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na Polan70年代好莱坞笔记
60年代的叛逆精神也被资本主义系统吸纳,造就了新的商品。例如一款香水的名字可以叫做“都市的绝望(Urban Despair)”,一个宝马广告可以借着《逍遥骑士Easy Rider》的嬉皮风格和Born to be Wild主题曲,上演一段“Built To Be Wild“的创意短片。
70年代人们在道德价值上陷入迷惘。人们丧失了对权威的信任,男性气概也频频遭遇挑战,这些感受都渗入了电影主题。
《大白鲨Jaws》(1975)里头的权威并不靠谱,男人们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多亏哥几个出海杀鱼,重拾男性气概。
《教父The Godfather》(1972)里开场就是一句“我爱美国”,可是从这位向教父申诉的男人口中,我们了解到的美国充斥着暴力,强奸,无能的司法系统,以及黑帮的秘密。
此外,女性多以妓女形象出现在荧幕上,虽然这些人物凭借独立的经济能力,获得了更多的主导权,但是她们在故事中的命运常常落入俗套,等待男性拯救。妓女形象不仅常出现在美国电影中,也出现在法国新浪潮戈达尔的大量作品里。在他看来,妓女仿佛是最彻底的女性。
70年达的道德价值不再分明,在电影语言上也有对应的模糊处理。
图像是扭曲的,雾蒙蒙的,雨淋淋的。70年代的一位摄影师说,我觉得生活就不是棱角分明(sharp),人们对发生的事情不是一清二楚的,而摄影机下的图像总是太过清晰(sharp)。
声音是含混不清的。《花村McCabe & Mrs. Miller》(1971)里众声喧哗,不再突显位于后景的主角声音,字幕在多人的会话中随机捕捉字句,呈现给观众。
结尾是模棱两可(ambiguous)的。当时的电影常常用定格(freeze frame)指向开放的结局,我们不知道丈夫向妻子伸出的手不知道有没有被温柔地握住,他们破碎的婚姻能否挽回,也不知道炸弹计划有没有实现,因为男孩的行动定格在他跳起的瞬间。
不明朗的电影风格不仅折射美国人前途未卜的生活,也让我们注意到电影行业本身的重重危机。有人说像《逍遥骑士》这类电影的成功,竟可以是好莱坞的灾难,因为效仿它的低成本摩托车电影接连不断,又纷纷遭遇惨败。
70年代是一个全盘崩溃的时代。
都市腐坏了,暴力事件频发,践踏人的梦想。纽约曾一度破产,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恐惧之都(Fear City),直到1977才打出“I❤NY”的宣传口号(已经注册为商标),重新把纽约定义为旅游城市,确切来说,对白人友好的旅游城市。 都市的血腥和幻灭在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中可见一斑。
都市堕落催生了70年代以暴力街巷为背景的“黑人剥削电影”(Blaxploitation),面向都市黑人观众群,尽管其中的黑人依旧落入负面的刻板印象,但是在这个电影类型中,主演很难得地以黑人为主。
全球遭遇危机。能源危机让洛杉矶人只能隔天买汽油,因为汽油成为了稀有物品。“地球妈妈快要狗带了”,当时的人们听到这样的话。
乡村也好不到哪里去。自以为很酷的嬉皮离开城市,趾高气昂地来到乡村,想要过过粗野的生活,试图重新找回男子气概。其实乡村里也是危机四伏。弹吉他的男人以为自己是弹banjo男孩的老师,合奏时男人反倒赶不上男孩的节奏和旋律,他以为在俩人的音乐中听到配合的默契,实际上这更像是乡村和城市两股力的争斗。
更糟糕的是,政府似乎是社会崩溃的共谋,他们欢迎崩溃,以便更好地控制崩溃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70年代重写了3类经典好莱坞电影,有计划地反叛原有类型传统。
其一,西部片。正义与邪恶不再泾渭分明,我们不知道《花村》的男主McCabe是英雄还是恶棍,我们甚至不知道美国的诞生是否值得骄傲,所谓勇士的开疆拓土,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就是残暴的种族灭绝。70年代出现了正邪不明的西部片——越南西部片。此外,还有老年西部片,有的讲述年老牛仔被汽车碾压,最后一名牛仔的死亡等等,参见《午夜牛仔Midnight Cowboy》(1969)《最后一场电影The Last Picture Show》(1971)。
其二,侦探片。侦探要么无力解决疑案,要么发现了背后更大的一盘棋,只能像《唐人街Chinatown》(1974)的侦探一样离开疑案。侦探的道德水准也很是问题,可能是硬汉但不正直,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就很迷惘的人。《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1973)里的侦探就睡眼惺忪地迷失在一堆猫罐头里。
其三,歌舞片。歌舞片最有乌托邦的气息,以逃避主义著称,例如《油脂Grease》(1978)的俊男靓女可以在祥和的集体欢送中,乘汽车起飞,超越彼此的差异,超越人类能力的极限。然而70年代的歌舞片世界并不比我们的世界更美好,《纽约,纽约》爱情失败,《歌厅Cabaret》(1972)的结尾是一个个纳粹徽章。有一种Non-musical musical《长征万宝山Paint Your Wagon》(1969)请不会唱歌的演员唱,他嗓音粗哑干涩,让歌舞片变得非常写实非常接地气,《爱乐之城La La Land》(2016)让非专业出生的演员来表演歌舞片,也是对这个传统的继承。还有一种psychedelic musical,或者hyper musical,包括巴洛克风格的歌舞片《冲破黑暗谷Tommy》(1975),一出匪夷所思的暴力狂想曲。
70年代还是“作者论”流行的时代。
导演成为了电影的核心,导演代表了美国的视野。人们感兴趣的不是某个主题,而是导演对于该主题的评价(take)和展现。《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一开头就是库布里克标志性的缓慢的镜头运动,僵尸一般静止不动的人物,被客体化的女性。
70年代人们在道德价值上陷入迷惘。人们丧失了对权威的信任,男性气概也频频遭遇挑战,这些感受都渗入了电影主题。
《大白鲨Jaws》(1975)里头的权威并不靠谱,男人们在妻子面前抬不起头,多亏哥几个出海杀鱼,重拾男性气概。
《教父The Godfather》(1972)里开场就是一句“我爱美国”,可是从这位向教父申诉的男人口中,我们了解到的美国充斥着暴力,强奸,无能的司法系统,以及黑帮的秘密。
此外,女性多以妓女形象出现在荧幕上,虽然这些人物凭借独立的经济能力,获得了更多的主导权,但是她们在故事中的命运常常落入俗套,等待男性拯救。妓女形象不仅常出现在美国电影中,也出现在法国新浪潮戈达尔的大量作品里。在他看来,妓女仿佛是最彻底的女性。
70年达的道德价值不再分明,在电影语言上也有对应的模糊处理。
图像是扭曲的,雾蒙蒙的,雨淋淋的。70年代的一位摄影师说,我觉得生活就不是棱角分明(sharp),人们对发生的事情不是一清二楚的,而摄影机下的图像总是太过清晰(sharp)。
声音是含混不清的。《花村McCabe & Mrs. Miller》(1971)里众声喧哗,不再突显位于后景的主角声音,字幕在多人的会话中随机捕捉字句,呈现给观众。
结尾是模棱两可(ambiguous)的。当时的电影常常用定格(freeze frame)指向开放的结局,我们不知道丈夫向妻子伸出的手不知道有没有被温柔地握住,他们破碎的婚姻能否挽回,也不知道炸弹计划有没有实现,因为男孩的行动定格在他跳起的瞬间。
不明朗的电影风格不仅折射美国人前途未卜的生活,也让我们注意到电影行业本身的重重危机。有人说像《逍遥骑士》这类电影的成功,竟可以是好莱坞的灾难,因为效仿它的低成本摩托车电影接连不断,又纷纷遭遇惨败。
70年代是一个全盘崩溃的时代。
都市腐坏了,暴力事件频发,践踏人的梦想。纽约曾一度破产,成为了人们口中的恐惧之都(Fear City),直到1977才打出“I❤NY”的宣传口号(已经注册为商标),重新把纽约定义为旅游城市,确切来说,对白人友好的旅游城市。 都市的血腥和幻灭在马丁·斯科塞斯的《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1976)中可见一斑。
都市堕落催生了70年代以暴力街巷为背景的“黑人剥削电影”(Blaxploitation),面向都市黑人观众群,尽管其中的黑人依旧落入负面的刻板印象,但是在这个电影类型中,主演很难得地以黑人为主。
全球遭遇危机。能源危机让洛杉矶人只能隔天买汽油,因为汽油成为了稀有物品。“地球妈妈快要狗带了”,当时的人们听到这样的话。
乡村也好不到哪里去。自以为很酷的嬉皮离开城市,趾高气昂地来到乡村,想要过过粗野的生活,试图重新找回男子气概。其实乡村里也是危机四伏。弹吉他的男人以为自己是弹banjo男孩的老师,合奏时男人反倒赶不上男孩的节奏和旋律,他以为在俩人的音乐中听到配合的默契,实际上这更像是乡村和城市两股力的争斗。
更糟糕的是,政府似乎是社会崩溃的共谋,他们欢迎崩溃,以便更好地控制崩溃地区人们的日常生活。
70年代重写了3类经典好莱坞电影,有计划地反叛原有类型传统。
其一,西部片。正义与邪恶不再泾渭分明,我们不知道《花村》的男主McCabe是英雄还是恶棍,我们甚至不知道美国的诞生是否值得骄傲,所谓勇士的开疆拓土,对于印第安人来说,就是残暴的种族灭绝。70年代出现了正邪不明的西部片——越南西部片。此外,还有老年西部片,有的讲述年老牛仔被汽车碾压,最后一名牛仔的死亡等等,参见《午夜牛仔Midnight Cowboy》(1969)《最后一场电影The Last Picture Show》(1971)。
其二,侦探片。侦探要么无力解决疑案,要么发现了背后更大的一盘棋,只能像《唐人街Chinatown》(1974)的侦探一样离开疑案。侦探的道德水准也很是问题,可能是硬汉但不正直,也可能是自己本身就很迷惘的人。《漫长的告别The Long Goodbye》(1973)里的侦探就睡眼惺忪地迷失在一堆猫罐头里。
其三,歌舞片。歌舞片最有乌托邦的气息,以逃避主义著称,例如《油脂Grease》(1978)的俊男靓女可以在祥和的集体欢送中,乘汽车起飞,超越彼此的差异,超越人类能力的极限。然而70年代的歌舞片世界并不比我们的世界更美好,《纽约,纽约》爱情失败,《歌厅Cabaret》(1972)的结尾是一个个纳粹徽章。有一种Non-musical musical《长征万宝山Paint Your Wagon》(1969)请不会唱歌的演员唱,他嗓音粗哑干涩,让歌舞片变得非常写实非常接地气,《爱乐之城La La Land》(2016)让非专业出生的演员来表演歌舞片,也是对这个传统的继承。还有一种psychedelic musical,或者hyper musical,包括巴洛克风格的歌舞片《冲破黑暗谷Tommy》(1975),一出匪夷所思的暴力狂想曲。
70年代还是“作者论”流行的时代。
导演成为了电影的核心,导演代表了美国的视野。人们感兴趣的不是某个主题,而是导演对于该主题的评价(take)和展现。《发条橙A Clockwork Orange》(1971)一开头就是库布里克标志性的缓慢的镜头运动,僵尸一般静止不动的人物,被客体化的女性。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