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的意义
查看话题 >一个中老年留学生的伦敦生活
前一篇日记简要回顾了自己2017年的生活,其中虽然围绕留学的准备阶段和抵达伦敦后的生活分享了一些初步感受,但总体比较粗线条,没有太多详细的介绍,这一篇打算具体聊一聊在伦敦留学的酸甜苦辣,希望对感兴趣的人有帮助。
昨天看了一篇关于在英留学的文章,作者叙述了ta在英国乡村生活的所见所感,表示自己很中意英伦村庄那种静谧、恬淡的生活气息。我稍微迟疑了一下,还是发出了自己持不同看法的评论:在伦敦留学没机会体验英国乡村生活了,不过,还是喜欢伦敦。宿舍楼下就有四个超市,可以步行去Tate Modern看各种展览,学校楼下就是牛津街、摄政街,逛街超级方便,真的,太喜欢了。楼主回复我说:真烦人啦,在村子里的表示羡慕在伦敦的,哼!我看后会心一笑。我选择伦敦当然不是为了让别人羡慕,而是很清楚,自己早就是习惯了大都市生态的生物,是的,一定得是大都市,最好还是“因特那时闹“的那种。至于乡村,就像陈鲁豫曾在她的一本书里写的,可以欣赏乡野自然的风光,但二十分钟后就会忍不住问同伴,咱们什么时候回去(城市)?也许有人会说这是现代社会对人的异化,但坦白讲,人总是趋利的,在现阶段,这种异化依然是趋势,特别是在年轻群体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伦敦这座城市的平均年龄只有33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年轻人的世界。

说到对大都市的迷恋和依赖就不能不提上海对我的影响。从15年前到上海的第一天起就秒速适应了这里的节奏和生活,方方面面都符合预期,甚至比预期的还要好,因此也就没有经历过所谓的适应期和过渡期。这里有顶尖的学府,活跃的经济,完善的法规、制度,便捷的交通,齐备的生活设施,丰富的文化活动,以及让人放心的治安水平,这一切都让生活在这里的人时刻切身感受到所谓时代的脉搏,所谓的自由和进步的气息。因此当我选择留学院校时,很任性地,首要考量的不是大学和专业,而是城市。幸运的是,大都市往往不缺好大学,更加幸运的是,我想要读的大学,就在伦敦市中心。缺点嘛就是小贵。其实我之前写的是“很贵”,但是欧美多地走访了一圈后,发现伦敦的物价还是很良心的,所以,也就不觉得怎么贵了。
生活总是千头万绪,许多内容又互相重叠交织,容易抓不住重点和逻辑,于是还是决定按照衣、食、住、行、学、玩的线索和顺序来记述我在伦敦的读书生活。
一. 穿衣
出国前曾在YouTube上看过一个台湾女生记录她在英国读书和生活的一些视频,其中一集就提到穿衣这件事。她说自己的衣服很少,平时上课就几件基本款换着穿。她打开自己宿舍的衣橱给大家看,果然,那个尽管空间有限但却依然显得空旷的衣柜里只稀稀拉拉挂了四五件卫衣、外套而已。我当时就想,怎么可能只有这么少的衣服?想想生活中的自己和大部分人,谁的衣橱里不是四五十件起,甚至上百件的也不稀奇。然而等到了英国,开始了自己的留学生活后发现,我的衣橱里,常备的也就一件休闲西装,一件风衣,两三件卫衣和衬衫,以及两条裤子而已,就这么多,穿了大半年,到了boxing day打折时又添了件羊毛大衣。好在我的课程不用每天去学校,大部分时间在家看书写论文,对穿的要求也就降低了。由于课业繁重,虽然学的是时尚专业,却根本无暇搭配,随着向极简主义生活方式的靠近,对购物也渐失兴致。
对于喜欢穿和享受买买买的人,伦敦当然是一个满足物欲的好地方,无论是奢华的,奇特的,还是高街的,小众的,亦或是复古的,在这里都能找到,而且,伦敦是一个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城市,不管你打扮得多么夸张、新奇、古怪、奇葩,没人会干涉你,别人甚至会称赞你的个性和审美。昨天在图书馆,我旁边的一个黑人女生对坐在她对面的一个染了一头红发的中国女生说,I like your hair!有一次放学在路口等红灯,我看到一个女生的红色纱裙特别好看,告诉她我很喜欢她的色彩搭配,她很开心地连说“thank you”——在这里夸人和被人夸都是很平常的。记得去年观赏伦敦gay pride游行时,有个人从游行队伍中大老远跑过来对我喊了一句“I like your hair color!”,然后便跑开了(我当时头发染成了灰绿色)。之前看过一个UAL的学生的视频,里面有个喜欢穿高跟鞋的中国男生说他毕业后不想回国,因为回国就不能肆无忌惮地穿高跟鞋,不能做自己了。


我个人的购物经历相对匮乏,就不多谈这方面了。总之,每次逛伦敦的Selfridges或者Harrods百货,都会意识到,真的,这个世界上一点都不缺美丽、性感、奢华、个性的服饰,唯一缺的,是钱,和控制自己欲望的理性。
二. 吃饭
伦敦的物价高这个标签也体现在吃这件事,特别是去外面吃,只要是别人做给你吃的,就没有便宜的。毕竟,人力成本摆在这里。想要便宜省钱,只能靠自己的双手了。学校对面有家中国人开的快餐店,牛肉盖饭之类的六镑左右一份,吃得很饱,已经是难得的实惠之选了。伦敦的中国城有不少所谓的中式餐厅,但我吃得不多。记得我们语言班散伙饭的时候,一共20个人,光是每人一碗白米饭就吃掉70镑。70镑的白米饭啊,什么概念?!事后我总忍不住想,70镑能买多少米啊!
鉴于此,以及我的课程并不算很繁忙,因此大部分时候选择自己下厨。当然,买菜是个不大不小的问题,就像前面说的,虽然宿舍楼附近密布着多家超市,其中一家还是所谓的亚洲超市,专售各类亚洲食材,但毕竟没办法和国内比,有些食材就是没有,或者,很贵。有人说伦敦的菜价和国内大城市差不多,我只想说,ta说的是哪个伦敦啊?听起来不像是我生活的这个。虽然肉类相对不贵,但蔬菜类的价格明显高于国内。国内超市有五块钱一根的黄瓜吗?有六块钱一个的甜椒吗?有七块钱一个的茄子吗?有二十块钱一颗的白菜吗?放心,这些伦敦都有。不过除了肉类,还有些食材也属于比较便宜的,比如面包、牛奶、黄油、意大利面、依云矿泉水等等。对于准备出国的童鞋,可以学一些基本烹饪技巧,这样到了国外会好过一些。出国前曾有人问我,能接受连续两顿吃一样的饭吗,我思考了一下,感觉有点困难。可是出了国,同样的早餐我已经连吃了一年,自己都觉得不可思议,但也做到了。嗯,应该还能继续吃下去。
三. 住
伦敦物价高最主要的体现就是住。作为学生,可以选择住学校的宿舍,或者自己出去找房子。我们学校并没有自己的宿舍楼,所谓的accommodation有点像与第三方合作的关系,其他学校貌似也差不多是这种模式。这些宿舍楼也不是建在校园里,而是散落在伦敦各处,有远有近,也不仅限于向某个学校的学生租赁,但同类型的房间价格差不多。单人间基本在180-200镑/周。单人间有点像国内的经济型酒店的房间,有卧室和独立卫浴,就是小一些。厨房是共用的,包水电,服务也比较到位。studio类型的宿舍是自己房间带迷你厨房的,面积会大一些,价格要250镑/周或更高。有的同学不喜欢住宿舍,几个人合租在我宿舍附近的公寓里,每个人250-280镑/周,这个价格在上海已经可以租到内环内的两室一厅了,所以,确实不便宜。我有个中国同学,在北京读的本科,住的是500块钱一年的八人集体宿舍,所以住到这边的独立房间后开心得不行,每天说自己住的是豪宅。





四. 交通
语言课的时候,有一天授课的老师说,她和她的丈夫都是老师,可他们微博的收入负担不起伦敦的房价,只能搬到周边去住,代价就是,两人每月的交通卡需要充值1000镑,差不多九千块人民币,我听后嘴巴张成了O型。
伦敦市区的公共交通非常便利,只是价格不菲。用交通卡的话,1-2区坐一趟公交1.5镑,一小时内免费换乘,地铁单程2.4镑,不清楚有没有换成优惠。学生的月票享受7折优惠:只乘公交的,折后57镑,包括地铁的,折后80多镑。由于我的课不多,后来索性放弃了学生月票的优惠,选择常规的pay as you go反而划算些。
伦敦的公交车运行得比较慢,一是站与站之间距离很短,经常一两百米就一站,所以没法开快,但确实体现了公共交通的理念;二来红绿灯很密集,也没办法开快。如果追求速度还是地铁更方便,但地铁的换乘经常要步行很远,也需要一定体力。
公共交通中最令人怨声载道的恐怕就是火车了,贵也就算了,关键是太任性,说罢工就罢工,说取消就取消,说改道就改道。有一次从巴斯回伦敦,人到了车站,火车却不明原因地取消了,后又换别的车,绕道另一个城市,再绕回伦敦,到家都半夜了。这如果赶上有急事或赶时间换乘其它交通工具,注定悲剧。前两天还有个同学去利物浦,原本直达的火车,最终换了三趟才到。用她的话说就是“开着开着司机说他要在这儿停会儿,不开了;开着开着司机又说就开到这儿了,不开了。妈蛋,气死啦!”
五. 学习
写到这部分时我有点犹豫,原因是在我的认识里,学和玩是有交集的,甚至可以说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可以被看做是学习,学习生活,学习为人。然而对于学生来说,似乎又有着明确的关于学习内容的划分,所以在这里就暂且把与学校相关的教育活动视为狭义上的学习吧。
我读的是硕士,所以就写我熟悉的领域吧。当时选择英国作为留学目的国的主要原因是这里的大部分硕士只要一年,作为一枚新形势新定义下的中老年留学生,要暂时放下工作来留学,我没有更长的时间预算了,一年是适合的选择。提到英国的一年制硕士自然逃不掉“水”这个已经被说烂了的话题,但我还是想通过自己的案例分享一下自己的认识。关于水的争论,套用一句著名的话来说就是,中国在英留学生群体学习的主要矛盾是英国以自学为导向的研究生教育理念与大部分应届中国留学生缺乏明确的学习目的和动机之间的矛盾。翻译过来就是,英国的硕士适合那些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有一定的社会经验,有明确的学习方向的学生,而现实的问题是主体来留学的中国学生都是本科应届,或因为语言、签证等问题gap了一年、两年的缺乏工作经验和明确研究方向的学生。所以当听到有人抱怨课程水的时候,你大概就能知道ta是处在什么样的处境中才说出这样的话,当然任何事都不绝对,我只能说总体上是这样。我个人是认可英国的这种教育理念的,毕竟这是他们几百年高等教育实践下来的结果,如果行不通,精明的英国人会不做出调整?特别是在互联网和信息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在学校和社会的各类图书馆、档案馆如此丰富和便利的条件下,让老师手把手事无巨细地向学生传授那些网上或现成的书上唾手可得的知识,既不聪明,也没有效率。导师的作用就是指导,所以叫导师,在你的研究遇到困难的时候,他们的一两句话可能就会让你醍醐灌顶,柳暗花明,找到新的角度和方法,这就是导师的价值所在。我平时课程不多,但一点也闲不着,阅读书目上百本,论文任务一个接一个,哪有时间抱怨课程水?很多东西都是看个人的,想学的人,互联网上大把顶尖高校的在线课程可以拿来利用,不想学的人,书本送到ta面前也没兴趣翻一下。
在这里年龄不是读书的障碍,人们的教育理念开放而灵活。我的专业有15个人,中国人只有我和一个香港女生,其中3人年龄在50岁以上,有1位60岁。估计在中国有一个这样的就是新闻了,但仅我的专业就有这么多。所以每当我感到学习压力大的时候,就想到他们——人家这么大年龄都能学下来,我还有啥好抱怨的?以外,我们专业大部分人都有工作经验,应届的不多。
六. 玩
伦敦除了适合学习,当然也适合玩。如果在小城或乡村,两三天足够熟悉环境了,但伦敦,就算待上两三个月恐怕所知所见也只是皮毛。这是一座拥有超过一千年历史的城市,而且很多古迹保留完好,因此尽管我在这里学习生活一年,也不敢说自己了解伦敦,这是一个永远让你有新发现,新认识的城市。太多伟大的人在这里生活过,创造过,太多精彩的故事在这里发生过,被铭记过。好玩的有趣的地方绝不仅是那些著名的景点,但如果你让我说,我也很惭愧地说不出啥,因为大部分时间都在宿舍看书,写论文,过着二泉映月般凄惨的留学生活。一定要推荐的话,格林尼治天文台和南安普顿宫可以去一趟,Tate美术馆一定要去,也别落下大英博物馆、伦敦博物馆和V&A博物馆,还有就是国家美术馆,当然,圣保罗大教堂怎么能错过呢,还有,Liberty百货值得一逛,以及sky garden的观景餐厅,Summerset House的画廊,海德公园、摄政公园、里士满公园,以及无数的酒吧、书店。。。。。。
玩的话题这里提一下运动,不知道其它学校,至少我们学校是没有运动场馆的,其实,更惨的是,连个校园也没有。它在牛津街上,相当于上海的南京路,你说怎么可能会有校园这种奢侈的存在呢?我一直对这件事耿耿于怀,觉得学校也太不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了,天天学习不运动怎么行?好在,学校没有运动馆,社区有啊。政府给健身房巨额补贴,所以居民可以在特定时段免费使用周边的健身房,包括游泳池。我在伦敦住过两个宿舍,两个宿舍周围步行五分钟都有免费的健身房,所以,一想到这里,真的对伦敦恨不起来,反而感慨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真是美好而周到。
写不动了,就先到这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