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腔》

贾平凹的写作,即传统又现代,既写实又高远,语言朴拙,憨厚,内心却波澜万丈。他的《秦腔》,易精微的叙事。绵密的细节,成功的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锁面临的矛盾、迷茫,作了充满赤子之情的记述和解读。他笔下的喧嚣,藏着悲哀,热闹的背后,是一片寂寥,或许,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之后,我们所面对的只能是巨大的沉默。《秦腔》的这声喟叹,是当代小说写作的一记重音,也是这个大时代的生动写照。
我实在是找不出这本书是哪一年买的,翻遍了亚马逊,京东,当当,淘宝的订单,都找不到,也许是在书店买的吧。以前买书没有习惯写日期。
好几年前,这本书就被我翻过了,看了十多页,实在是看不下去,感觉乱七八糟。我知道自己是年幼无知,毕竟这是一部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
寒假旅行回家后,从书柜里取出了这本书,从头开始。
要我说,我最喜欢的女人还是白雪。
在我看来,这本书有一条贯穿始终的线索,就是白雪。”我“——张引生,看了好久,他才正真出场。一开始他对白雪的所有幻想都像泡沫,可越到后面,他的幻想竟然慢慢成真了。比如让白雪打个喷嚏……我还以为他们有可能会有点什么联系。我印象最深的是引生可以看见人头上的火焰,常听人说残疾的人总有一些常人无法拥有的超能力,他甚至可以和树说话,向树借命。看着看着,有时候觉得引生并不是个疯子,他才是最清醒的人,什么都能看到,听到。
这本书的细节描写,非常朴拙。看书那几天常常说看得我恶心,人们生活在潮湿闷热的环境中,下一场暴雨院墙就被冲垮,厕所的污物会漫延到巷子里,苍蝇蚊子无处不在,一巴掌下去就是一手腥血,除此之外,对于人类日常生活的拉撒以及性的描写也是相当直白,让我看得直呼恶心。 小时候的我,在农村生活过,可以脑补一些书中的画面。
清风街的大事小事,几乎被”夏家“掌管。老干部夏天义镇得住场子,德高望重的夏天智是清风街的秦腔门户,退休校长。单从这两家来说,夏天义家虽有五子,却常常因为钱财闹矛盾,甚至赡养父母也是斤斤计较,这大概就是小市民的真实写照。夏天智家的夏风,是清风街两个大学生之一,走出农村,发展很好,以至于每次回家都有人求他办事。
夏风和白雪的婚姻,也是这部书中的故事之一,按理说夏家和白家也算门当户对。整个故事读下来,夏风和白雪相处的时间寥寥无几,白雪不愿放弃秦腔跟夏风去省城,夏风不愿放弃自己的前途留在乡下,悲剧就此拉开。夏风越走越远,白雪跟不上他的脚步了,注定悲剧,现实社会也一样,要是两个人不能齐头并进,或许结局就是分道扬镳,所以三观相近,有共同生活圈子必须是择偶条件,如果我是白雪,肯定也不会放弃自己的爱好夫唱妇随,越来越少的人愿意为对方付出,可能我也是其中一个,所以宁肯独身。
书中的另一个小故事是关于”税收“,不明白那是什么税,问我妈,她说是人头税,每人几元……记得十多年前取消了”农业税“,可能就是书上的这些税收吧。
一到收税时间,农民们都在抱怨。以前总觉得农村很多小市民,把钱看得太重,不尽义务,拖欠各种费用。读完这本书才真正了解几十年前农村生活的本来面目,不怪他们眼光短浅,眼界狭窄,生活在那个年代的乡村,能看到什么呢?想起我的爷爷,教了一辈子书,当了几十年校长,我们家刚买上电脑,爷爷就去世了。
除了那些有钱不交的, 再说说书中的武林,靠拾粪为生,老婆黑娥(《白鹿原》里也有个类似的人物)还跟夏家庆玉勾搭上了,如此悲剧人物,收税时不分青红皂白,被铐起来往乡镇府押送,面对冷漠的乡镇府,清风街的人们怎能不暴动?任何一件事情的发生总是有缘由的。
另一条线索便是”秦腔“, 书中常出现一段一段的秦腔唱谱,看不懂,也不太感兴趣。大概是在《白鹿原》的电影里,听过秦腔,由于不懂,给我的感觉就是”吼“,欣赏不来这种传统艺术。只不过让我想起四五岁甚至更小的时候随爷爷看川剧,京剧。小时候,我家在镇上,住学校里,旁边就是一个所谓的电影院,有一段时间,吃过晚饭,爷爷就带我去电影院看戏。好像最精彩的是娶亲,也是整个剧的结束。去看戏,要经过一条不深的巷子,里面是可以翻动的褐色木椅子,坐几百人应该是没问题的。随着时代的发展,那个电影院早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韩家大院的旧宅子,难道那个电影院原来在地底下不成?
白雪和夏天终究是离婚了,夏天义放不下他的七里沟,最终被大面积塌方的泥土掩埋在七里沟,夏天智脸上盖着画满秦腔脸谱的马勺,枕着自己的著作《秦腔脸谱集》进了坟墓。戏剧的是大儿子夏风回家奔丧,极尽曲折,直到父亲下葬,他才奔向山头。
什么养儿防老,夏天义家五兄弟算是做了反面诠释,夏风演绎了高材生远走他乡,白雪这个才女最终被葬送在婚姻的坟墓里,好在公婆当她是亲女儿。引生还会继续时而疯癫,时而清醒的记录着清风街的故事……
下一本书——《天黑前的夏天》,很长时间没看外国文学了。同样也是买了好几年,看不下去的书,相信经过时间的沉淀,经历过更过的人生洗礼,我会静下来读这本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