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纽约这半年(一)
(原文首发于“双城记Pathos”微信公众平台(ID: eethos))
转眼间,来纽约已有整整196天了;往后看,离毕业只剩短短4个月了;按计划,回北京唯馀不足120天了。
一切好像都才刚刚开始,一切却也早已悄然而逝。那些得到的或失去的,铭记的或遗忘的,期待的或错过的,都仿佛如过眼云烟,在夏日的水汽中氤氲,在冬夜的大雪里凝聚,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只剩下斑驳的影子和影子里始终看不清的自己。
在纽约的这半年,或许是我大学毕业后这三年多,甚至是长大至今这二十五岁年华里,最心惊胆战又焦灼不安的百日时光,也是最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的半年光景。“中国问题”挥之不去,“人生问题”洪波涌起;生死纠葛直亘面前,爱与友爱求之不已……正是在紧张而未必有序,充实而未必有趣,孤单而未必有忆的星星点点中,送走了长的2017,迎来了快的2018,并在迎来送往的辗转反侧和前途未卜的命运交错中踽踽独行——寻找着未知的前路,凝视着晦暗的远方。
(一)
这半年来,就我个人而言,躲不过也逃不离的是“人生问题”的萌生与反思。
我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场合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即我这一辈子,乃至身处同时代的我们这一生,或许仍将像梁漱溟先生于半个多世纪前之慨叹一般——尽管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人而言,“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必将纠缠,但他连同我们注定要为“中国问题”所困扰,却未必能够就“人生问题”而展开。然而,在纽约这半年,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高压严紧的学习重担和孤苦死寂的情感生活,不由分说地把我从“中国问题”之挥之不去,拉回“人生问题”之洪波涌起。
究竟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追求?到底生命的本质意义为何?善良与正直又如何得以实现?这些必须面对又无法解决的“人生问题”,尽管从未远离我的视野和思忖,但却第一次明晃晃又亮堂堂地矗立在我的面前。甚者,在约莫11月中下旬到1月中上旬的黑暗岁月中,关于生与死的迟疑,前所未有地拷问着我独自熬过的每一寸黑夜。我曾不知多少次站在11层背街却只能打开不足1/8的寝室窗前,看着低处的红墙和远处的灯影,想着走过的青春和梦过的华年,不敢、不该更不甘就这样了结自己的生命。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生与死的问题面前会如此犹豫迟疑,更无颜面对过去一以贯之的主动承担或责任伦理等圭臬科律。我始终相信这些人生教诲着实坚不可摧,只是悔愧自己的信念修为太浮皮潦草又虚骄无依。我从未怀疑这些精神感召华而不实,只是慨叹自己的是非好恶言行不一。然而,也正是在这痛苦与无助,悲凉与沧桑,忧思与慨叹的精神觉醒中,我重新(如果不是第一次)觉察并实践以“人生问题”之身体力行,并进而(如果不是开始)体察生命伦理之本质真谛。
在我看来,对生命的关照和对人生的反思,不能也无法脱离生活本身而独自进行,更不能因为有这关照和反思而背离或抛弃了生活,否则就只会被生活所否定或唾弃。苏格拉底之“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本身没错,但对于生活的省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或应当将自己置于生活之外。这既是尼采对于苏格拉底哲学根本意义上的批评,也是包括过去的我在内很多遑称“我思故我在”之人普遍而长期未能明了的道理。
很多人反思着反思着(甚至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之前或者在并没有反思出什么名堂之时)就远离了生活,看不起生活,乃至觉得不需要生活。甚至,在他们看来,生活之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用来被批判和否定的。我自己或许也经历过或长或短这样一个幼稚但却真实的人生阶段,但是当“人生问题”之中涌现不已时才倏然发现,对生活的反思需要在生活中展开,对生命的省察也要靠生命来支撑。所谓应之于心而行之于途,首先就是要求我们回到生活之中和生命之内,于暗默时凝视,于无声处聆听,身体力行地实践这种所谓实践之伦常与至上的德行。
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省察或反思本身,对于芸芸众生之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担心和批评甚至略显多余(尽管对于少数人而言还是不可或缺),因为一个在普遍意义上不争的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包括那些自我狎亵的伪精英们)而言,他们的生活是极其缺乏省察和反思的。但是,对于少数具备自我省察和伦理反思之重要性感受的人们而言,前述之问题却又的确客观存在,特别是对于不管是沉湎于智识思趣抑或豢养于学术产消的人群而言,如何处理并平衡上述之张力则不容小觑。
金岳霖先生曾在《论道》和《知识论》等论述中提出“圆融”之概念。在先生看来,所谓“圆融”,一谓“真”,二谓“通”,“真”且“通”才可至“圆融”。这里的“真”,指的是具备省察和反思能力的判断力,这里的“通”,指的是包含习得性经验和同情与共的常识感。由此可见,只有同时具备判断力与常识感,才能达至“圆融”之智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前前后后的思忖与考量,我也从日常性的生活中获得了异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感性素材与精神养分。许知远《十三邀》的系列访谈节目,抖音App上记录平凡人苦乐的短视频以及自己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廿五人生,这些都是属于你我最为直接也是极其珍贵的生活质料。我们也只有在与它们的真诚相处与坦诚对话中,“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无意义的一生”这一最先被提出但却又只能最后被回答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属于它作为“人生问题”之基本形式的不懈追问与不止回应。
是为(一)。
2018年2月21日(戊戌狗年初七)深夜
于纽约寓所
转眼间,来纽约已有整整196天了;往后看,离毕业只剩短短4个月了;按计划,回北京唯馀不足120天了。
一切好像都才刚刚开始,一切却也早已悄然而逝。那些得到的或失去的,铭记的或遗忘的,期待的或错过的,都仿佛如过眼云烟,在夏日的水汽中氤氲,在冬夜的大雪里凝聚,淅淅沥沥,飘飘洒洒——只剩下斑驳的影子和影子里始终看不清的自己。
在纽约的这半年,或许是我大学毕业后这三年多,甚至是长大至今这二十五岁年华里,最心惊胆战又焦灼不安的百日时光,也是最迫不及待又小心翼翼的半年光景。“中国问题”挥之不去,“人生问题”洪波涌起;生死纠葛直亘面前,爱与友爱求之不已……正是在紧张而未必有序,充实而未必有趣,孤单而未必有忆的星星点点中,送走了长的2017,迎来了快的2018,并在迎来送往的辗转反侧和前途未卜的命运交错中踽踽独行——寻找着未知的前路,凝视着晦暗的远方。
(一)
这半年来,就我个人而言,躲不过也逃不离的是“人生问题”的萌生与反思。
我已记不得是什么时候以及在什么场合曾发出过这样的慨叹,即我这一辈子,乃至身处同时代的我们这一生,或许仍将像梁漱溟先生于半个多世纪前之慨叹一般——尽管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人而言,“中国问题”与“人生问题”必将纠缠,但他连同我们注定要为“中国问题”所困扰,却未必能够就“人生问题”而展开。然而,在纽约这半年,异国他乡的陌生环境,高压严紧的学习重担和孤苦死寂的情感生活,不由分说地把我从“中国问题”之挥之不去,拉回“人生问题”之洪波涌起。
究竟什么样的生活值得追求?到底生命的本质意义为何?善良与正直又如何得以实现?这些必须面对又无法解决的“人生问题”,尽管从未远离我的视野和思忖,但却第一次明晃晃又亮堂堂地矗立在我的面前。甚者,在约莫11月中下旬到1月中上旬的黑暗岁月中,关于生与死的迟疑,前所未有地拷问着我独自熬过的每一寸黑夜。我曾不知多少次站在11层背街却只能打开不足1/8的寝室窗前,看着低处的红墙和远处的灯影,想着走过的青春和梦过的华年,不敢、不该更不甘就这样了结自己的生命。
我从来没有想过自己会在生与死的问题面前会如此犹豫迟疑,更无颜面对过去一以贯之的主动承担或责任伦理等圭臬科律。我始终相信这些人生教诲着实坚不可摧,只是悔愧自己的信念修为太浮皮潦草又虚骄无依。我从未怀疑这些精神感召华而不实,只是慨叹自己的是非好恶言行不一。然而,也正是在这痛苦与无助,悲凉与沧桑,忧思与慨叹的精神觉醒中,我重新(如果不是第一次)觉察并实践以“人生问题”之身体力行,并进而(如果不是开始)体察生命伦理之本质真谛。
在我看来,对生命的关照和对人生的反思,不能也无法脱离生活本身而独自进行,更不能因为有这关照和反思而背离或抛弃了生活,否则就只会被生活所否定或唾弃。苏格拉底之“未经省察的生活不值得一过”本身没错,但对于生活的省察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或应当将自己置于生活之外。这既是尼采对于苏格拉底哲学根本意义上的批评,也是包括过去的我在内很多遑称“我思故我在”之人普遍而长期未能明了的道理。
很多人反思着反思着(甚至在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反思之前或者在并没有反思出什么名堂之时)就远离了生活,看不起生活,乃至觉得不需要生活。甚至,在他们看来,生活之存在的唯一价值就是用来被批判和否定的。我自己或许也经历过或长或短这样一个幼稚但却真实的人生阶段,但是当“人生问题”之中涌现不已时才倏然发现,对生活的反思需要在生活中展开,对生命的省察也要靠生命来支撑。所谓应之于心而行之于途,首先就是要求我们回到生活之中和生命之内,于暗默时凝视,于无声处聆听,身体力行地实践这种所谓实践之伦常与至上的德行。
我这么说,并不是反对省察或反思本身,对于芸芸众生之中的绝大多数人而言,这样的担心和批评甚至略显多余(尽管对于少数人而言还是不可或缺),因为一个在普遍意义上不争的事实,即现实生活中的绝大多数(包括那些自我狎亵的伪精英们)而言,他们的生活是极其缺乏省察和反思的。但是,对于少数具备自我省察和伦理反思之重要性感受的人们而言,前述之问题却又的确客观存在,特别是对于不管是沉湎于智识思趣抑或豢养于学术产消的人群而言,如何处理并平衡上述之张力则不容小觑。
金岳霖先生曾在《论道》和《知识论》等论述中提出“圆融”之概念。在先生看来,所谓“圆融”,一谓“真”,二谓“通”,“真”且“通”才可至“圆融”。这里的“真”,指的是具备省察和反思能力的判断力,这里的“通”,指的是包含习得性经验和同情与共的常识感。由此可见,只有同时具备判断力与常识感,才能达至“圆融”之智慧。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对于这些问题前前后后的思忖与考量,我也从日常性的生活中获得了异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感性素材与精神养分。许知远《十三邀》的系列访谈节目,抖音App上记录平凡人苦乐的短视频以及自己跌跌撞撞一路走来的廿五人生,这些都是属于你我最为直接也是极其珍贵的生活质料。我们也只有在与它们的真诚相处与坦诚对话中,“如何有意义地度过这无意义的一生”这一最先被提出但却又只能最后被回答的问题,才有可能得到属于它作为“人生问题”之基本形式的不懈追问与不止回应。
是为(一)。
2018年2月21日(戊戌狗年初七)深夜
于纽约寓所
© 本文版权归 Guildurrey 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 了解版权计划
-
薄荷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7-02 18:09:38
-
Guildurre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2-22 14:22:41
Guildurrey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带着“问题”,用心出发——写给年轻朋友们的话 (4人喜欢)
- 【更新版】部门法哲学之刍议——简评吴彦教授新文(附新后记) (2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