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至味是清欢
月影重重,狂风瑟瑟,夜深人未眠。 长夜漫漫,思绪滚滚,欲诉又还休。 我现在过的生活,是我所喜欢的样子。每天早上醒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网易,点几首日推,在听不懂的英文歌和让人舒适的旋律声中极不情愿的爬起,然后着装,然后洗漱,最后才穿门旁的鞋子。手机设了早上七点半的闹钟,有时候实在是困,一不小心就睡了回笼觉,醒来的时候发现时辰已晚,只好噼里啪啦胡乱一通夺门而出一路狂奔而去,那样子旁人看来是不知何等的不堪和狼狈。 我可以每天睁开眼的第一刻就可以看见今天的天气,是阴雨,是晴空,还是雾深。然后心里默默筛选着今天要穿的衣服,其实也没得选择,无非是选衬衣加棉衣,还是衬衣加外套。无论怎么选择,衬衣是必须穿的,我有五六件衬衣,有浅蓝色的、灰色的、红色的,还有一件刚买的黄色的衬衣。我太爱衬衣了,就像我喜欢故乡的云一样。 我不太喜欢吃早点,一来是从小就没有吃早点的习惯,小时候早晨八点就吃早饭,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念书那几年也没改过来;二来是因为刚起床吃不进去。可是每天下班我都会做些自己喜欢的饭菜,比如酸笋煮牛肉,咸鸭蛋拌姜,再加一碗青菜汤。这些都是我最爱的饭菜,小时候奶奶经常做咸鸭蛋拌姜给我吃,现在已经是一种固定的喜好了。我在家很少做饭,也没机会,家里有会做饭的大人,我只是做些挑水、抗柴之类的力气活。 家里已经有电饭煲,可是还差一台电磁炉,所以烧菜之类的只好烧柴火。一直和父亲商量着买台电磁炉,至少比用柴火方便烧菜,省时又省力,可是爷爷说用电做的饭菜没有柴火烧的美味,也就拖着不买了。爷爷也算是一个厨师,但他在家从来不做饭,都是奶奶做给他吃的,可是每逢村子里有什么喜事之类的总会来请他做厨师,而他也乐此不疲,脖子上围着一个毛巾乐呵呵地就去了。 一直以来我都很羡慕那些会做饭的人,现在做的菜虽然不见得别人会好吃,但都是些自己爱吃的菜。一天里最惬意的时光就是做饭的时候,可是做了自己可口的饭菜,还没吃几口就饱了。或许再好吃的东西,一个人吃着只是填饱了肚子,没人分享也就索然无味了。 这日子虽然不清闲,但再忙碌的时候,我也会看一些自己喜欢的书,看看电影,和追追动漫。人的烦恼,或者快乐,无非来自于欲望的不满足,它们一半来自于心里,一半来自于胃。一本有趣的书,或一顿可口的饭菜,都足以给人欢喜,给人温暖和幸福。 我从来都知道自己想做什么,也一直在坚持着,可是现实也从不允许我这样。日子越过越忙碌,时间越来越少,也在一点一点在割舍我的梦想,不,应该是我的灵魂。一个没有梦想或不能为之坚持的人,只是行尸走肉,他们不再有灵魂。人生来就背负着自己的使命,一个人内心所追寻的愿望,就是他这一生的使命。 前天吃饭的时候,姑姑突然问我,初三,你的脸怎么了?好像肿了。我说,没有啊!她说,那肯定是长胖了。吓得我丢下饭碗跑去照镜子左看右看,可是怎么看也看不出来自己胖了。出来和她说,没有啊!我体重都没变过。她说,胖和体重没有关系,你看我还不是那点体重,可是看起来还像以前那样吗?确实是不像,姑姑比以前长了许多。可我还是不信自己长胖了,而且还是脸。她看见我怀疑的眼神,说,你有没有以前的图片,翻出来对比看看? 虽然我平时照相少之又少,但相册里还是翻到了几张旧照。对比一看,还真是不同于往日,确实长了许多肉。之前去国考同学也说我长胖了许多,当时还以为只是玩笑话罢了。 记得有好友问过我,保持体瘦是不是很需要毅力。我回答说,除了天生的体质,一个人长期保持体瘦确实需要毅力。耐寒也一样,我们只是瘦弱之躯,都会感觉寒冷。哪里会有人不冷,只是各种因由这样熬着罢了。 17年12月,看了几本闲书,其中最喜欢《人间有味是清欢》,作者李棠溪,可能你会感觉陌生,但是民国大家李叔同想必都熟悉,或者弘一法师这个法号,这本书写的就是他的生平事迹。 书名“人间有味是清欢”出自于南宋诗人苏轼《浣溪沙 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一诗中,可以说整首诗中,其主旨就在最后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表达了东坡居士经受仕途官宦沉浮之后,对名利的淡泊和旷达的人生态度。 初识于李叔同这个名字,是因为他的诗——《送别》。在他所有诗集中,这首诗最为有名。也被朴树、李志等歌手改编为歌曲传唱,最近摇滚仙人窦唯也再次改编为《送别2017》。在网易云里我看见有个听友对三人《送别》的评论,在此借来与大家分享分享。他说,“朴树的送别,是翩跹少年的依依告别;李志的送别,是沧桑中年的悲欢离合,窦唯的送别,是垂钓老翁的飘逸看破。” 三人的《送别》,可以说是人生三阶段,朴树的初入社会理想撞上现实时挣扎和无助的少年,李志的尝尽世间百态后无奈与落寞的中年,窦唯的历经人生万般滋味后豁达和淡然的老年。 朴树在某个采访中提到过《送别》,他说这样的歌,哪怕一首,如果是他写的,他死了也甘愿。可见这首歌对他的意义,以及这首诗/歌的力量。 这本书记载了李叔同的豪门身世,锦衣玉食的少年;幼年失怙,凄凉身世;他在上海时,以一手漂亮的骈俪文,技惊四座,重此蜚声于文坛;他在留学日本时,为国内水灾募集善款反串主演《茶花女》。 这本书中讲述了李叔同的生平事迹,他出身于豪门,锦衣玉食;又幼年失怙,身世凄凉。他在上海时,以一手漂亮的骈俪文,技惊四座,蜚声文坛的事迹;他留学于日本时,为国内水灾募集善款反串主演《茶花女》的事迹;后来抛家弃子,斩断尘缘,遁入空门,一代名士李叔同就此孑然转身为一代高僧弘一法师,与青灯古佛为伴的僧侣生活, 他是第一个将话剧、西洋油画和钢琴引进中国的人,同时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等领域也是成就斐然的大家,他是二十世纪学术界公认的奇才。据说鲁迅、郭沫若等文学大家都以得到他的一幅字为无尚荣耀。 李叔同在而立之年便投身于佛门,也不是没有原因的。其中原因有三,幼年失怙,身世凄凉是其一;家败国乱,山河破碎是其二;母亲离世,失去至亲是其三。他在短短三十几年的光阴便尝遍世间百态,人世冷暖,有过大悲大喜、有过大起大落、后来大彻大悟投身于佛门。也许世间惟有大悲之人,方可大悟。 东坡居士一句“人间有味是清欢”形容于法师再合适不过了,他一生半世风流半世空,前半生翩翩风流,游于红尘繁华;后半生断尘缘,入空门,青灯古佛为伴。木鱼声前他是佛门一代高僧弘一法师,脱去袈裟他是人间世纪奇才李叔同,无论是俗世里,还是空门,都有他的传奇。 半世风流半世空,世间再无李叔同。就像红楼一梦空悲切,世间再无葬花人。不知猴年马月,世间再现如此奇才。人生何其短,岁月更长流。青冢生杂草,空留身后名。 既无僧侣意,也无浮屠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