言其师傅便是建文皇上。并言建文皇帝把他安插在濂坑村,是为了便于打探消息。为了避免连累濂坑村人,郑三合决定迁往别处定居。而濂坑村人为了纪念建文帝与郑三合,就把“甘濂井”称为“安郑井”。现如今,当地的村民还是将“甘濂井”称为“安郑井”。临走时,他告诉好友王进,“师傅”就是建文帝,自己不叫郑三合,而叫郑洽,搬到井上村是为了不连累濂坑村里人。在井上村住了一段时间后,同样的原因,他又迁到一个新地方,建起了单门独户的房子,再一次将自己郑三合改名为“郑岐”。他的后人按他的临终嘱咐,用郑岐的名字命名村名,这就是漳湾镇“郑岐村”村名的由来。
▍内容来源:王和铅王道享宁德城市资讯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