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宋词元散曲鉴赏之一——《蜀相》
蜀相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背景:《蜀相》一诗,依照仇兆鳌注,断为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杜甫“初至成都时作”。唐肃宗乾元二年(759年)十二月,杜甫结束了为时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今甘肃省成县)的颠沛流离的生活,到了成都,在朋友的资助下,定居在浣花溪畔。成都是当年蜀汉建都的地方,城西北有诸葛亮庙,称武侯祠。唐肃宗上元元年(760年)春天,他探访了诸葛武侯祠,写下了这首感人肺腑的千古绝唱。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任命诸葛亮为丞相,“蜀相”的意思是蜀汉国的丞相,诗题“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杜甫虽然怀有“致君尧舜”的政治理想,但他仕途坎坷,抱负无法施展。他写《蜀相》这首诗时,安史之乱还没有平息。他目睹国势艰危,生灵涂炭,而自身又请缨无路,报国无门,因此对开创基业、挽救时局的诸葛亮,无限仰慕,备加敬重。【摘自百度百科】
赏析:古代诗歌常由问答起句,以突出诗人内心情感的起伏不平。本诗的首联亦以问句起势。武侯祠远近闻名,要找到实是易事,只是“何处寻”三个字刻画出了诗人追慕先贤的执着与虔诚造谒的心理,在平常中透出诗人痛心、焦急的语气,渲染了凄惶的气氛,为下文抒发诗人个人的沉郁悲怆的情感张本。“丞相”意指诸葛亮,在照应题目的同时交代了写作缘由,自然真切,水到渠成,实是大师手笔。
接着诗人自问自答,道出武侯祠的地理位置。叠词“森森”的运用,生动传神地刻画出武侯祠葱茏阴郁的环境特征,在艺术效果上则加强了语气,使诗句具有音律美。
颔联中,诗人开始正面、细致地描绘武侯祠的景观。阶旁草色青翠欲滴,祠中春意盎然,似与孔明的高风亮节交相辉映;浓密的绿叶中,黄鹂蹁跹,并不时传来几声清婉的莺啼。此联中的“空”字,十分值得推敲。杜老写这首诗时,安史之乱仍未平息,熊熊的战火仍恣意舔舐着诗人的心灵。他目睹国势衰微,生灵涂炭,大唐皇帝却日日笙歌,荒废朝政,醉心于声色犬马之中。自己的一番抱负,自然也一直没有实现。“空”这个字就体现了黄鹂的啼叫虽然动人,但背后隐藏着无限的悲凄。此处以动写静,以乐衬哀,“自”和“空”互文,刻画出一种静态和静境。诗人将自己的主观情意渗进了客观景物之中,使景中生意,把自己内心的忧伤通过对景物的描写传达出来,反映出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精神。
颈联概括描述了诗的主人公——诸葛亮一生中最突出的事迹,成功塑造了人物足智多谋、赤胆忠心的形象,为下文表达对诸葛亮的景仰与追思作铺垫。其中“三顾”对“两朝”,“天下计”对“老臣心”,对仗精巧工整,读来有抑扬顿挫的美。通过这一联不难看出,杜甫十分渴望能有忠臣贤相匡扶社稷,整顿乾坤,恢复国家的和平统一。也正是这种忧国思想凝聚成诗人对诸葛亮的敬慕之情;在这一历史人物身上,诗人寄托自己对国家命运的美好憧憬。
尾联中,“未捷”、“先死”的对比,已见诗人悲哀、惋惜的心绪,最后一句更是直抒胸臆——“泪满襟”——这该是何等深切的追怀与悲痛!诗到了最后一联,诗人满腔的愁闷、痛惜与慨叹喷涌而出,直接而热烈地抒发了诗人的情感,点明文章主题,情真意切又毫无斧凿痕迹,令人不忍卒读。
总的来看,这首七律融合了景、情、议,全诗章法曲折宛转,自然紧凑。前两联记行写景,洒洒脱脱;后两联议事论人,忽变沉郁。全篇由景到人,由寻找瞻仰到追述回顾,由感叹缅怀到泪流满襟,顿挫豪迈,几度层折。全诗所怀者大,所感者深,雄浑悲壮,沉郁顿挫,具有震撼人心的巨大力量。
名家点评 《唐诗品汇》:刘云:全首如此一字一泪矣。又云:千年遗下此语,使人意伤。
《唐诗援》:起语萧散悲凉,便堪下泪。
《唐诗选脉会通评林》:王安石曰:三、四止咏武侯庙,而托意在其中。董益曰:次联只用一“自”字与“空”字,有无限感怆之意。吴山民曰:次句纪地。三、四纪祠之冷落,“天下计”见其雄略,“老臣心”见其苦衷。
《杜臆》:此与“诸葛大名”一首意正相发……盖不止为诸葛悲之,而千古英雄有才无命者,皆括于此,言有尽而意无穷也。
《唐七律隽》:悲凉慷慨,吊古深情,淋淳于楮墨之间。胡元瑞谓结句滥觞宋人,浅视之矣。
《杜诗解》:三、四,碧草春色,黄鹂好音,入一“自”字、“空”字,便凄清之极。……第七句“未”字、“先”字妙,竟似后曾恢复而老臣未及身见之者,体其心而为言也。当日有未了之事,在今日长留一未了之计、未了之心。
《唐诗摘钞》:后半四句,就公始末以寓感慨,笔力简劲,宋人专学此种,流为议论一派,未免为公累耳。
《唐诗快》:呜呼!诗之感人至此,益信圣人“兴、观,群、怨”之言不妄。
《瀛奎律髓汇评》:纪昀:前四句疏疏洒洒,后四句忽变沉郁,魄力绝大。赵熙:沈郁、博大。
《杜诗详注》:“天下计”,见匡时雄略:“老臣心”,见报国苦衷。有此二句之沉挚悲壮,结作痛心酸鼻语,方有精神。宋宗简公归殁时诵此二语,千载英雄有同感也。
《唐宋诗醇》:老杜入蜀,于孔明三致意焉,其志有在也。诗意豪迈哀顿,具有无数层折,后来匹此,惟李商隐《筹笔驿》耳。世人论此二诗,互有短长,或不置轩轾,其实非有定见。今略而言之,此为谒祠之作,前半用笔甚淡,五六写出孔明身份,七、八转折而下,当时后世,悲感并到,正意注重后半。李诗因地兴感,故将孔明威灵撮入十四字中,写得十分满足,接笔一转,几将气焰扫尽,五、六两层折笔,末仍收归本事,非有神力者不能。二诗局阵各异,工力悉敌,悠悠耳食之论,未足与议也。 《唐诗别裁》:檃括武侯生平,激昂痛快。(“三顾频烦”二句下)。“开济”言开基济美,合二朝言之。
《网师园唐诗笺》:只下“何处”二字,已见祠宇荒芜。“三顾”至尾,沉雄檃括,抱负自见。
《历代诗法》:前四句伤其人之不可见,后四句叹其功之不能成,凭吊最深。
《昭昧詹言》:此亦咏怀古迹。起句叙述点题,三、四写景,后半论议缔情,人所同有,但无其雄杰明卓,及沉痛真至耳。
《闻鹤轩初盛唐近体读本》:陈德公曰:五、六稳尽,结亦洒然。评:三、四写祠堂物色,只着“自”、“空”二句眼于中,便已悲凉欲绝,而肃穆深沈之象,更与荒芜零落者不同。
《历代诗评注读本》:悲壮雄劲,此为七律正宗。
《唐宋诗举要》:吴曰:起严庄凝重,此为正格。然亦自有开阖,不可平直(“丞相祠堂”四句下)。吴曰:顿转作收,用笔提空。故异常得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