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津美术馆
根津美术馆就在表参道尽头,上次来扫了扫安藤的房子,就该它了,但我已经颇失望,而对隈研吾历来印象不太好,总觉得像做装修的,东西表面繁复细密,这种繁复细密更像刻苦的学生拿来掩饰形体孱弱的手段。后来也看过他的专辑,觉得其作品越来越成熟老道,但那种第一印象总挥之不去,所以看几眼安藤,再远远看到这片竹子和柱子后面朴素的屋顶,心里虽然已经有几分触动,还是丢开了。这次为了去苹果店买东西,第一站还是到了表参道,不想白来,终于走进这个根津美术馆。入口低眉顺眼,进去马上故意折一下,折出一个跟马路平行的长通道,用一片竹子跟外面隔开,这种处理放在其他地方会有些刻意,但在这里,因为屋顶自然的遮蔽以及其细节处理的简单直接,这个转折也自然了,像一个不加修饰的房子外面虽然不太方便,但却最简省的安排,竹子长起来,紧接屋檐,光线被约束着洒下来,照得檐下幽幽的清淡,东京前些天下雪,如今在竹子的根部还残留一些
。这个檐下也提示出整个房子的风格,包括它的比例。看日本房
子,最奇怪的感觉来自他的比例,隈延吾这个同样奇怪,而最奇怪处就在这个檐下,有一种哪哪不靠的稚拙。材料是我看日本建筑的另一个特点,跟他们的比例不一样,其材料往往比效果图更准确,当然还有隈延吾习惯的装修手法,在龙骨上干挂表面材料,不过他的干挂看现场跟看照片的感觉很不一样,现场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这种赤裸裸的干挂绝不是为了以假乱真的掩饰,而是要呈现一种构造的逻辑。
根津美术馆的藏品很牛逼,大厅里都是魏晋时期的佛像,比法隆寺里的还好很多,好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千年内的东西都摆到房子后面露天的园林里,做了园林的点缀。
刚买了票进大厅,对房子的意图还不太清晰,看看佛像,而房子空间的比例和装修的做法都不是我喜欢的,就直接进了后面的园林,园林越往深处越朴野散漫
,竹篱茅舍
,野渡横舟和树丛里老旧得让人忘记时间的佛雕,看看走走,想起刚才经过的入口通道,似乎找到些能够串联起来的线索,精准的材质,直接的干挂手法没准就是对这些木构老茅棚的一种回应呢,至于其比例,日本房子的比例,我已经开始能见怪不怪,而他们的尺度都是准确的。回头再仔细看看大厅和入口,这种印象更强烈了。
![]() |
1 |
。这个檐下也提示出整个房子的风格,包括它的比例。看日本房
![]() |
6 |
子,最奇怪的感觉来自他的比例,隈延吾这个同样奇怪,而最奇怪处就在这个檐下,有一种哪哪不靠的稚拙。材料是我看日本建筑的另一个特点,跟他们的比例不一样,其材料往往比效果图更准确,当然还有隈延吾习惯的装修手法,在龙骨上干挂表面材料,不过他的干挂看现场跟看照片的感觉很不一样,现场可以清晰地感觉到他这种赤裸裸的干挂绝不是为了以假乱真的掩饰,而是要呈现一种构造的逻辑。
![]() |
2 |
根津美术馆的藏品很牛逼,大厅里都是魏晋时期的佛像,比法隆寺里的还好很多,好东西太多了,以至于千年内的东西都摆到房子后面露天的园林里,做了园林的点缀。
![]() |
3 |
刚买了票进大厅,对房子的意图还不太清晰,看看佛像,而房子空间的比例和装修的做法都不是我喜欢的,就直接进了后面的园林,园林越往深处越朴野散漫
![]() |
4 |
,竹篱茅舍
![]() |
5 |
,野渡横舟和树丛里老旧得让人忘记时间的佛雕,看看走走,想起刚才经过的入口通道,似乎找到些能够串联起来的线索,精准的材质,直接的干挂手法没准就是对这些木构老茅棚的一种回应呢,至于其比例,日本房子的比例,我已经开始能见怪不怪,而他们的尺度都是准确的。回头再仔细看看大厅和入口,这种印象更强烈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