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知死,焉知生?
《论语·先进第十一》载: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翻译成白话:子路问服事鬼神的方法。孔子回答道:“活人还不能服事,怎么能去服事死人呢?”子路又道:“我斗胆请教死是怎么回事?”孔子道:“生的道理还没有弄明白,怎么能够懂得死?”
子路问得直白大胆,夫子答得斩钉截铁。关于这段对话,后人有许多理解,大都是认为体现了夫子和儒家注重现世功业修为而避谈死后超越轮回的基本态度,即所谓重生轻死、敬鬼神而远之也。不过根据《庄子·德充符》,夫子也曾感叹,“死生亦大矣”,即死和生都是人生的“大事”,很难厚此薄彼。
人生在世,虽然生有千差万别,但死却是千篇一律。不管是帝王将相,还是升斗小民,最后都一样咽气撒手而去。美国宪法说“人生而公平”,其实应该改为“人死而公平”。这样更符合实际些。
千古艰难唯一死。长久以来,对于死这件不吉利的事,我们往往遵循夫子“未知生,焉知死”的原则,选择避而不谈,尽管它如影随形,须臾未离。不过近日在读了《最好的告别》这本书后,我觉得应该把夫子的那句话倒过来——未知死,焉知生?或许只有更好地理解死亡,我们才能对生命有更深的理解,才能更加珍惜时间、珍惜生活,才能“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1.死亡
《权力游戏》中有句名言:Valar Morghulis,意为“凡人皆有一死”,与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人固有一死”如出一辙。可见在死的必然性方面,古今中外难得地达成了一致。没办法,这是人的动物本质决定了的,谁也改变不了。不过,在怎么死方面,倒有各种各样千奇百怪、花样翻新的方式方法,也有不同的文化、宗教、理论、伦理等等赋予其种种不同的“价值”。司马迁就认为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对此,主席老人家表示同意。
在《最好的告别》中,死也分为两种:或死得安详尊严,或死得痛苦低贱。当然,在死的那一刻及以后,并无安详与痛苦、尊严与低贱之分,因为一切都结束了、解脱了。两者的分野,始于衰老和绝症,并延续到或长或短的等死全过程。
《最好的告别》告诉我们,造成这种分野的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而且临床医学和公共卫生的发展。在漫长的人类历史里,绝大部分人都是说死就死了,根本没有“等死”“延缓死亡”这个过程。现代医学的发展,使得大部分人的死亡曲线变得平缓,寿命也大大延长——“我们已经是怪物,我们的寿命远远超出了给定的时间”。
寿命延长的代价是我们都要经历比较漫长的老年期。关于这个年龄阶段,有一个说法叫做“寿则多辱”。人们会逐渐丧失健康、思维、亲人,乃至生活不能自理,极端情况下还会完全丧失自由和生活,只能躺在病床上靠五花八门的药物和器械苟延残喘。虽然我离这个年龄阶段还有好几十年,但书中描述的“前景”已经令我不寒而栗,而这还是美国这个世界最发达国家老人的境遇。看到这里 ,我不由得为我的奶奶感到庆幸。
2.奶奶
2007年十一放假回家,我给奶奶拍了上面两张照片。那时,她虽然很瘦弱,但身体和精神都很好,思路清晰,也没有什么大毛病,跟我聊了很多她做白内障手术的事。可是两年后10月份,她就不行了。接到电话后,我第二天就乘车往家里赶,希望能见到最后一面,因为爷爷去世时,我就不在身边,留下了终生的遗憾。
等我赶到家后,发现奶奶的情况还可以。她虽然进食困难,但没有遭到疾病的折磨,脑子也很清楚,说话利索,跟我反复诉说文革期间遭到的种种欺辱。尽管如此,我们都清楚,奶奶已经时日不多了,因为她吃不下任何东西,只能喝点米汤和水。在奶奶弥留的那几天里,村里的老老小小都来看望她,跟她说好听的话,告诉她会好起来的。我也劝她好好休息,会好起来的。奶奶很清醒。她说:“傻孩子,稻子黄了,自然要收割的。奶奶自己知道。”这是我听过的最朴素也是最伤感的一个关于死亡的比喻,居然出自于一个不识字的农村垂死老妇之口。
几天后,奶奶在睡梦中告别了人世。在她自己的家里,在她自己的床上,在她自己的儿子儿媳和孙子孙女的陪伴下,安静安详地离去。由于她跑得最远的大孙子也赶回来见到了最后一面,所以她走得很满足,毫无遗憾。这个经历了近现代中国所有苦难的老人,和她的大多数农村同代人一样,按照几千年来的传统,在家里和家人的陪伴下走完自己苦难的一生,入土为安。也许,这也是人世给予她们唯一的一点“恩遇”了。
3.外公
我们正在步入老年的父母和年届不惑的我们自己将来可能就没有奶奶这份“恩遇”了。近40年的经济发展,已经彻底改变了中国社会。我们或许不得不在养老院里度过自己的风烛残年,然后在冰冷的ICU手术台上撒手人寰。这种情况现在已经发生在大小城市的老人身上,如果将来没有更人性化的改变,我们在劫难逃。
为什么要把我们的未来想得如此悲惨和灰暗?因为葛文德医生在《最好的告别》中,把当今世界最发达国家的养老机构形容为“监狱”,像看押犯人一样管理老人,死气沉沉、充满绝望。那么,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作为从理念到投入都与美国相差甚远的中国,岂不是要像“地狱”一般了。
用“地狱”来形容中国的养老机构,我也不完全是信口开河。虽然我没有去养老机构实地调查过,但我的外公却死于农村的敬老院之手。
外公是个老实巴交到有些傻里傻气的普通农民,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老年后被送到当地的敬老院。外公身体和脑子好使的时候,还天天在家耕田种地。后来,他得了老年痴呆,开始疯疯癫癫,然后敬老院就用铁链把他锁了起来。不知道这个可怜的老人到底受了多少苦,直到有一天他终于跑出来了,在街上出了车祸才最终得到了解脱。
我很希望外公的悲惨遭遇只是这个国家的一个个案,但时常见诸报端的敬老院、养老院事故报道,都一再证明——那里不是一个好去处。
未来还有希望吗?当然是有的。《最好的告别》里列举了许多美国人创新的多种多样的“辅助生活机构”,能够让老年人生活得更自由、更人性、更有价值和幸福。我们既然已经回不到家里,就只能寄希望于国家的养老体系向着提供“辅助生活”的方向加速发展,然后祈祷我们能够活到那一天。
4.ICU
然而养老院(敬老院)也可能不是我们人生之旅的最后一站。医院,具体来说是医院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才最有可能是我们的终点站。当大限来临,现代医疗体系及其所塑造的社会环境,将难以容忍我们像我奶奶那样在家里安详地“等死”,而会在经济条件能承受的范围之内,穷尽医疗手段和器械进行“抢救”,目的是让我们多苟延残喘几天,即便掏空身体、插满管子也在所不惜。
这是《最好的告别》里描述的美国大部分老人的临终“待遇”。随着我们国家的发展,现在越来越多的国人也逐渐享受到了这种抢救“待遇”。葛文德医生认为“这是现代社会才有的悲剧”——当我们死得时候,血管里留着化疗药物,喉头插着管子,肉里还有新的缝线。而这样做,非但达不到多活几天的目的,反而“缩短、恶化余下的时间”。
这个时候,或许选择“放手”是更好的选择,通过“姑息治疗”而不是“抢救”来减轻病痛,通过“善终服务”让垂死者享有“可能的最充分的生活”,安详而尊严地走完最后一程。而且,“结尾不仅仅是对死者重要,也许,对于留下的人,甚至更重要”。
5.活着
《最好的告别》最后一部分是“思考死亡是为了活得更好”,翻译成古代汉语,或许就是本文的标题“未知死,焉知生”。葛文德医生认为,医生的工作除了保证健康和生存,应该有更远大的目标——助人幸福。对于我们普通人来说,生命的长度或许不应是我们最大的理想,生命的质量才是。“好死不如赖活”这句俗语,也许改为“赖活不如好死”更贴切、更合理。
在年届不惑的年纪读到《最好的告别》是一种幸运。因为我们的父母正在步入老年,身体一年不如一年。早晚有一天,我们将不得不做出决定、做出选择。如果我们对他们变老有更多的心理和物资准备,我们就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更好的养老方案,让他们安享晚年。同样,对于未来的我们自己也是如此。从这个角度来说,这本书在人生的任何阶段读到,都是一种幸运。(注:部分图片来源于互联网)
THE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