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有头无尾的疑案
亦舒曾经形容一个人穿衣服品味好,说那件衣裳穿在身上就像那人的皮肤,恰当妥帖,没有丝毫多余之处,这也是中国小说的特点,比如红楼梦,经曹雪芹删改多次,批阅十载,后世分析,里面每一个字都很有深意,没有一句多余的话,精巧无比,而且“草蛇灰线,伏迹千里”也是曹雪芹惯用的技巧,所以可以推测,每一个开了头的小情节,后面必有收尾。在前八十回里,总有一些小故事,开了头却没有结尾,眼看着也不了了之了。
比如,刘姥姥进了大观园,一伙人来拢翠庵吃茶,这里是第一次正面写金陵十二钗之一的妙玉,其他都没什么,只有一个地方很蹊跷,贾母道:“我不吃六安茶。”妙玉笑说:“知道。这是老君眉。”两人像是老相识一样说话,之前没有一个字写过贾母与妙玉有交集。
林黛玉的原籍问题。第二回有“贾夫人仙逝扬州城”,贾雨村在“淮扬地区”游玩时遇上林如海招西宾,才成了林黛玉的老师;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烟,宝玉问林妹妹,“你们扬州城里出了件大事”,讲了一个老鼠偷香芋的故事;等五十九回,慧紫鹃情辞试莽玉,告诉宝玉“你妹妹回苏州家去”,黛玉的故乡从扬州成了苏州。大概是因为林如海在世时,林黛玉算扬州人,父亲去世,林黛玉在扬州无人可依,只得回父亲原籍的亲眷处。
秦可卿死时,向王熙凤托梦,预言贾府将败,而荣辱自古周而复始,非人力可常保无虞。但如果能于荣时筹画下将来衰时的世业,也能当作常保永全了。
目今祖茔虽四时祭祀,只是无一定的钱粮;第二,家塾虽立,无一定的供给。依我想来,如今盛时固不缺祭祀供给,但将来败落之时,此二项有何出处?莫若依我定见,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合同族中长幼,大家定了则例,日后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如此周流,又无争竞,亦不有典卖诸弊。便是有了罪,凡物可入官,这祭祀产业连官也不入的。便败落下来,子孙回家读书务农,也有个退步,祭祀又可永继。
秦可卿本人一团谜,身世来历,与贾珍的艳情始末,与宝玉的关系,死亡原因……曹雪芹为何安排这样一个人,在故事开始告诫家人,如何在败落时安置后路,本身也很值得多想。
这里秦可卿明确提出了实施方案,趁今日富贵,将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以备祭祀供给之费皆出自此处,将家塾亦设于此。王熙凤事后并没有办成此事,甚至没有任何愿意促成此事的蛛丝马迹,像是梦醒后完全忘记了一样。
在祖坟旁置田庄办家塾,“按房掌管这一年的地亩、钱粮、祭祀、供给之事”,需要宁府荣府各房合议决定,出人出钱,凭王熙凤一己之力大概也难做到。贾府的衰败简直是必然。
秦可卿死后,贾府有元春封了贵妃,鲜花着锦,烈火烹油,无人不得意,然而为维持排场和政治资源,贾府已经捉襟见肘,再之后开始往下坡路上走,最后甚至需要贾琏串通鸳鸯偷老太太的东西去当钱贴补家用。其实到这个地步,即使想实施也有心无力了,不出哪里多出一丝银子都要填进更大的窟窿里去,如果说贾府是艘正在四处漏水的豪船,当家人只着急于补船、幻想重新扬帆起航,再也没有心智留给新造几艘小船来救命的事上了。眼前有余忘缩手,身后无路想回头,这是第二回贾雨村在郊外一所破庙里看到的对联,他大为赞赏,庙里什么都没有,除了一位又聋又哑答非所问的老僧,最后贾雨村失望离去,联想到贾宝玉的最后结局是出家为僧,好像明白作者安排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