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圣安东的诱惑》
1、 《浮士德》构架。《圣朱莲》主题扩展与延续。 2、全书结构严谨。章一圣安东由于终日苦修的疲惫与见闻,感到精神软弱,为抵制之他阅读了五段经文,却从文字中感受到更加强烈的诱惑,进而出现幻觉。魔鬼因此趁虚而入,携带七大业障对其展开轮番的诱惑(章二)。 其后四章以质疑基督教三大主德“信”“望”“爱”为主线展开(据说在该书较早的两个版本中,“诱惑”具体表现为魔鬼携带七宗罪与信望爱这三种美德展开交战的主线更为明显,而在现在的版本中,三种美德的存在相当隐秘)。在第三章,其当年的弟子伊拉芮影在幻觉中出现,质疑圣安东之“信”,勾起其求知的欲望,并带圣安东步入一座大教堂,聆听教派分歧(章四),进而目睹殉教者行为之“荒唐”,对“信”产生怀疑但并未屈服;伊拉芮影继续诱之以对“灵迹”,即神所应许的话语之实现,以及认识神祇的欲望。圣安东亲睹从东方到西方各路神祇的生灭(章五),不得不承认神的存在“卑贱而痛苦”,伊接着试图通过“科学”来摧毁其关于神之“怜悯”与“大爱”的信仰。伊指出,科学的世界里没有情感、没有爱,亦没有上帝,并携圣安东游览宇宙星体(章六),使之认识到,其所谓“上帝”,实则冰冷的、没有情感的“无限”,是虚无;继而又指出人的精神是镜面,扭曲万物,外表和幻象才是唯一真实(值得注意的是,在本书中,表面上圣安东尼是唯一真实的存在,而其他所有都是其幻觉舞台上演又落幕的“木偶剧”,但作者并不认为“幻觉”本身与安东尼的存在之间是一种对立,最后亦揭示幻觉并非“虚无”,反而是“唯一的真实”,而“虚无”是“失去上帝的宇宙”,是“无限”。)圣安东怒斥“科学”为魔鬼,却险些被其俘获,但最后依旧坚持“举起双眼”(“激于最后一线希望”)(PS:此处深深折服于李老师这个“举”字,“激于”次之。具有源初亲缘性的纳博科夫式阅读者与詹姆斯伍德式阅读者合而为一)。接下来魔鬼只好以重回人世之“爱”——“安宁”与“幸福”诱之(章七),派来幻影假充圣安东之母与其爱过的女子阿媢纳芮亚。此二者被揭穿后亦泄露其本质——安宁实乃死亡与毁灭而幸福实乃物欲与奸淫。而圣安东坚持自己由于抱有信仰因而“永生”,拒绝幸福,从而击退了诱惑。但通过诸番试炼,他已经认识到,善变的形体仅仅是“生命”的反映,而他试图看到生命的元始形态,于是幻觉中出现传说与想象中的各路异兽,它们既是人的精神镜面对元始生命的映照,亦可反过来视作人类精神的镜像。结尾,圣安东终于摆脱了诸种幻觉(真的吗?),摆脱混杂于真理的诸种谬误(是吗?),摆脱酷似真神的诸多伪神的虚假光环(你确定吗?),迎来光明的白昼与独一真神——耶稣的现身。 3、福柯《圣安东尼的诱惑后记》可作参考但不宜先读,否则易有偏见先入为主。不乏过度诠释但更多亮点。 比如他将圣安东的幻觉整体视作一种“回忆”,并在时间上以倒叙的方式展开:个人的往昔,城市日常,大屠杀时期的亚历山大里亚,议会中的君士坦丁堡,再到始自基督教起源时期的异端邪说;圣安东环游天宇被他解读为观看时间上更早出现的宇宙星辰,无记忆的物质,以及死亡,再往前是想象中的远古怪兽(牵强感挥之不去),仅仅诞生于单纯运动的事物,再往前为生命的起点。而最后,安东尼达到的是对世界起源的超越,是生命降生前了无生机、昏沉而天真的被动阶段,是“成为一切他者”的渴望,“全部认同的重新建立”,“最高的诱惑”。 比如他将圣安东阅读经文后产生幻觉这一事实解读为福楼拜的“幻想实验”(这个好)。他说,“在19世纪,人们发现了一个此前年代无疑从未质疑其巨大威力的想象空间”,该空间意味着“清醒、不厌倦的期待、博学的热诚与警觉的专注”(掌声);幻想不再产生于对自然的不解,而“产生于精确的知识,其丰富性源自堆叠的文献”,因此“为了做梦,人应该开始阅读”(掌声)。所以我说,阅读打开了幻想空间的新维度,阅读者亦受惠于作者的阅读以及书中人物的阅读——在这三重阅读所生幻象的交织中,圣安东所受试炼变得更加鲜活与剧烈。 再比如他还将”诱惑“的层次理解为,从欲望/想象/内心世界/古老乡愁“下降”到知识/真理/外部世界/现代科学(或生命的鲜活景观),牵强之感亦挥之不去但于我颇具各种启发性。 “图书馆现象”引申:每位虔诚的阅读者都好比一直在接受试炼的圣安东,为知识所苦(而非财富或其他),从对书本作为“引路之神”之神圣性的无条件信仰到产生质疑与冲突,并在冲突与其反思中,不免经历亲睹“天人五衰”幻象的巨大冲击,但这最终不过是帮助打开另一维度的必经之路而已。终了,依旧回归对平淡、质朴的渴望,重返并融入那种具有“天真与蠢钝”之神圣性的“自然”之中(无端地又回到了歌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