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获奖的是他们?| 征文大赛「科幻故事」组获奖作者巡礼

科幻故事组

陈虹羽,当过科幻编辑,做过电影策划,目前无业在家,15 年末开始全职写作。
获奖作品:《我看到了外星飞船》
读者评委评分7.28
编辑推荐:与外星人的遭遇是科幻小说的经典题材,作品以旧式的科幻意象提出了现代和前沿的问题:在信息洪流泛滥、生活高度被规训的今天,记忆和身份认同越来越依赖于外界,我们是否应该把人生和幸福的定义权假手于人?作品对生活细节的准确捕捉和平静叙述下饱含的情感更加重了这种质问的力度。
想说的话——
其实真的没想到自己能得首奖,感谢豆瓣阅读,感谢所有支持我的读者。
这些年我出版了一些书,收获了一些读者,看上去经验丰富,但说实话,我常常非常惭愧。我的书总是卖得不多,每次我都担心因为滞销给出版社造成困扰;催促我新作的读者来来去去就那么几个,间歇性丧气时我就会怀疑自己写的内容到底有没有价值、到底值不值得被更多人看到?
就在这样不断的自我怀疑中,我觉得自己需要一个突破的契机。这是我参加这届豆瓣阅读征文大赛的原因。我想重新检视自己的创作,把小说甩到不熟悉我的读者面前,只要能收到反馈,就心满意足。
所以这一次能得到这么多读者的肯定,我真的很惊喜,也很感激每一位认真评价的读者,无论是批评还是鼓励,对我来说都是很重要的意见。

su27,真名苏丹,重庆人。北师大数学系毕业,现为程序员一名。曾参加第三届豆瓣阅读征文比赛,并担任颁奖主持人。
获奖作品:《十地》
读者评委评分 7.19
编辑推荐:反「质疑真实」之道而行之,这个故事中,人们以想象和制度构建关于现实的认知,走向了荒诞而自洽的现代性世界观悖论。无论知识背景,读者都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自己熟知的概念,是如何被拓展为令人激动的关于世界来由的新颖解释。贯穿作品始终的,是一个清醒坚定的女性,她象征了一种面对不可知的可贵态度。
想说的话——
《十地》这个故事,最初的源头来自好几个地方,我所做的只是尽量把它们引向一处,汇聚成河。因为在我看来,它们终归是要去到同一个方向。
我大二的时候写过一个故事,讲虚拟空间中的人类为了追寻世界的真相,不惜付出一切代价。但故事中自始至终没有出现过真实世界,也就不知道真相究竟为何。主人公为了永远离开,竟毁灭了家园。这个故事就像少年时的梦,你想不起来,但它会以各种方式反复出现。
我离开学校的那年,某个晚上,同学邀请我去他们合租的房里打游戏。四个刚被赶出寝室的宅男泡在 XBox 的世界里,疯狂杀戮了大半宿。因为太晚,我也回不去了,只好睡他们的客厅。关上灯躺进沙发的刹那,脑中的枪战画面还在继续,身体却在向现实世界急剧坠落。在这个荒诞的瞬间,我想到一个荒唐的主意,也许可以写一个与此「完全相反」的故事……

乘号,一个有运动强迫症的广告设计人,过着养生朋克式生活的科幻迷。处女座《过去未来的苦行僧》曾入围第四届豆瓣阅读的征文大赛。
获奖作品:《万兽之树》
读者评委评分 7.04
编辑推荐:这部作品是对实用主义的人生观描写,和基于物种连续性的狂野想象令人激赏的结合。故事紧扣动物性的主题,与其说它描写了异化,不如说它对人的本性和资本主义的合理性基础,艺术地提出了令人不安的质疑。以全人类的灾难为背景,动物性驱使下的主角命运仍然显出浓重的悲剧色彩,凸显了科幻的寓言作用。
想说的话——
开心,惊喜,这是肯定的。特别是清楚自己这次的作品在节奏上有缺陷的情况下,这样的鼓舞更为来之不易,感谢豆瓣阅读和读者评委对我的宽容,之后更好的作品是对你们最好的感谢!
因为上一次的创作自感故事节奏稍慢,所以这次在写 《万兽之树》的过程中有意在加快节奏,巴不得它是一个一天之内全部发生完毕的快节奏故事,但从结果来看,明显矫枉过正了,自己在重读时,也和很多读者有一样的感觉,它的后半段进行得太快了,过山车似的。
说了一些缺点,我也大言不惭地说一下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吧,否则别人让你获奖,你却总说自己作品的不足,不太合适吧。除了节奏过快和润色不足的缺点外,这部作品的脑洞是我非常满意的地方,并且把它跟我非常热爱的自然和动物结合起来,我觉得会出现一篇和大多数科幻作品完全不同的故事,新意不也是科幻非常重要的内核嘛,我想要描述出一种独特的奇观、一种迥异的生态坏境,还有把现实的生物代入那种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冲撞,在这些点上,算是自己比较满意的地方。
这部作品中,我丝毫没有用科学逻辑去解释天树的形成,是因为我认为,人类文明最无力的时刻,应该是在对某种事物或者另外一种文明出现认知障碍的时候。就像猴子不知道如何移山开路一样。最后,再次感谢豆瓣阅读和读者评委,希望大家都有一个精彩的未来,这不也是我们这些科幻迷们最期待的嘛。

深渊,本名尹岩,1987 年生,山西太原人。硕士毕业工作两年多后回到学校深造。计算机专业,关注计算机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领域。对科幻、奇幻作品多有涉猎,以构建通用智能系统为终身兴趣。
获奖作品:《图灵测试》
读者评委评分6.9
编辑推荐:作者采用多视角交替叙事的写作方法,将他对人工智能的思考融合在图灵测试里,通过塑造众多的相关人物,从不同角度展开对人工智能的辩论;将线索安插在人物身上,多线推进,使故事达到高潮,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专业且逻辑严谨的硬科幻故事和一场精彩纷呈的图灵测试。
想说的话——
知道自己得奖的第一时间,我的心情有些微妙,因为作为学业任务的第一篇Paper还没写完,放暑假前写的小说反倒获了奖。好在这情绪基本转瞬即逝,马上就被喜悦压倒,短到没有时间驱使我去想些有的没的。
非常荣幸能拿到这次科幻组的优秀奖,非常感谢豆瓣阅读这个平台,以及给我的小说辛苦写下评语的各位评委和普通读者。我在咖啡厅和实验室断断续续地写这篇小说的时候,断没有想到它最终能走到这一步。事实上,把它投到豆瓣阅读征文大赛,也仅仅是突发奇想,单纯只是想收获一些评价。
很多评委的评价非常中肯,切中要害,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能力的不足,以及已经今后努力的方向。不过更重要的是,这一过程让我了解到自己的作品被许多人阅读,并且得到各种反馈的快乐——这对于以前只写近似于私小说的我来说是非常新奇和宝贵的体验,扩展了我与这个世界交流和沟通的方式。为了进一步把握这宝贵的体验,我想我会做更多的尝试,并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欢上我构造的幻想世界。

慕明,程序员,现居纽约,业余写作。2016 年开始尝试写科幻小说。关注概念与风格革新。将作品视为一扇任意门,希望为读者打开各种全新的视角。在豆瓣阅读已发表科幻作品《刍狗》,《宛转环》。另有旅行专栏《蓬尘录》。
获奖作品:《宛转环》
最佳科幻内核奖
编辑推荐:作品讲述了晚明的一对士绅父女和宛转环相遇后,通过「琢空之法」超越他们所处的时代的传奇。无论是丹青环佩之技,还是园林造景之术,作者所极力演示的传统技艺,思索的是观看的方法、时空的本质乃至命运的变数,如此以中国古典的体物方式感触现代科学的原理的别致视角,使得小说呈现了一种新潮的科幻特质。
想说的话——
我个人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一直在变动,现在是比较宽泛的。相比于对技术的思考,对未来的设想,乃至对当下的批判,我现在觉得最重要的,是以「具有知识的想象力」(纳博科夫语)创造出一个具有「惊异感」(Sense of Wonder)的新世界图景。
这个要求并不简单。首先,不知什么是「旧」,就无从谈创新,这里谈的是阅读积累。“具有知识” 则要求细节构建上的扎实工作,「想象力」和「惊异感」则是作者本身的思维和审美能力的体现。我的体会是,写作一篇文章的时间可能很短,但是写作本身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工作,很多时候,作品反映的是作者本身的气质,经验,以及对世界的认知。所以对我而言,选择写作,就是选择了今后很长一段时间的生活方式。
具体到本次的《宛转环》,我开始想的是,如何把一个令我着迷的昨日世界,以一种新的方式呈现出来。具体灵感的来源很简单,我读了网上一篇写玉器大师陆子冈的微型小说,旁人无从知晓他是如何琢玉的,就讹传是他把玉煮软了再造型。一个很常见的古代传奇故事。
但是我想起了物理学中的一些概念,感觉到这个古代故事完全可以存在更有趣的解读。当然一个点子是难以写成一个中篇的,于是就顺藤摸瓜,将我之前比较感兴趣的一些方面,比如园林,绘画,晚明历史等相关联的部分再整合,看看能不能形成一个比较圆融的故事。许多资料是边写作,边阅读,边补充取舍,写作本身,也是一个非常高效的学习过程。

猫爪君,曾用马甲深瞳白溯,也可以叫我大白。90 前悬疑幻想系作者,资深云养猫老师傅,蛋总粉丝。
获奖作品:《春天的奥德赛》
特邀评委:韩松
韩松推荐:作为科幻,看上去似乎并没有那么强的硬核,却创造出一个特异的世界,始终笼罩在梦幻般的叙述和气氛之中,人物的情感与幻觉不断交织,旅行和语言的梦魇始终迷离,具有很强的疏离感和架空感,也是十分独特的一个故事,思想的力量也颇强大,开拓了科幻写作的新的可能性。
想说的话——
首先非常感谢豆瓣阅读提供的平台和机会,也非常感谢韩松老师的鼓励,能在这么多优秀的同组作品里得到特邀评委选择奖,确实非常意外。因为在此之前我得过的最高奖项,就是区中小学生趣味知识竞答第三。感谢豆瓣帮我实现了突破。
作为作者,我算是一个年迈的新人。从初中二年级出版第一本长篇,到现今社畜一枚,恍然就写了十多年。尽管没有去刻意追求,但这些年间总是以各种方式碰触写作,从专业到工作,似乎总是与文字保持一个神秘的捆绑状态。神秘在于,一是总情不自禁去写,二是不管怎么写都不火。
开个玩笑。总之,很庆幸能够遇见豆瓣这样一个平台,结实真正投缘的读者,收获先前从未有机会听到的留言反馈。鼓励的,批评的,对我来说这些都弥足珍贵,就像满载孤独梦境的漂流瓶,漫长浮游后,终于被人拔出了瓶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