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关风月】情人节,说说柏拉图与贾宝玉
“阴阳人”“寻找另一半”与“同性之爱”
最初的人与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人本来有三种:除了男性、女性,还有半男半女的阴阳人。最初的男人是太阳生的,女人是大地生的,阴阳人是具有两种性别特征的月亮生的。由于人类想要造诸神的反,飞入天庭,于是宙斯和众神商量出了对付人的办法:将人劈成两半。这样人的数目增加,伺奉神的数目就加倍了;此外,人的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强大,不会对神构成任何威胁了。宙斯把人劈成两半后,吩咐阿波罗对人做了稍稍的改动,于是人就成了现在的模样。被劈成两半的人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因此现在人努力寻找遗失的那一半。
这是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杜撰的故事,为他所欣赏的“同性之爱”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因为除了本是“阴阳人”的人,其他两种人的另一半本就是同性。
柏拉图时期很多人并不认为同性恋有什么不好,相反,还有不少人把同性恋看作一种高尚的精神行为。柏拉图则把同性恋看作英雄的美德。
追究原因。不能避开当时的时代背景。虽然当时推崇知识与智慧,却局限于男子,女子并不能得到教育,这使得真正有学识的男子很难与女子深谈理想见解并产生灵魂的共鸣。有一种例外是:妓女可能会获得教育,所以倒是有可能与男子产生灵魂的爱慕。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子爱慕女子会被理解为局限于女子的身体之美,而爱慕男子则更可能是被对方的知识、道德、勇气等精神之美所吸引,后者会显得更为高尚。
这也与古希腊人对善与美的执着追求有关。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认为:善是知识的表现。他甚至认为人可以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转化为某种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可以学习的,此外,没有人故意为恶,有人认为苏格拉底的主张主要源于德尔菲神殿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柏拉图把这种理论进一步深化,把善的理念看作是理念的最高层次。
而美,是永恒的善。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真正的美是善的化身,它非生非灭,非始非终,非增非减,非动非静,处于一切可以理解的常态之外——它是一切美中最高端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它不是因人而异,不是在这一点美,而在另一点丑;在这一时候美,另一时候丑。”
柏拉图追求的“至善”即“至美”,而“美”有多个层次,最基本的为“和谐”,最高一级的则是理念、心灵的美——“智慧”。
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
古希腊的女祭司狄奥提玛曾经说“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是追求不朽的可行途径”。狄奥提玛认为一切可朽者都在经历追求不朽,而生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但在柏拉图看来,这是爱的较低阶段。
柏拉图认为可朽者通过生殖达到不朽,然而生殖力包括两类,其一为肉体生殖,而肉体生殖并非不朽,不过是一种重复轮回的低级过程。其二为精神生殖,心灵受到美的吸引,产生爱的欲望,可以使“心灵受孕”,所产生的才是真正的不朽之物。世间有些人在心灵方面较之肉体更具有生殖力,擅长孕育思想智慧和其他专属心灵的美好之物,一切诗人和各种技艺的发明者都属于这样的心灵生殖者。
如果一个人具有心灵生殖力,那么他遇到美的对象就会感到欣喜,美便是使心灵具有生殖力的种子,美的理念进入心灵,从而使心灵受孕,创造出美德、诗篇和一切有益于城邦的东西。
令人感慨的是,古希腊人过于追求精神,以至于虽然有着发达的文明,却罕见的似乎并没有太多扩张领土的欲望,所以数百城邦并存,各自拥有着不同的政治法律习俗,强大者却并没有吞并小城最终形成强大的集权帝国。最终却被古罗马以武力征服。然后两千多年过去,古希腊留下的宝贵智慧财富仍在哲学、艺术、法律等各领域对后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是否算是精神之美不朽的实证呢?
灵魂与灵魂的爱:在友谊中合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者斐奇诺用神话阐明了友谊的诞生及其与爱和信仰的关系:优雅之神感动了爱神,爱神生出信仰之神,信仰之神拥抱其父亲爱神,在这温暖的拥抱中,爱产生了友谊之神,信仰之神喂养这个爱的婴孩,让她逐渐成长,保护她免受摧残毁坏。万物都是越老越衰弱,而友谊却是越久越强大。因为意志是免费的,获得友谊无需昂贵的代价。信仰愈久弥坚,故也坚定了友谊。
柏拉图认为:人类总是在三个方面为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努力,即灵魂的、身体的和外在财务。后两者是变化可朽的,真正的友谊是高贵不朽的,因此真正的朋友是互相帮助培育灵魂的人,灵魂的培育基于德行的培育,德行即智慧,智慧即理解神圣者。
所以柏拉图推崇的爱有很大的友情的成分,然而友情、爱情与亲情的界限与区别又是什么呢?或者人类间的爱与对动物、植物以致无生命之物的爱又有什么区别呢?“爱”或许本就是具备同一性的。
然而柏拉图又为何有些不屑于异性间的爱呢?或许是为了避免异性间存在的有别于爱的成分——欲,“欲”常伴于爱,由爱而生,又易将爱毁坏。且不谈生理的欲,心灵的欲往往更为强烈,因爱而想占有,因而生出贪,如若不遂意便易生出嗔,执着于失衡的焦灼便为痴。由爱而恨的故事太多,然而因爱而生的愤懑、委屈、怨怼、沮丧、忧愁与罪恶感本身却已并非“爱”了。就如同铁被氧化会生锈,然后那红色的锈物是氧化铁,已并非铁。
柏拉图时代虽然不反对同性之爱,但异性婚姻制度依然是存在的,因此同性间的感情容易避免诸如太强烈的占有欲造成的毁坏爱的行为,所以会显得更为纯粹高尚。
然而说到灵魂之爱,仍觉得曹公的境界更高一筹,也更为自信大胆。因为红楼重点还是异性间的爱,而主线贾宝玉的情爱重点为警幻仙姑所言的“意淫”,在意的仍是对灵魂的爱慕。
读《红楼梦》,诸多女子之美好列数不尽,然而宝玉虽有让人欣赏之处却又常会觉得可恶可厌。金钏晴雯遇难时的懦弱,诸芳皆爱的贪婪尤其减分。然而以黛玉之慧,晴雯之真,如此义无反顾地寄情于宝玉,贾宝玉又怎会真是个“假玉”呢?
宝玉自然是能识得女子的身体之美的,作为男子也是有俗欲的,但若局限于此,又与贾琏贾珍贾蓉贾芹薛蟠之众有何区别?神瑛侍者降于凡尘自会有不俗之格——对于灵魂的尊重与欣赏。
1、无占有欲的爱
宝玉曾有名言“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是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让人诟病其喜欢的只是清白女孩。然而凤姐生辰,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事发,平儿夹在凤姐与贾琏间,无辜受屈,宝玉感慨其平日不易,为其理妆,赠其香粉。薛蟠娶亲之际,又为性善淳良,无防人之心的香菱担心。平儿与香菱皆是他人之妾室,宝玉对其二人的欣赏与怜悯之真诚并不次于其他女孩儿,可见其不满的是很多女孩儿嫁人后由于种种原因失去纯真和可贵品格,变得庸俗势利。
2、爱基于尊重
宝玉是喜欢晴雯的,晴雯也是希望能伴随宝玉一生的,然而出于自爱,晴雯拒绝服侍宝玉洗澡,这位贵公子对于丫鬟的选择是尊重的,并没有丝毫不满。
大观园的女孩儿也不是都喜欢宝玉,也有不买他账的,仅是个家中戏子的龄官不愿给宝玉唱戏,言语也有冲撞,宝玉并不计较。当知道龄官心系的是贾蔷,且情深真切时,这位呆子才总算明白自己是“不能拥有所有的眼泪的”,然而思考后是遗憾进而接受,并未恼怒。
所以不论出身阶层,宝玉对于女孩儿的想法意愿是尊重理解并包容的。虽不是私情却是对人独立灵魂的大爱。
3、爱基于欣赏
妙玉因为孤傲冷僻的性格,很不多人并不喜欢,有师徒之谊的邢岫烟说她拜帖上写别号“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李纨直说“我讨厌妙玉的为人,不愿意理他”。宝玉不拘于这些评价,能欣赏妙玉孤僻行为下自尊自重的品格,回帖称“槛内人”,也是对妙玉别号的认可。所以自视清高的妙玉对宝玉的好感,又怎会仅因其是个长相俊美的贵公子,宝玉对妙玉的欣赏与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4、爱是基于相知
贾雨村要见宝玉,宝玉发牢骚,湘云说了些经济仕途的话引得宝玉不满,袭人便提及之前宝钗也因劝说宝玉受了委屈,却心宽大度不像黛玉小性。宝玉听了之后说,“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一句话引得无意中听到的黛玉,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感概良多,然终认定宝玉果然是个知己。
黛玉在不能欣赏的人看来是有很多缺点脾气的,然而在宝玉这位知己看来,“缺点”都是特点,脾气个性都是真性情。因为相知所以欣赏,故而相恋,爱慕至深则无可替代。
故而宝玉虽博爱多情,在黛玉离世后,却只能“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宝玉是慈悲的,因此对人尤其是女孩儿总是包容怜悯,然而其弃宝钗而出家,如此绝情。不仅仅是对黛玉感情的忠贞,更是慈悲之上是强烈的自尊。因其灵魂和对俗世的牵挂已随黛玉这个唯一的知己而去,宝玉不能违背自己的灵魂,当年,对着黛玉,他脱口而出的“我为的也是我的心”!
最初的人与我们现在完全不一样,人本来有三种:除了男性、女性,还有半男半女的阴阳人。最初的男人是太阳生的,女人是大地生的,阴阳人是具有两种性别特征的月亮生的。由于人类想要造诸神的反,飞入天庭,于是宙斯和众神商量出了对付人的办法:将人劈成两半。这样人的数目增加,伺奉神的数目就加倍了;此外,人的能力只有原来的一半强大,不会对神构成任何威胁了。宙斯把人劈成两半后,吩咐阿波罗对人做了稍稍的改动,于是人就成了现在的模样。被劈成两半的人非常想念自己的另一半,因此现在人努力寻找遗失的那一半。
这是柏拉图在《会饮篇》中杜撰的故事,为他所欣赏的“同性之爱”作出了合理的解释:因为除了本是“阴阳人”的人,其他两种人的另一半本就是同性。
柏拉图时期很多人并不认为同性恋有什么不好,相反,还有不少人把同性恋看作一种高尚的精神行为。柏拉图则把同性恋看作英雄的美德。
追究原因。不能避开当时的时代背景。虽然当时推崇知识与智慧,却局限于男子,女子并不能得到教育,这使得真正有学识的男子很难与女子深谈理想见解并产生灵魂的共鸣。有一种例外是:妓女可能会获得教育,所以倒是有可能与男子产生灵魂的爱慕。
在这样的背景下,男子爱慕女子会被理解为局限于女子的身体之美,而爱慕男子则更可能是被对方的知识、道德、勇气等精神之美所吸引,后者会显得更为高尚。
这也与古希腊人对善与美的执着追求有关。
柏拉图的老师苏格拉底认为:善是知识的表现。他甚至认为人可以具有的一切优良品质都可以转化为某种知识,而这种知识是可以学习的,此外,没有人故意为恶,有人认为苏格拉底的主张主要源于德尔菲神殿的阿波罗神谕——认识你自己。柏拉图把这种理论进一步深化,把善的理念看作是理念的最高层次。
而美,是永恒的善。
柏拉图在《会饮篇》中借苏格拉底之口阐述:“真正的美是善的化身,它非生非灭,非始非终,非增非减,非动非静,处于一切可以理解的常态之外——它是一切美中最高端最本质的东西——因为它不是因人而异,不是在这一点美,而在另一点丑;在这一时候美,另一时候丑。”
柏拉图追求的“至善”即“至美”,而“美”有多个层次,最基本的为“和谐”,最高一级的则是理念、心灵的美——“智慧”。
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
古希腊的女祭司狄奥提玛曾经说“爱的行为就是孕育美,是追求不朽的可行途径”。狄奥提玛认为一切可朽者都在经历追求不朽,而生育是达到这一目的的唯一途径。但在柏拉图看来,这是爱的较低阶段。
柏拉图认为可朽者通过生殖达到不朽,然而生殖力包括两类,其一为肉体生殖,而肉体生殖并非不朽,不过是一种重复轮回的低级过程。其二为精神生殖,心灵受到美的吸引,产生爱的欲望,可以使“心灵受孕”,所产生的才是真正的不朽之物。世间有些人在心灵方面较之肉体更具有生殖力,擅长孕育思想智慧和其他专属心灵的美好之物,一切诗人和各种技艺的发明者都属于这样的心灵生殖者。
如果一个人具有心灵生殖力,那么他遇到美的对象就会感到欣喜,美便是使心灵具有生殖力的种子,美的理念进入心灵,从而使心灵受孕,创造出美德、诗篇和一切有益于城邦的东西。
令人感慨的是,古希腊人过于追求精神,以至于虽然有着发达的文明,却罕见的似乎并没有太多扩张领土的欲望,所以数百城邦并存,各自拥有着不同的政治法律习俗,强大者却并没有吞并小城最终形成强大的集权帝国。最终却被古罗马以武力征服。然后两千多年过去,古希腊留下的宝贵智慧财富仍在哲学、艺术、法律等各领域对后世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这是否算是精神之美不朽的实证呢?
灵魂与灵魂的爱:在友谊中合一
文艺复兴时期的柏拉图主义者斐奇诺用神话阐明了友谊的诞生及其与爱和信仰的关系:优雅之神感动了爱神,爱神生出信仰之神,信仰之神拥抱其父亲爱神,在这温暖的拥抱中,爱产生了友谊之神,信仰之神喂养这个爱的婴孩,让她逐渐成长,保护她免受摧残毁坏。万物都是越老越衰弱,而友谊却是越久越强大。因为意志是免费的,获得友谊无需昂贵的代价。信仰愈久弥坚,故也坚定了友谊。
柏拉图认为:人类总是在三个方面为他们认为好的东西努力,即灵魂的、身体的和外在财务。后两者是变化可朽的,真正的友谊是高贵不朽的,因此真正的朋友是互相帮助培育灵魂的人,灵魂的培育基于德行的培育,德行即智慧,智慧即理解神圣者。
所以柏拉图推崇的爱有很大的友情的成分,然而友情、爱情与亲情的界限与区别又是什么呢?或者人类间的爱与对动物、植物以致无生命之物的爱又有什么区别呢?“爱”或许本就是具备同一性的。
然而柏拉图又为何有些不屑于异性间的爱呢?或许是为了避免异性间存在的有别于爱的成分——欲,“欲”常伴于爱,由爱而生,又易将爱毁坏。且不谈生理的欲,心灵的欲往往更为强烈,因爱而想占有,因而生出贪,如若不遂意便易生出嗔,执着于失衡的焦灼便为痴。由爱而恨的故事太多,然而因爱而生的愤懑、委屈、怨怼、沮丧、忧愁与罪恶感本身却已并非“爱”了。就如同铁被氧化会生锈,然后那红色的锈物是氧化铁,已并非铁。
柏拉图时代虽然不反对同性之爱,但异性婚姻制度依然是存在的,因此同性间的感情容易避免诸如太强烈的占有欲造成的毁坏爱的行为,所以会显得更为纯粹高尚。
然而说到灵魂之爱,仍觉得曹公的境界更高一筹,也更为自信大胆。因为红楼重点还是异性间的爱,而主线贾宝玉的情爱重点为警幻仙姑所言的“意淫”,在意的仍是对灵魂的爱慕。
读《红楼梦》,诸多女子之美好列数不尽,然而宝玉虽有让人欣赏之处却又常会觉得可恶可厌。金钏晴雯遇难时的懦弱,诸芳皆爱的贪婪尤其减分。然而以黛玉之慧,晴雯之真,如此义无反顾地寄情于宝玉,贾宝玉又怎会真是个“假玉”呢?
宝玉自然是能识得女子的身体之美的,作为男子也是有俗欲的,但若局限于此,又与贾琏贾珍贾蓉贾芹薛蟠之众有何区别?神瑛侍者降于凡尘自会有不俗之格——对于灵魂的尊重与欣赏。
1、无占有欲的爱
宝玉曾有名言“女孩儿未出嫁,是颗无价之宝珠;出了嫁,不知怎么就变出许多不好的毛病来,虽是颗珠子,却没有光彩宝色,是颗死珠了;再老了,更变得不是珠子,竟是鱼眼睛了。分明是一个人,怎么变出三样来?”,让人诟病其喜欢的只是清白女孩。然而凤姐生辰,贾琏与鲍二家的偷情事发,平儿夹在凤姐与贾琏间,无辜受屈,宝玉感慨其平日不易,为其理妆,赠其香粉。薛蟠娶亲之际,又为性善淳良,无防人之心的香菱担心。平儿与香菱皆是他人之妾室,宝玉对其二人的欣赏与怜悯之真诚并不次于其他女孩儿,可见其不满的是很多女孩儿嫁人后由于种种原因失去纯真和可贵品格,变得庸俗势利。
2、爱基于尊重
宝玉是喜欢晴雯的,晴雯也是希望能伴随宝玉一生的,然而出于自爱,晴雯拒绝服侍宝玉洗澡,这位贵公子对于丫鬟的选择是尊重的,并没有丝毫不满。
大观园的女孩儿也不是都喜欢宝玉,也有不买他账的,仅是个家中戏子的龄官不愿给宝玉唱戏,言语也有冲撞,宝玉并不计较。当知道龄官心系的是贾蔷,且情深真切时,这位呆子才总算明白自己是“不能拥有所有的眼泪的”,然而思考后是遗憾进而接受,并未恼怒。
所以不论出身阶层,宝玉对于女孩儿的想法意愿是尊重理解并包容的。虽不是私情却是对人独立灵魂的大爱。
3、爱基于欣赏
妙玉因为孤傲冷僻的性格,很不多人并不喜欢,有师徒之谊的邢岫烟说她拜帖上写别号“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李纨直说“我讨厌妙玉的为人,不愿意理他”。宝玉不拘于这些评价,能欣赏妙玉孤僻行为下自尊自重的品格,回帖称“槛内人”,也是对妙玉别号的认可。所以自视清高的妙玉对宝玉的好感,又怎会仅因其是个长相俊美的贵公子,宝玉对妙玉的欣赏与理解才是最重要的。
4、爱是基于相知
贾雨村要见宝玉,宝玉发牢骚,湘云说了些经济仕途的话引得宝玉不满,袭人便提及之前宝钗也因劝说宝玉受了委屈,却心宽大度不像黛玉小性。宝玉听了之后说,“林妹妹从来说过这些混账话不曾、若他也说这些混账话,我早和他生分了。”
宝玉一句话引得无意中听到的黛玉,不觉又喜又惊,又悲又叹。感概良多,然终认定宝玉果然是个知己。
黛玉在不能欣赏的人看来是有很多缺点脾气的,然而在宝玉这位知己看来,“缺点”都是特点,脾气个性都是真性情。因为相知所以欣赏,故而相恋,爱慕至深则无可替代。
![]() |
故而宝玉虽博爱多情,在黛玉离世后,却只能“空对着 山中高士晶莹雪”。宝玉是慈悲的,因此对人尤其是女孩儿总是包容怜悯,然而其弃宝钗而出家,如此绝情。不仅仅是对黛玉感情的忠贞,更是慈悲之上是强烈的自尊。因其灵魂和对俗世的牵挂已随黛玉这个唯一的知己而去,宝玉不能违背自己的灵魂,当年,对着黛玉,他脱口而出的“我为的也是我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