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设计之人性洞察
照例开始了每年春节假期的阅读之旅,阅读使人获得一种无惊无喜、淡然于室的平静,可以在极度热闹喧嚣的环境中将灵魂抽离出来,做一些思考;就像十多年前你离开的那个夜晚,窗外烟火升腾,我看着你的脸,不喜不悲,作为超弦理论的支持者,相信物质本身就是扭曲的时空,这个世界本是空无一物。从事产品工作的第二年,从消费的前端到后端,金融产品和技术开发的交汇融合,凭着一股理想主义的傻气、对周遭一切的质疑以及好奇,躬耕于产品田野。每个app的同类app至少装三个,强迫性地界面切换、闪离闪退,就像解题的时候至少找到两种以上方式,就像做攻略时至少获得4-5个信息源,不经过大量的验证和推敲,是无法从纷繁复杂的信息流中找到一种可信的规律的。
观察最牛逼的产品经理,都是极简主义的信徒,乔布斯、扎克伯格、张晓龙,在近乎执念地推行一种极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受欲望控制、专注于1-3项自己想从事的精神活动、简化物质需求、简单直接清晰有逻辑的表达、工作高效不拖延、不做无用社交、不关注庞杂无用的信息、时间线干净、适量运动。在产品设计中要做到极简,首先产品经理必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保持初心、不被外界干扰;同时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及说服力,使团队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推动高效的团队合作;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迭代,重视用户的参与和反馈,提高产品与服务对用户需求的契合度。
回到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极简背后其实有深刻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Barry Schwartz著有“选择的悖论”理论: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选择太多易引发挫败感。在Schwartz的果酱试吃实验里,他分别摆出6款和24款果酱给顾客随意试吃和购买,结果发现,两种状况下顾客品尝果酱的数量差不多,但是提供6款果酱时,购买比例有30%,而提供24款果酱时,购买比例降到了3%。这种心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当然也包括恋爱心理学。
在产品设计中,多选对用户来说同样意味着灾难,观察大部分日常产品,都在实现路径上“减少选项”,我们分析一下微信朋友圈发布按钮的设计逻辑,发现客户轻触“相机”按钮,只触发唯一的操作:发照片和视频,长按发送文字。为什么呢?自然状态下,我们为什么想要分享?因为被触动产生共鸣、因为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那么我们是先有分享的念头还是先觉得被触动?应该是先被触动才有分享的念头吧。好的,那我们什么时候会产生这种被触动的感觉?正在浏览信息、听歌、看视频或者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由此可以发现,人们需要在被动信息触及、而不是主动信息搜索中找到触发点,而后才有分享行为,因此微信朋友圈的发布按钮应该尽量简化而不是复杂化。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拆解“减少选择”这样一种设计或者行为心理产生背后的原因,“选择”对于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在同一个页面里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种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种展示形态,这意味着用户更高的时间和行动成本,一旦用户意识到无效选项所增加的时间和行动成本,就会降低对产品或功能的需求,甚至放弃做选择的权利。那么,有限的选择是否会扼杀用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产品本身是一种情感容器,在腾讯QQ多年的版本迭代中,也曾经并行过许多个性化版本,但是很快发现多样变化的界面让用户感到压力,个性化诉求变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负担,个性并不是最本真、最底层的愿望,可靠才是用户情感上的愿景。这点也正好契合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对于设计的看法,“做用户的情感容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中,设计的使命不再是激起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的欲望,而是应当去提出一种‘共同社会伦理’,其今后面临的课题,也‘并非在于如何生产吸引人的产品,而在于如何重新树立一种让人们能感受到物品吸引人之处的生活方式’,理想的设计对象不是物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说过,如果一家企业的管理者请他去解决问题却说要解决的问题不止一个,那他会直接拒绝,因为在多个现象背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同样的,人的外部行为多种多样,但隐匿在背后的内在逻辑往往只有几种。好的产品经理捕捉生活中所有熟悉和陌生的细节,从中发现人性的秘密所在,理解并拥抱人性的多样性,将产品做成一种兼容性极高的情感容器,而非刻意评判他们。尊重真实,尊重人性,并在此基础上守护人们内心最重要的东西,没点理想主义的傻气真的做不好产品经理啊。
产品设计的真谛,在人性的多样复杂与摇摆之中,追求一种极简的返璞归真,以日本当代陶艺大师小野哲平的创作理念作结:
“不是被触摸,被观赏,而是靠感受。
若要说感受什么,那可能是我,可能是你,这才是最重要的。
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和孩子在一起。
用过日子的态度,去做东西。”
我们不会在过日子的时候穿上最华丽的衣服,戴上最奢侈的高科技产品,开上最昂贵的车子,那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它应该是一种你最熟悉的样子,熟悉到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简单、自然,熟悉到随手打开、所有的操作自然而然、一气呵成,像水、像阳光、像空气,愿与所有产品经理共勉。
观察最牛逼的产品经理,都是极简主义的信徒,乔布斯、扎克伯格、张晓龙,在近乎执念地推行一种极简的工作和生活方式,不受欲望控制、专注于1-3项自己想从事的精神活动、简化物质需求、简单直接清晰有逻辑的表达、工作高效不拖延、不做无用社交、不关注庞杂无用的信息、时间线干净、适量运动。在产品设计中要做到极简,首先产品经理必须坚持自己的价值观、保持初心、不被外界干扰;同时具备一定的领导力及说服力,使团队的价值观保持一致,推动高效的团队合作;在此基础上,不断更新迭代,重视用户的参与和反馈,提高产品与服务对用户需求的契合度。
回到产品设计的角度来说,极简背后其实有深刻的心理学和经济学基础,美国社会心理学教授Barry Schwartz著有“选择的悖论”理论:更多的自由和选择不能带来更大的幸福,相反,选择越多,幸福越少,选择太多易引发挫败感。在Schwartz的果酱试吃实验里,他分别摆出6款和24款果酱给顾客随意试吃和购买,结果发现,两种状况下顾客品尝果酱的数量差不多,但是提供6款果酱时,购买比例有30%,而提供24款果酱时,购买比例降到了3%。这种心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比比皆是,当然也包括恋爱心理学。
在产品设计中,多选对用户来说同样意味着灾难,观察大部分日常产品,都在实现路径上“减少选项”,我们分析一下微信朋友圈发布按钮的设计逻辑,发现客户轻触“相机”按钮,只触发唯一的操作:发照片和视频,长按发送文字。为什么呢?自然状态下,我们为什么想要分享?因为被触动产生共鸣、因为分享一些有用的信息。那么我们是先有分享的念头还是先觉得被触动?应该是先被触动才有分享的念头吧。好的,那我们什么时候会产生这种被触动的感觉?正在浏览信息、听歌、看视频或者阅读文章的过程中受到启发。由此可以发现,人们需要在被动信息触及、而不是主动信息搜索中找到触发点,而后才有分享行为,因此微信朋友圈的发布按钮应该尽量简化而不是复杂化。
由此我们可以进一步拆解“减少选择”这样一种设计或者行为心理产生背后的原因,“选择”对于人们来说意味着什么?比如在同一个页面里有多个入口,同一个功能有多种实现方式,同一个界面有多种展示形态,这意味着用户更高的时间和行动成本,一旦用户意识到无效选项所增加的时间和行动成本,就会降低对产品或功能的需求,甚至放弃做选择的权利。那么,有限的选择是否会扼杀用户的多样化和个性化需求?
产品本身是一种情感容器,在腾讯QQ多年的版本迭代中,也曾经并行过许多个性化版本,但是很快发现多样变化的界面让用户感到压力,个性化诉求变成了一种情感上的负担,个性并不是最本真、最底层的愿望,可靠才是用户情感上的愿景。这点也正好契合日本著名设计师原研哉对于设计的看法,“做用户的情感容器”本质上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理念,他认为:“在这个时代中,设计的使命不再是激起人们购买自己不需要的物品的欲望,而是应当去提出一种‘共同社会伦理’,其今后面临的课题,也‘并非在于如何生产吸引人的产品,而在于如何重新树立一种让人们能感受到物品吸引人之处的生活方式’,理想的设计对象不是物品,而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管理学大师大前研一说过,如果一家企业的管理者请他去解决问题却说要解决的问题不止一个,那他会直接拒绝,因为在多个现象背后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只有一个。同样的,人的外部行为多种多样,但隐匿在背后的内在逻辑往往只有几种。好的产品经理捕捉生活中所有熟悉和陌生的细节,从中发现人性的秘密所在,理解并拥抱人性的多样性,将产品做成一种兼容性极高的情感容器,而非刻意评判他们。尊重真实,尊重人性,并在此基础上守护人们内心最重要的东西,没点理想主义的傻气真的做不好产品经理啊。
产品设计的真谛,在人性的多样复杂与摇摆之中,追求一种极简的返璞归真,以日本当代陶艺大师小野哲平的创作理念作结:
“不是被触摸,被观赏,而是靠感受。
若要说感受什么,那可能是我,可能是你,这才是最重要的。
做饭,洗衣服,打扫房间,和孩子在一起。
用过日子的态度,去做东西。”
我们不会在过日子的时候穿上最华丽的衣服,戴上最奢侈的高科技产品,开上最昂贵的车子,那不是生活本来的模样,它应该是一种你最熟悉的样子,熟悉到像吃饭、喝水、睡觉一样简单、自然,熟悉到随手打开、所有的操作自然而然、一气呵成,像水、像阳光、像空气,愿与所有产品经理共勉。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