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闺蜜的一封信
昨天给一闺蜜打电话,本想约着一起练习口语,但她说最近情绪不稳定,暂时无法执行这个计划。我听到后,十分震惊,也十分无奈,我想,可能是感情上出现了别扭,因为之前也多次出现过这种情况
感情这个东西,我也没有丰富的经历,只有过一次很短暂的单恋,更可笑的是,我们只见过一面,而后这个人就一直以想象中的样子存在于我的脑海里。那时候很多想法都不成熟、极度缺乏自信、缺乏被爱的经历、性格内向执拗,看到的世界非常狭小,遇到的人也有限,经历了新奇、怀疑、煎熬、伤心、自愈等各个阶段,这些只有我自己知道,想着自己的选择自己扛,从未向父母、同事透露过这些心绪的变化。
其实这只是我头两年工作时候的一个很小的插曲,那时候我总是与身边的同事格格不入,他们的想法根本无法理解,每次闹矛盾后我都会对自己产生质疑,心里异常难受,无法排遣。幸好,同事没有孤立我,有时还会开导我。而我自己也是十分努力,回过头来看,那时候的每一个行动、计划都以“成长”为目标。
比如,单恋这件事,那时候异地、年龄、家庭等都存在很大的差距,但在偶尔的通话中,我觉得对方比我成熟,可以带领我成长,所以我选择死磕,可以说,基本上没有愉快的回忆,都是自己内心的不断争斗。当时有个同事和我谈到过这个话题,他说恋爱关系可以分为好几类:吃喝玩乐型、共同成长型、平谈如水型、争争吵吵型等等,我当时我心里十分确定,我需要成长,所以我的这个选择是对的。虽然没有美好的结局,但我在心里上战胜了自己,我很开心。
比如,我会模仿同事的兴趣爱好——看网络小说,因为里面有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我会从主人公的身上学会如何辨别人性、如何从中改变自己的性格、如何更好地融入团体、如何智慧地做出决策等等,但是这个是需要长期积累的,看得多了,很多东西就融汇贯通了。我觉得我的世界变大了,我很欣喜。
再比如,寻找各种实战机会。小说看多了,懂得了很多的心理特征,但这些特征也是要通过实践才能更深刻地为自己所用。我采取了多种方式让自己有所突破,一是充分利用工作机会,不断地与不同的人接触、打交道。二是自己出卖劳动力,去西餐厅、服装店当服务员,练厚脸皮。三是自己出去考试、旅游,体验生活,在深圳、广州的这趟路途中,没有发生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我做成了没做过的事,我很骄傲。
诸如此类的事有很多很多,贯穿在工作、生活、考试中,以上几个是对自己改变比较大的事。其实,就像电影《解忧杂货铺》的结语一样,大意是:我写的信只是给你一个指导,我发现,大多数按照我提供的方向而成功的人,都是依靠自己锲而不舍的努力。
我想,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是自己命运的主宰。我希望我们都能在人生的路途中,不断地追求幸福、快乐、自由,并为之付出不悔此生的努力,如此,我们才会更加独立、更加自信、更加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