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人类的私欲
“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硝烟中,每一个迈向死亡的生命都在热烈地生长——威尔士的矿工少年、刚失恋的美国法律系大学生、穷困潦倒的俄国兄弟、富有英俊的英格兰伯爵,以及痴情的德国特工……从充满灰尘和危险的煤矿到闪闪发光的皇室宫殿,从代表着权力的走廊到爱恨纠缠的卧室,五个家族迥然不同又纠葛不断的命运逐渐揭晓,波澜壮阔地展现了一个我们自认为了解,但从未如此真切感受过的20世纪相关作品。 ”
————引言
寒假放假回家,读完了肯福莱特著作的“世纪三部曲”其中第二部——《世界的凛冬》。肯福莱特出生于英国威尔士加的夫,是当代大师级惊悚小说作家。他擅长把真实的历史事件与小说巧妙地融合起来,内容描述真实有据,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情节设计跌宕起伏。不得不说,肯爷的书让人一读就爱不释手。其中,最最最为人所知的莫过于肯爷的经典历史小说“世纪三部曲”——《巨人的陨落》、《世界的凛冬》与《永恒的边缘》。在这三本书里,肯爷将从一战爆发到二战结束的时代背景、历史事件加以生动描述, 将来自德国、美国、英国、苏俄和威尔士的五大家族几代成员娓娓道来,为世人谱写了一张历史画卷。
读了“世纪三部曲”的三分之二,更加全面地了解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历史。在书本里,我仿佛身临其境,同书中的人物经历政治变革、感受时代变迁。我赞赏英国女权主义者艾瑟尔与权力抗争的勇气,惊羡德国情报员沃尔特与英国贵族小姐茉黛在战争背景下真情动人的跨国恋情,厌恶苏俄人列夫为了权势不择手段的做法,更多的是敬佩在危急时刻美国议员格斯、英国大学生劳埃德、德国间谍沃纳......为各自国家挺身而出,奔赴战场的果断。从那个时代映射现如今,当代人恐怕更应该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
读了肯爷的书,前段时间总在思考———人类历史上为什么会爆发这两场残酷的战争?
中学时代,我们从书本上学到一战爆发的导火线是萨拉热窝事件,二战则是凡尔赛条约、德国突袭波兰。难道人类的两次大战仅仅只是国家之间的侵犯造成的吗?在我看来,答案无疑是否定的。思量了很久之后,我自己组织了一个简单凝练的答案。一战与二战的根源是人类的私欲。何谓私欲——字面意思解释为人自身的欲望。这个根源从二战的爆发中表现得极为明显——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惨烈战败,与英法等国签署了著名的《凡尔赛条约》,为二战的爆发埋下了祸根。1933年,纳粹头目希特勒上台,当选德国总理。希特勒极力整改德国现状,他扩充军队、解决失业、改变德国金融体制,努力使德国恢复战前的综合国力,为的就是让德国更加强大,为德国在世界站稳脚跟打下坚实的基础。1939年希特勒终于做足了充分准备,向波兰发起闪电突击,打响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希特勒以及德国的纳粹分子为了得到更多的领土,向世界各地发动了猛烈的进攻——40天占领欧洲强国法国、40小时占领丹麦、侵占了欧洲大陆几乎所有的国家,还连续不断地向苏联、英国等大国发起攻击。仍旧记得书中写道,希特勒为了侵占其他国家、保证军队粮食供应,故意杀害德国境内残疾人士减少平民开支,为了消灭反纳粹分子用无比残忍的手段与之对抗。在书中人物勇气与故事的背后,心痛于战争带来的残酷伤亡,痛恨于国家与国家之间不断扩大的私欲。为了达成国家扩张的目标,不顾本国百姓的安危,无数家庭妻离子散、丈夫儿子战死沙场,国内粮食供应不上,各国经济实力迅速下滑,成千上百万人民跟着受苦。战争的伤亡永远弥补不完,而人类的私欲却可以逐渐控制。
我不知道人类的私欲有多少,也不知道这些私欲是从哪里来。但我看见,在人类的各种私欲下内心世界逐渐坍塌,从前美好的世界逐点消失。商家为了制造更多的家具器材,砍伐大片大片的森林,无限制地破坏环境,以致雾霾、空气污染等等灾害不断降临人间;为了所谓的时尚,猎杀藏羚羊,获取毛皮;为了所谓的奢华,猎杀狐狸,制作毛领;为了发展所谓的医学药物,抽取黑熊胆汁,黑熊寿命急剧缩短......人类总是为了达到内心的欲望,不断做着伤害自然伤害自己的事情。还记得中学时一篇名叫《藏羚羊的跪拜》的文章, 一只藏羚羊竟然能为自己腹中的子女向冷漠无情的猎人跪拜,以求不杀之恩。可是猎人的心依旧被杀生欲望冰冻着,在藏羚羊伟大的母爱面前也改变不了他内心深处的邪恶和肮脏的欲望。当我看着一片片绿荫消失,稀有动物不断被猎杀,内心的颤动与悲痛不禁油然而生。人性到底是怎么了?人类内心的欲望竟然如此强大,强大到足以让世界产生毁灭性的灾难。
早在数千年前中国思想家朱熹就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虽然说大文豪朱熹的思想并不完全正确,但也值得我们每一位现代人去反思,反思自身的私欲是否给个人生活、自然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上个世纪的两次世界大战就是给后人留下的最好的教训,那些战场上的腥风血雨、战争中人民的苦难生活,警醒着我们国家与国家之间必须本着”和平共处“的原则,决不能产生一丝侵犯心理。私欲不可能被完全消灭,但是它完全可以被人们逐渐控制。当你发现周遭的绿色在渐渐消失,雾霾不断增多空气质量下降,那些可爱的动物在动物世界频道出现得愈来愈少时,我们应该自省一下自身的行为目的是否损害了这个原本美好的世界。
可人类一生中的欲可真多——上学的时候贪玩,十成的心思只用了六成不到在学习上。工作后想挣越来越多的钱,而忽略了应该陪伴的家人朋友......突然想起中央电视台的一段公益广告“母亲做了一大桌子菜等着儿女回家吃饭,快到饭点时家里座机玲响了,儿女陆续打电话告知母亲工作繁忙,不回家吃饭了,最后一大桌子饭只剩下孤独的老母亲。”如今这个高速发展的社会,并不缺乏这样一类人,他们热爱工作俗称“工作狂”,为了升职加薪、奔波生活废寝忘食,时常没有时间回家探望年迈的父母。不断扩张膨胀的个人欲望,外表上似乎更加充实了自身,但内心却是让人越来越在乎自己,在乎自己是否能开上更名牌的车、住上更大的房子,在乎自己是否更能得到上司的重用、是否能够升职加薪,而让人们更少在意身边父母家人的健康状况、更少在意生活中发生的点点滴滴,让他们更加趋于世俗,更加缺失了人世间的真情与温暖。
但人好像就是一种不知满足的生物,往往有了这样又开始期待另一样。前段时间,在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一篇名为“我们还能拥有父母多少年”的文章。细细回想起,从呱呱坠地的那一天起父母对我们的关心无微不至,成长路上有不少的争嘴吵闹,但这一切都是源于内心的深爱。这么快,他们已经陪伴我们十八年了。从离开家乡远去求学的那一天开始,我便知道这一天也是我和他们告别的日子。从此,家乡变故乡,与他们相见的次数便越来越少。那篇文章里写了网上曾流传过的一个计算公式——“假如一年中,只有过年七天才能回家陪父母,一天在一起顶多相处11个小时,若父母现在60岁,假设活到80岁,我们实际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只有1540个小时,也就是64天。”而我算了下,我今年18岁,大学还要读3年半。假如我还能回家4个假期,一个假期30天,一天用6小时陪伴他们,到今后的30年,加上其他回家的时间,顶多还有200天陪伴父母。而还能陪伴奶奶的时间还不到一个月。看到笔尖下的数字,我的心里惊了一头。从前以为还能陪伴他们很长很长岁月,而当精准的数字跃然纸上的时候,内心的震撼无法言喻。
我有过很多梦想,想考到更大的城市,想远离家乡,想尝试不同的职业......回头看看,好像我的这些梦想里都没有考虑过父母的存在。从未深思过,他们也会渐渐老去,会患上老年病,会需要人陪伴就像当初他们陪伴我们长大一样。而我们呢?我们总在规划自己以后的人生道路该怎么走,很少人想过以后为了陪伴父母回到家乡工作,总在筹划着一个又一个源源不断的欲望或者说是梦想的实现,可是我们还能拥有他们的时间,竟然是那么短,那么短。十八岁的青春时光正是闯荡打拼的时候,然而我们的职业规划里从未考虑过父母。在外地上学的日子占了一年中的一大半,而回家陪伴他们的天数屈指可数。长大后,父母不再像我们小时候一样,每天不厌其烦地对我们说要努力,要考到更好的成绩。他们的愿望越缩越小,小到只求我工作离他们近一点,可以陪他们养狗遛弯,帮我照顾下一代,他们忍不住孤独,放不下牵挂,不再理解曾经一点点灌输给我们的野心和梦想。
”你的世界很大,山川洋流浩空万里;父母的世界很小,小到只能容下你的一段归途“是啊,人这一生私欲无穷多。在我看来,大大小小的私欲里,最最最可控制的便是亲情。因为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东西永无弥补。子欲养而亲尚待。当你留恋外面的世界时,别忘了带你来到这个世界的人。
”人之初,性本善。“我永远相信人性向善,人类的私欲会随着岁月被善解,世界永远光明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