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站影评】《伯德小姐》:就是最终飞不起,也轻盈地拍过翼
《伯德小姐》(Lady Bird)是一出很轻的电影─轻盈、轻快、轻松,轻得任人诠释。故事简单得似有若无,就是主角Lady Bird(Saoirse Ronan)中学生涯的最后一年。这一年里,她要应付校内考试、报考大学、谈恋爱、参加话剧演出、去毕业舞会,还有最重要的,说服家人拿钱出来让她到东岸读大学,逃离她厌倦至极的出生地,加州首府Sacramento。

举重若轻,耳朵是Greta Gerwig 最犀利的武器
我没有看过《弗兰西丝·哈》或Greta Gerwig 任何有份编写的作品,但单这出《伯德小姐》,她已经成为我心目中的天才型导演。
成长其实是很老套的题材,电影中也不乏如十八岁生日去便利店买烟买彩票买成人杂志等常见的「成长」桥段,但导演就是可以做到不落俗套,以很清新的手法处理。全片节奏流畅却不单一,跌宕有致。因急尿而发现初恋男友秘密已够特别,导演还要以完全无事的手法带过;母女吵大架是来自妈妈不肯直直白白赞女儿一句「你真好看」,这些轻重颠倒得来合情合理,入心入肺。还有跟男友吵架后离开他家,经过客厅看到坐在沙发等死,患末期癌症的男友爸爸,当然是有意思的安排,但我再说就破坏了导演的灵巧心思。总之九十分钟的电影,处处是神来之笔。
导演最厉害是能写出像真人对话的对白,她懂得聆听周遭的世界,再艺术性地重现。看这出戏,我真觉得自己在偷看偷听Lady Bird 的生活。许多时我们会赞某个剧本对白精警,但「精警」其实是现实生活中极少出现的情况,试想我们天天说多少废话?Greta Gerwig 能在日常和有意思中找到平衡,电影中的难忘对白极少是能架空独立抽出来的金句,但放在情景中就真实而动人。除了一句,我看电影的时候听到这句就稍稍坐直了身子,并即时断定它是能留传后世的金句。
Lady Bird 发现男友Kyle 撒谎,Kyle 想跟她谈伊拉克战事,转移视线,Lady Bird 背着她,淡淡然说,Different things can be sad. It's not all war.
我试试翻译,虽然层次相去十万八千里。「人生自有惨情处,此痛不关枪与炮。」这句「金句」带出了电影的主旨,人生中一些非关生死,微小却真切的伤感。

离开等如回来
《伯德小姐》不是悲剧,在金球奖中它被列入喜剧或音乐剧,但于我来说,电影的结局是伤感的,纵使那伤感很淡很轻,但如影随形,挥之不去。
电影结局,Lady Bird 如愿以偿,可以到纽约升学。但很吊诡,她离开了出生地却开始承认自己怀念那个地方,并跟妈妈修补了关系。还有最具象征性的,她舍弃了自己给自己取的名字Lady Bird,用回父母给她的名字Christine。
《伯德小姐》不是那种振翅高飞式的青春电影,Lady Bird 只是有点文青,不见得天才横溢;她的反叛也很有限度,她到底还是要父母帮忙才可以离家升学。电影结尾她到了纽约,情绪上有点反高潮。宿醉过后,她打电话给妈妈,跟她说她爱她。
不知是不是穿凿付会,我总觉得Lady Bird 的名字是有要飞的喻意,而最后她舍弃了这名字,多少有点认命的意味。如果成长是知道自己终究不能成为梦想中的人,要面对现实,调节梦想,Lady Bird 的顿悟也未免来得太早了一点,但亦是电影能突破一般青春片格局的其中一个原因。
(当然,我在文章开头已说过我觉得导演的手法很轻,完全没有说教或慌死你唔明,轻得任人诠释,所以我说伤感也只是我的看法。可能有人觉得回归家庭,感激父母很正能量,很令人安慰,也说得通。)

后九一一电影
《伯德小姐》的背景是2002 年,九一一事件发生后一年,电影中也不乏关于九一一的对白,例如Lady Bird 说九一一令不少人不想去纽约念书,增加了她被录取的机会。写这篇文前,我也看过一些外国影评,不少盛赞导演能带出九一一事件对美国人生活和心态带来的转变。
看完几篇影评后,本来也有想过应否以后九一一切入写最后一段作结,但想清楚,到底是十万几千里之外的事,九一一或后九一一对我来讲是国际新闻,不是一种生活状态,硬要写其实是在翻译。不过我很鼓励喜欢这出电影的朋友找这些外国影评或有关后九一一的资料来看。一出电影在感性上满足了你,然后让你在知性上又有增长,真正值回票价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