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写传说——《阿拉桑雄狮》分析
重写传说——《阿拉桑雄狮》分析
文/caesarphoenix
谁懂爱?
谁说他懂爱?
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我懂爱。”
最小的说,
“爱像一棵高高的橡树。”
“小家伙告诉我,为什么爱像一棵高高的橡树?”
“爱像一棵树
无论风霜雨雪
它为你遮蔽。”
谁懂爱?
谁说他懂爱?
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我懂爱。”
最小的说,
“爱像一朵花。”
“小家伙告诉我,为什么爱像一朵花?”
“爱是一朵花
凋谢之前
它为你送馨香。”
——[加拿大]盖伊·加夫里尔·凯著,马骁译:《阿拉桑雄狮》,
《科幻世界译文版》2010年4月,第108页
重写史诗或者说重写传说在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你上过诸如外国戏剧史这样的课程,不免会被众多的《美狄亚》、《俄狄浦斯王》弄的头昏脑胀。相比之下,创造世界则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在自己创造(重构)的世界里重写史诗,GGK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幻想小说有一种天生的便利是历史小说所不及的,就是自由创造:视角可以自由遴选,人物可以自由增删,结构可以自由调整,结局可以自主改变。不再有“先验”的命运和结局,也少了和各种历史爱好者扯皮的烦恼。(穿越文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有着这些优点)
不妨看一下GGK自主创造了什么?
一、女性视角
《阿拉桑雄狮》简单而言讲述的是阿拉桑在被贾德人征服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重点是两位英雄的风云际会,以及这场相遇的结局。作者竭力避免描写战争的疾风骤雨,而是选择细细描摹山雨欲来的氛围和天空中隐约闪现的光芒。
正是因为内容上如此选择,所以需要一个特别的人物,他/她的视角既要有利于观察,又要方便加入思考。贾罕娜的女性性别和医师身份决定了她是不二人选。
女性应当如何在男性主宰(甚或英雄辈出)的世界中生活,GGK在《阿拉桑雄狮》里塑造了几个很了不起的形象。扎比莱(阿玛力克一世妻子)选择的依附强者、加以利用,从卡塔达的国王到刺客阿马尔、再到金达斯宰相,她为了自己和孩子们谋划,但在大敌当前时,她也有提出舍命刺杀的觉悟。依内丝(拉米罗的妻子)虽然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但在重大问题上却毫不犹豫的站在丈夫一边。米兰达则是作者塑造的最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和丈夫罗德里格的爱情忠贞不渝,她美到令人惊艳、性感到令人窒息(罗德里格可以不顾箭伤和她做爱),她坚强勇敢(射杀来犯之敌)、能力超绝(长期独自经营农场、料理家事、可以成功算计丈夫)、宽容智慧(能够原谅阿马尔),以她为主的戏份都极精彩。
相对于以上性格均已成形的女性,贾罕娜则是在小说发展进程中慢慢习得一切的,最后做出选择的。正是她在同一天(城壕之日)里遇到了阿马尔·伊本·哈兰和罗德里格·贝尔蒙特。 正是她救了穆萨、正是她让阿瓦尔迷恋终身、正是她让马祖求而不得、正是她有着传奇的父亲医师伊沙克…… 贾罕娜不是《阿拉桑雄狮》男人戏中点缀的女性角色,而是催化剂,她让所有的人在大时代中的选择合理起来,她是旁观者、参与者和思考者。她和众多男人之间的感情,都真挚真实和可以理解,一个女人爱上两个或更多个男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让人想起《布达佩斯之恋》。大时代之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般道德比较容易松动,那些违经悖道之举便更容易被理解,作为人的“真”和“美”亦更容易彰显。
二、一体两面
《阿拉桑雄狮》中有无数耀人眼目的男人,阿马尔·伊本·哈兰和罗德里格·贝尔蒙特无疑是最令人心折的“双生子”。
屈畅大人在长篇链接中说阿马尔是亚夏人的完美代表,我却以为阿马尔和罗德里格都是熙德,他们是这位英雄的一体两面。
绝世的英雄只能输给绝世的英雄,熙德只能输给熙德。在结构上并置描写两个熙德,想必是作者在架空世界描写这个故事的重要原因。而贾德人和穆瓦迪人在宗教上相似的狂热使得这种并置成为可能。
1.罗德里格是阿拉桑之鞭(其子费尔南作为统帅统一了半岛),阿马尔则刺杀了最后的哈里发、并且后来还刺杀了阿玛力克一世。两人对阿拉桑最终消亡都起到了巨大作用。2.罗德里格和阿马尔的在武学上的造诣几乎不分上下,文中多次描述他们宛若兄弟的默契,近乎一样的身高,当他们交战时、妻子们站在山岗上都无法分辨两人。3.妻子也很像,米兰达和贾罕娜都是坚强美丽的女性,另外两人都有两个儿子。4.阿马尔是了不起的诗人,罗德里格则是懂诗的人。两人都对阿拉桑的美好文化情有独钟,并且对各民族(亚夏、贾德、金达斯)和平生活有着一样的憧憬。
而阿马尔和罗德里格的不同之处,大抵是阿马尔更近于一头独狼,而罗德里格则是一位统帅。前者更在意自己的荣誉,后者则身负国家的重任。前者已认定阿拉桑的衰亡不可避免,后者仍怀有建立不世功业的向往。
英雄般的死去和颇为惬意的隐居生活合在一起,不才更配得上英雄的一生吗?英雄正是有无数种可能,熙德这样一个单一人物无法抒发的感情和想象拆分成两个便恰到好处了。
又如迭戈被砸中头颅那段,我看得几欲心碎,罗德里格的痛彻悲伤都已充分体会,这时伊沙克施展开颅术,救其于必死。难过和喜悦接踵而至,真是让人赞叹作者的高明。此时后面的拯救并不对前面的悲痛构成否定,而是将两种可能并置起来,展现生活的无常。
只能说GGK是讲故事的一流高手。
三、生命无常
《阿拉桑雄狮》并不按常理出牌,你的心情很紧张时往往不会出事,你正觉得形式就快大好时悲伤却随即而来,当你绝望时往往又有希望燃起。
比如罗德里格遇刺那段,通过对行文的合理安排,先让人以为罗德里格要出事、后让人认为出事的是阿尔瓦、最后才发现是维拉兹,但其实前文早有埋伏,一一对应毫无纰漏。读者的情绪完全被其牵引、欲罢不能。
作者对景别视野的选取也不循常规,罗德里格和阿马尔决战那段,那样激烈的战斗,一般的作者都会采用近景、甚至反复特写某些细节,而作者则安排离着有相当一段距离山岗上的米兰达、贾罕娜、阿尔瓦为主视角,很多都采用远景描写,有时切到近前(战局发生变化时)写的也是相当精彩。
但尤为惊人的是他竟然把这个战斗的结果也压着不交待,等看到尾声的时候还通过“姓氏”、同职业的妻子来误导读者,让读者误判,结果却又出乎意料。
另外所有的大规模战争GGK都一笔带过,整个故事就在两位英雄决斗后进入尾声,是呀,当两位熙德中的一位死去,这个不完整的故事又有什么继续的必要呢,那些盖世的功业都不必再说。只有曾经的这段风云际会令人神伤。
我关于此文的另一篇评论:
科幻何以为科幻,文学何以为文学——谈《阿拉桑雄狮》
http://www.douban.com/note/58351957/
文/caesarphoenix
谁懂爱?
谁说他懂爱?
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我懂爱。”
最小的说,
“爱像一棵高高的橡树。”
“小家伙告诉我,为什么爱像一棵高高的橡树?”
“爱像一棵树
无论风霜雨雪
它为你遮蔽。”
谁懂爱?
谁说他懂爱?
请告诉我,什么是爱。
“我懂爱。”
最小的说,
“爱像一朵花。”
“小家伙告诉我,为什么爱像一朵花?”
“爱是一朵花
凋谢之前
它为你送馨香。”
——[加拿大]盖伊·加夫里尔·凯著,马骁译:《阿拉桑雄狮》,
《科幻世界译文版》2010年4月,第108页
重写史诗或者说重写传说在文学史上是很常见的事情,如果你上过诸如外国戏剧史这样的课程,不免会被众多的《美狄亚》、《俄狄浦斯王》弄的头昏脑胀。相比之下,创造世界则是非常晚近的事情。
在自己创造(重构)的世界里重写史诗,GGK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幻想小说有一种天生的便利是历史小说所不及的,就是自由创造:视角可以自由遴选,人物可以自由增删,结构可以自由调整,结局可以自主改变。不再有“先验”的命运和结局,也少了和各种历史爱好者扯皮的烦恼。(穿越文之所以流行,很大程度也是因为有着这些优点)
不妨看一下GGK自主创造了什么?
一、女性视角
《阿拉桑雄狮》简单而言讲述的是阿拉桑在被贾德人征服前发生的一系列事件,重点是两位英雄的风云际会,以及这场相遇的结局。作者竭力避免描写战争的疾风骤雨,而是选择细细描摹山雨欲来的氛围和天空中隐约闪现的光芒。
正是因为内容上如此选择,所以需要一个特别的人物,他/她的视角既要有利于观察,又要方便加入思考。贾罕娜的女性性别和医师身份决定了她是不二人选。
女性应当如何在男性主宰(甚或英雄辈出)的世界中生活,GGK在《阿拉桑雄狮》里塑造了几个很了不起的形象。扎比莱(阿玛力克一世妻子)选择的依附强者、加以利用,从卡塔达的国王到刺客阿马尔、再到金达斯宰相,她为了自己和孩子们谋划,但在大敌当前时,她也有提出舍命刺杀的觉悟。依内丝(拉米罗的妻子)虽然有着坚定的宗教信仰,但在重大问题上却毫不犹豫的站在丈夫一边。米兰达则是作者塑造的最完美的女性形象,她和丈夫罗德里格的爱情忠贞不渝,她美到令人惊艳、性感到令人窒息(罗德里格可以不顾箭伤和她做爱),她坚强勇敢(射杀来犯之敌)、能力超绝(长期独自经营农场、料理家事、可以成功算计丈夫)、宽容智慧(能够原谅阿马尔),以她为主的戏份都极精彩。
相对于以上性格均已成形的女性,贾罕娜则是在小说发展进程中慢慢习得一切的,最后做出选择的。正是她在同一天(城壕之日)里遇到了阿马尔·伊本·哈兰和罗德里格·贝尔蒙特。 正是她救了穆萨、正是她让阿瓦尔迷恋终身、正是她让马祖求而不得、正是她有着传奇的父亲医师伊沙克…… 贾罕娜不是《阿拉桑雄狮》男人戏中点缀的女性角色,而是催化剂,她让所有的人在大时代中的选择合理起来,她是旁观者、参与者和思考者。她和众多男人之间的感情,都真挚真实和可以理解,一个女人爱上两个或更多个男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让人想起《布达佩斯之恋》。大时代之下,作为维护社会秩序的一般道德比较容易松动,那些违经悖道之举便更容易被理解,作为人的“真”和“美”亦更容易彰显。
二、一体两面
《阿拉桑雄狮》中有无数耀人眼目的男人,阿马尔·伊本·哈兰和罗德里格·贝尔蒙特无疑是最令人心折的“双生子”。
屈畅大人在长篇链接中说阿马尔是亚夏人的完美代表,我却以为阿马尔和罗德里格都是熙德,他们是这位英雄的一体两面。
绝世的英雄只能输给绝世的英雄,熙德只能输给熙德。在结构上并置描写两个熙德,想必是作者在架空世界描写这个故事的重要原因。而贾德人和穆瓦迪人在宗教上相似的狂热使得这种并置成为可能。
1.罗德里格是阿拉桑之鞭(其子费尔南作为统帅统一了半岛),阿马尔则刺杀了最后的哈里发、并且后来还刺杀了阿玛力克一世。两人对阿拉桑最终消亡都起到了巨大作用。2.罗德里格和阿马尔的在武学上的造诣几乎不分上下,文中多次描述他们宛若兄弟的默契,近乎一样的身高,当他们交战时、妻子们站在山岗上都无法分辨两人。3.妻子也很像,米兰达和贾罕娜都是坚强美丽的女性,另外两人都有两个儿子。4.阿马尔是了不起的诗人,罗德里格则是懂诗的人。两人都对阿拉桑的美好文化情有独钟,并且对各民族(亚夏、贾德、金达斯)和平生活有着一样的憧憬。
而阿马尔和罗德里格的不同之处,大抵是阿马尔更近于一头独狼,而罗德里格则是一位统帅。前者更在意自己的荣誉,后者则身负国家的重任。前者已认定阿拉桑的衰亡不可避免,后者仍怀有建立不世功业的向往。
英雄般的死去和颇为惬意的隐居生活合在一起,不才更配得上英雄的一生吗?英雄正是有无数种可能,熙德这样一个单一人物无法抒发的感情和想象拆分成两个便恰到好处了。
又如迭戈被砸中头颅那段,我看得几欲心碎,罗德里格的痛彻悲伤都已充分体会,这时伊沙克施展开颅术,救其于必死。难过和喜悦接踵而至,真是让人赞叹作者的高明。此时后面的拯救并不对前面的悲痛构成否定,而是将两种可能并置起来,展现生活的无常。
只能说GGK是讲故事的一流高手。
三、生命无常
《阿拉桑雄狮》并不按常理出牌,你的心情很紧张时往往不会出事,你正觉得形式就快大好时悲伤却随即而来,当你绝望时往往又有希望燃起。
比如罗德里格遇刺那段,通过对行文的合理安排,先让人以为罗德里格要出事、后让人认为出事的是阿尔瓦、最后才发现是维拉兹,但其实前文早有埋伏,一一对应毫无纰漏。读者的情绪完全被其牵引、欲罢不能。
作者对景别视野的选取也不循常规,罗德里格和阿马尔决战那段,那样激烈的战斗,一般的作者都会采用近景、甚至反复特写某些细节,而作者则安排离着有相当一段距离山岗上的米兰达、贾罕娜、阿尔瓦为主视角,很多都采用远景描写,有时切到近前(战局发生变化时)写的也是相当精彩。
但尤为惊人的是他竟然把这个战斗的结果也压着不交待,等看到尾声的时候还通过“姓氏”、同职业的妻子来误导读者,让读者误判,结果却又出乎意料。
另外所有的大规模战争GGK都一笔带过,整个故事就在两位英雄决斗后进入尾声,是呀,当两位熙德中的一位死去,这个不完整的故事又有什么继续的必要呢,那些盖世的功业都不必再说。只有曾经的这段风云际会令人神伤。
我关于此文的另一篇评论:
科幻何以为科幻,文学何以为文学——谈《阿拉桑雄狮》
http://www.douban.com/note/58351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