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的这些日子
2018年1月-2018年2月,这是我在北京待的日子。
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印象,还停留在去年深秋近冬黄金叶子飘落的寂寥里,归于沉寂的美,沉默而热烈,比天津那时的肃杀要温和许多,看上去没有那么不近人情。
1月份来到了北京,真冷啊。2月份的时候,温度零下10度多了,出门妖风阵阵,还有同事在朋友圈里面戏言该唱《野子》了,我对风猛烈最直观的记忆是有一天我们打的回家,在我准备下车打开后座车门的那一霎那,风似乎给我这一推注入了无尽力量,硬是要把白色的车门吹上天变成翅膀。
来北京的实习,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公司不提供住宿还不能保证会签三方,在北京这生活成本忒高的地儿,我只能自负盈亏。那时对即将来实习公司的印象由本来的“颇有好感”被人力部门的人拉扯成了“不靠谱儿”,不过,由于那转正之后诱人无比的工资,我告诉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坚持两个月,幸福“一辈子”。
一开始,事实似乎往好的方向发展。公司组织我们进行培训,不得不说,这种培训给我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奇妙无比体验——一个人能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袒露自己真心的一面,无异于加速了人与人交往原来正常发展的周期,对于同一类人来说,这种方式很有好处。这次训练使我认识了很多人,有几个还成为了在北京这段时间很好的朋友。
后来,分到部门正式实习,一开始就被分到了自己想去的部门和岗位,心里非常开心,生活真是无比美好。怀着一个“小白”的谦虚态度,我开始了我的认真求教之旅。尽管到后来,我发现我的上级兼导师在给了我所谓的帮助之后,并没有什么卵用,可能领导认为我作为有宏大抱负和勤奋认真的实习生们中的一个,本应无比优秀,但我实在是不想说话,在他们眼中可能是“孺子不可教”,对我也就放养了。跟同一个办公室带病上阵还对领导说“没事,我能坚持,您尽管给我任务”的实习生对比,我确实太不积极主动上进了,天晓得我在想什么、做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吊儿郎当、随缘份的心情有一点风吹草动了——我们部门有几个正式员工被辞退了,还有经理级别的领导辞职了,我有点诧异和伤感,仿佛预见了自己的未来似的,第一种是“我们不需要你了,你可以走了”,第二种是“部门有大调整,公司可能会出现问题”。多么被动的选择与被选择,多么重要的“自我价值”的商业化。
再说说我们部门的俩直接领导,一个做电影的北京土著,说话头头是道但是油里油气,感觉颇有“放浪形骸”之意,我比较在意他那一件从一开始我见他到我最后一天见他都没换过的外套、老是清嗓子以及身上所戴佛珠的檀香和浓重的烟味混合在一起的痞子味,哦,我天,纵使才华累累,也不能这么“自在随意”吧。还有一位,倒是显得很正经很能办事,但是说话有一种“酸”味儿,随时可能来一句“刻薄”或冷嘲的话。特别是再他手底下那个“说话成精儿”的实习生面前,硬生生地抬出自己“我是你老大,我是你领导”的气势,一个事儿妈一样盯着那位“八面玲珑”的实习生,每天为我的实习生活都是加了不少料,看的津津有味。顺便一提的是,这两位领导性格在工作上好像不是很合得来。平心而论,我希望我未来的直接上级能比这好一丢丢。
临近过年,北京地区发生了一些异于寻常的事,我从未觉得危机离我如此之近。一件是西单大悦城发生的砍人事件,男子报复社会,造成1死n伤;二是办公室的小姐姐给我看的一段运油车在高速上打轮翻车的行车记录仪视频,烧了一整路,一辆车中的一男一女被烧的很惨,活生生的在摄像机里等待救援;还有一件就是河北廊坊永清发生了4.4级大地震。对于最后一件事情,我们毫无感觉,但身边有些同学和家在那附近的公司同事却是心有余悸,真好,我们都平安。
在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望着对面空荡荡的床,室友已经回家了,我也好想回家,但是这种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冲散到九霄云外去了,在黑暗中,我心头悄然略过一丝压抑。
还有一个原因——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追一个小说,priest的《默读》,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看不下去,便把主角的甜蜜戏份跳着看完了,后来一想,这样实在对不住辛苦构思了如此鸿篇巨作的作者,再加上我看过她的另一本书觉得还不错,就耐下性子重新再看。看完之后发现,这个世界,我所接触到的就是冰山一角,有钱有权、聪明的人,似乎可以操控很多底层的以及很多正常人看不到的人或物去实施自己的计划,危险暴利、复杂诡谲,现实到让现实生活中的我充满无力感和凄凉。虽然主角很甜,但是碰到那种人的概率何其之低,低到只能想象,但想象这种东西的美好在事实面前简直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于是危机感就悄然蔓延了。
睡不着就翻了朋友圈,看见一篇文章被转得火热《北京下的流感中年》,便打开一看,故事是真实的,讲的是一个在北京中产偏上阶级家庭中岳父因为在2018年年初得了流感而去世的过程,现实真是残酷,赤裸裸、毫无保留的残酷,生老病死,人生无常,这话很对,但是空洞抽象。等身边真的有这种例子的时候,就等于是把这些残酷的现实撕开给你看,喏,痛苦非常。这时,生老病死人生无常的豁达荡然无存。出于忧患意识,我自然而然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我以及未来的我能否负担得起我爸妈的健康资本,非常苦恼,便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来找工作了,非常痛苦。
所有的这些像火一样,灼烧着我这个热锅上的蚂蚁,我心急,我苦恼,我无力,我好像看不到出路。或许,这也是机会,一个逼着我去严肃思考未来和强化现在自己的契机,虽然我很难受。
今天就要回家了,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的情绪,现在变成了爬上眉头的凝重,我不想拎着那两瓶沉甸甸的酒回去了,在这些东西把我吞没之前我得抓住什么,才能不陷下去,才能爬起来。
2018年2月13号
于北京
对北京这座城市的印象,还停留在去年深秋近冬黄金叶子飘落的寂寥里,归于沉寂的美,沉默而热烈,比天津那时的肃杀要温和许多,看上去没有那么不近人情。
1月份来到了北京,真冷啊。2月份的时候,温度零下10度多了,出门妖风阵阵,还有同事在朋友圈里面戏言该唱《野子》了,我对风猛烈最直观的记忆是有一天我们打的回家,在我准备下车打开后座车门的那一霎那,风似乎给我这一推注入了无尽力量,硬是要把白色的车门吹上天变成翅膀。
来北京的实习,一开始我是不愿意的,公司不提供住宿还不能保证会签三方,在北京这生活成本忒高的地儿,我只能自负盈亏。那时对即将来实习公司的印象由本来的“颇有好感”被人力部门的人拉扯成了“不靠谱儿”,不过,由于那转正之后诱人无比的工资,我告诉自己小不忍则乱大谋,坚持两个月,幸福“一辈子”。
一开始,事实似乎往好的方向发展。公司组织我们进行培训,不得不说,这种培训给我人生中从未有过的奇妙无比体验——一个人能在一群陌生人面前袒露自己真心的一面,无异于加速了人与人交往原来正常发展的周期,对于同一类人来说,这种方式很有好处。这次训练使我认识了很多人,有几个还成为了在北京这段时间很好的朋友。
后来,分到部门正式实习,一开始就被分到了自己想去的部门和岗位,心里非常开心,生活真是无比美好。怀着一个“小白”的谦虚态度,我开始了我的认真求教之旅。尽管到后来,我发现我的上级兼导师在给了我所谓的帮助之后,并没有什么卵用,可能领导认为我作为有宏大抱负和勤奋认真的实习生们中的一个,本应无比优秀,但我实在是不想说话,在他们眼中可能是“孺子不可教”,对我也就放养了。跟同一个办公室带病上阵还对领导说“没事,我能坚持,您尽管给我任务”的实习生对比,我确实太不积极主动上进了,天晓得我在想什么、做什么。
直到有一天,我吊儿郎当、随缘份的心情有一点风吹草动了——我们部门有几个正式员工被辞退了,还有经理级别的领导辞职了,我有点诧异和伤感,仿佛预见了自己的未来似的,第一种是“我们不需要你了,你可以走了”,第二种是“部门有大调整,公司可能会出现问题”。多么被动的选择与被选择,多么重要的“自我价值”的商业化。
再说说我们部门的俩直接领导,一个做电影的北京土著,说话头头是道但是油里油气,感觉颇有“放浪形骸”之意,我比较在意他那一件从一开始我见他到我最后一天见他都没换过的外套、老是清嗓子以及身上所戴佛珠的檀香和浓重的烟味混合在一起的痞子味,哦,我天,纵使才华累累,也不能这么“自在随意”吧。还有一位,倒是显得很正经很能办事,但是说话有一种“酸”味儿,随时可能来一句“刻薄”或冷嘲的话。特别是再他手底下那个“说话成精儿”的实习生面前,硬生生地抬出自己“我是你老大,我是你领导”的气势,一个事儿妈一样盯着那位“八面玲珑”的实习生,每天为我的实习生活都是加了不少料,看的津津有味。顺便一提的是,这两位领导性格在工作上好像不是很合得来。平心而论,我希望我未来的直接上级能比这好一丢丢。
临近过年,北京地区发生了一些异于寻常的事,我从未觉得危机离我如此之近。一件是西单大悦城发生的砍人事件,男子报复社会,造成1死n伤;二是办公室的小姐姐给我看的一段运油车在高速上打轮翻车的行车记录仪视频,烧了一整路,一辆车中的一男一女被烧的很惨,活生生的在摄像机里等待救援;还有一件就是河北廊坊永清发生了4.4级大地震。对于最后一件事情,我们毫无感觉,但身边有些同学和家在那附近的公司同事却是心有余悸,真好,我们都平安。
在离开的前一天晚上,我望着对面空荡荡的床,室友已经回家了,我也好想回家,但是这种心情被这突如其来的事件冲散到九霄云外去了,在黑暗中,我心头悄然略过一丝压抑。
还有一个原因——这一段时间我一直在追一个小说,priest的《默读》,说实话,我一开始有点看不下去,便把主角的甜蜜戏份跳着看完了,后来一想,这样实在对不住辛苦构思了如此鸿篇巨作的作者,再加上我看过她的另一本书觉得还不错,就耐下性子重新再看。看完之后发现,这个世界,我所接触到的就是冰山一角,有钱有权、聪明的人,似乎可以操控很多底层的以及很多正常人看不到的人或物去实施自己的计划,危险暴利、复杂诡谲,现实到让现实生活中的我充满无力感和凄凉。虽然主角很甜,但是碰到那种人的概率何其之低,低到只能想象,但想象这种东西的美好在事实面前简直是“卖火柴的小女孩”,于是危机感就悄然蔓延了。
睡不着就翻了朋友圈,看见一篇文章被转得火热《北京下的流感中年》,便打开一看,故事是真实的,讲的是一个在北京中产偏上阶级家庭中岳父因为在2018年年初得了流感而去世的过程,现实真是残酷,赤裸裸、毫无保留的残酷,生老病死,人生无常,这话很对,但是空洞抽象。等身边真的有这种例子的时候,就等于是把这些残酷的现实撕开给你看,喏,痛苦非常。这时,生老病死人生无常的豁达荡然无存。出于忧患意识,我自然而然思考一个问题,现在的我以及未来的我能否负担得起我爸妈的健康资本,非常苦恼,便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来找工作了,非常痛苦。
所有的这些像火一样,灼烧着我这个热锅上的蚂蚁,我心急,我苦恼,我无力,我好像看不到出路。或许,这也是机会,一个逼着我去严肃思考未来和强化现在自己的契机,虽然我很难受。
今天就要回家了,本来应该开开心心的情绪,现在变成了爬上眉头的凝重,我不想拎着那两瓶沉甸甸的酒回去了,在这些东西把我吞没之前我得抓住什么,才能不陷下去,才能爬起来。
2018年2月13号
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