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2.16第五天:京都东山~三十三间堂、清水寺、八坂神社、青莲院、白川、花见小路、建仁寺
晴天。暴走一天。
首先将阵地从大阪挪到京都。一早从大阪长堀桥出发,先乘堺筋线到北浜,然后换乘京阪本线,大概50分钟就到了京都七条站(590日元)。
京都的街道系统从一千多年前的平安京时代开始形成,很大程度上就是唐长安城的缩小版。作为一个西安人,到京都迷路那是不可能的。街道都是横平竖直、正东正西、正南正北。从北到南有南北向的一条、二条、三条、四条、五条、六条、七条、八条、九条,从东到西几条大路是东大路通、鸭川(京阪本线)、河原町通、乌丸通、大宫通、西大路通。基本上靠道路就能定位,比如二条城一定在二条的位置上,四条河原町那站就在四条和河原町通交汇处,京阪本线的七条站则是鸭川东侧地下铁与七条的交点、出来地面就是七条通。
七条站乘电梯上来就看到七条大桥和鸭川。鸭川比想象中更加宽阔,河岸却修得一点也不气派,远不如帝都二环沿护城河花团锦簇的绿地公园。河堤上虽然也有步道、自行车道,也种了一些樱花树和灌木,但简直可以用简朴来形容。但人家有野鸭子在河里漂,河是天然的河道,水量也挺大,哗啦啦的。
京都的街景与大阪市相比,建筑矮了很多,视野于是更加开阔。街道两边都是小房子,一层两层三层,住宅或者商铺,样式也一下变得古旧,木头砖瓦泥墙都出现了,要不是马路上仍然刷刷跑着高速通过的汽车,颇有些穿越感。
我们订的旅馆在京都博物馆对面,从京阪七条站步行也就五、六分钟。和式旅馆,站在门口探头探脑了一下,挑起半截布门帘拉开推拉门喊着 すみません进去,一个店长模样的中年男人从前台旁边的房间出来,跟着两个日本妹子。然后开始了乱七八糟的日语英语夹杂连带比划的交流,以及差点穿错人家店员的拖鞋(后来发现穿拖鞋反而不便上楼不如直接穿袜子踩地板榻榻米),总算让爹妈坐下休息我办好了入住手续。但到得早了,房间得下午才能入住。于是存了行李出门,开始暴走。
由近及远,第一站是就在旅馆往南一点点、五分钟路程的三十三间堂(门票600日元)。三十三间堂是天台宗的莲华王院的正殿,特色是整座建筑有三十三间,巨长无比,南北长120米。进院的时候稀里糊涂的,只管跟着工作人员的引导买票脱鞋换拖鞋,走到殿内才发现一眼望不到头,供奉的观音像也一眼望不到头。据说是1001座观音像,最中间是千手观音,都是桧木金漆;前排还有等身大的封神雷神和二十八部众30尊桧木彩像。除了远道来的外国游客,日本本土特地来参拜的游客也很多,大家都安安静静的,只听见踩在木地板上的声音和丢硬币到赛钱箱的声音。可以自取点蜡供奉(100日元一根),自取护身符(500日元)。总之我们在木头香味中默默穿过,佛像森严,不敢高声语。殿内不让拍照,可在殿外想要把这座巨长无比的房子拍全,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我们在大殿一侧的小花园逗留了一会,没什么人,一棵腊梅开了,挺香的。


三十三间堂出来往第二站清水寺走。地图上不觉的很远,还是走了相当长的距离。沿着东大路通往北,路过智积院、京都博物馆,路上没什么人也没什么车,找午饭也不顺利。但找路很顺利,一路上路标很多并标示清晰,贴心得标明走到某某目的地需要多长时间。收垃圾的标识也不少,感觉又在学习日本人的周到。我们一直走到东山五条,路过大谷本庙入口,走五条坂,才看上一家小馆子,拉门进去小小一间已经客满,老板娘十分歉意的请我们另寻他处。继续走茶碗坂,路过好多可爱的买清水烧的小店也没顾上看,最后进了就叫做kiyomizu的餐馆。是个家庭餐馆,那种一家人媳妇婆婆公公都在前堂招呼客人或收钱丈夫(猜测)在后厨做饭的,这很当地了。餐馆非常小,桌子安排得非常满,惊人地满,换我无论如何也摆不下那么多桌椅。要不是日本人都瘦,换了米国佬八成坐不到椅子上,桌子和椅子之间的间距实在太窄了,并且椅子无可后退。房间里允许抽烟,最中间的两张小桌旁就围坐了一圈8个同事热热闹闹地吃午饭,靠窗另一小桌的长发胖女人也是手里夹着烟。我们坐在靠窗另一张小桌,可以看街道上的行人。装修风格很日式食堂,墙上大幅带图菜单上明码标价,有团扇,有符纸,还有西洋画,墙上也是满当当贴满挂满各种东西,还有不许两人点一份饭的告示。价格倒是实惠,一点也不核心景区周边的样子。从附近居民来着吃饭就能看出是日常小店。点了炒面、咖喱饭之类的,味道还不错,就是量小,不过也计较不了这么多,大概填填肚子就继续走路了。




清水寺附近人一下多了起来。其实在茶碗坂已经能看到远远的朱红色的三重塔了。我们走了下仁王门、西门,看了三重塔、经堂等等,建筑是好看,颜色漂亮样子优美,但人也多。清水大舞台在大修,走到跟前瞅了眼确实是包的严严实实,决定就不花门票钱了(门票300日元)。感受了人流,欣赏了众多和服妹子和小伙,以及穿着和服的洋鬼子,继续往下一站走了。




清水坂、三年坂、二年坂继续人潮汹涌。让我想起了前年在澳门走大三巴牌坊下来那条街。尽管路边有很多好玩好吃的小店,在人流中还是选择夺路而逃了。我也只在三年坂路过一家小店时没忍住买了一个老奶奶两包漂亮的金平糖。迅速通过,路过高圆寺,往石屏小路走,结果还不小心错过了。无论如何,总之顺利抵达八坂神社。




八坂神社是日本全国三千座八坂神社的总社,京都三大祭之一的祈园祭在这里举行,原本称作祈园神社,1868年神佛分离令后改名八坂神社。不是很懂,大概就是佛教和本土宗教的各种神社划清界限吧。总之八坂神社是个挺有地位的神社,不然我们干嘛来看热闹呢。我们从南楼门进去,进去是舞台,然后是神社大殿,周围还有若干小神社,学着日本人的样子摇了铃丢了硬币,稍微转了下,从东边出就是圆山公园。圆山公园来的不是时候,光秃秃的,只能想象樱花开的时候多好看。公园北门有个扮机器人表演的艺人,没有多少人给钱,走了那么多地方还是美帝最舍得给乞讨卖艺的人掏钱。





圆山公园北门出去一座宏伟漂亮的两层歇山顶门楼突然出现在眼前。被气势震惊到,立刻改变计划决定去看看。原来是知恩院的三门。知恩院是净土宗总寺,建于1234年,由法然上人创建,这个三门是日本最大的山门,高24米宽50米,不过是后来17世纪以后重建的了。有意思的是,进入的路分两条,男坂和女坂。男坂直接穿过三门,阶梯很陡;女坂则是从三门南侧绕上去,阶梯缓和得多。于是老爹去爬男坂,我和膝盖不好的老妈走女坂,上去后两条路就会合了。知恩院御影堂大殿也在大修,爹妈坐在旁边椅子上歇腿,我跑去后边的纳骨堂远远看了一眼,攻略做的不够,导致我们错过了这里日本最大的重70吨的钟,就从御影堂西侧的小路往北经过阿弥陀堂从北门出去了。北门的阶梯之字形往下,很平缓,一侧是石块砌的墙,石墙和阶梯都斑驳覆着青苔,再加上没什么人,很有沧桑的意味。





等我们终于走到青莲院,已经日暮了。先入眼的则是墙外的巨大的老樟树。很多棵,枝繁叶茂,主干粗壮,漂亮极了。树木如此,院子也不让人失望。Lonely Planet介绍京都东山南部部分,第一处首选景点就是青莲院,做攻略时网上看到的夏日图片一片碧绿清幽。不过真正打动我决定来这个景点的是可以入室参观,并且人少。入口处买好票(门票500日元)换拖鞋就进入室内房间,可以随意走动自行参观,有一张简单的地图,按顺序的话是先走房间和走廊,再走花园。这是我第一次正经走进日式榻榻米房间,房间很空,只靠墙放一些简单的家具,格子门和挂画都精致好看,摆设也讲究,留白和借景反倒是很好的继承了我们的古代传统。我和爹妈找了个看得见花园的角落静静的坐了一会,确实宜人。花园不大,但错落有致,池塘、石桥、锦鲤、黄绿的青苔、常绿的乔木灌木、小山坡、一小片竹林、还有小神社,傍晚的夕阳照过来,颜色也漂亮有层次,冬日更显静谧。没什么游客,我们里里外外转了个遍,离开时工作人员都下班不见了人影。很不错的地方,我已经想着得换个季节再来一次了。












青莲院出来我们走到白川。白川是比想象中小的一条水沟,但水流清澈干净,两边都是民宅,也有一些餐馆,水里还遇见一只鹭。白川走到巽桥,又走到花间小路,路过一排排高档料理店,熙攘的游客。稀里糊涂走到了建仁寺,刚好穿寺而过,夜色中大殿静悄悄的,不时也有游客或者附近居民散步经过。最后沿着大和大路通一气往南回到住处,我的腿已经要断了。不得不佩服老爹和老妈真是太能走了!今天一天走下来绝对有十公里了。










回到旅馆受到店员妹子温暖笑容的热情接待,被带领到房间,带看了公共浴室和卫生间的位置。我们的行李已经被搬到了二楼的房间,房间空调也已经贴心地开了挺久,很暖和,榻榻米的矮桌上甚至还沏了壶茶,送了三枚和果子。和式房间比想象的大,感觉得有三十平米,优点是十分新鲜有趣,缺点是老妈膝盖不好坐下和起身都很费力(= =b都怪我事先考虑不周),好在房间还提供了三个厚实的圆形草垫,叠两个就可以当凳子坐。房间配备有看起来挺高档的保温电烧水壶,我们泡面填饱肚子,之后换好浴衣分头去洗澡。虽然不是温泉,但也有个小型浴池可以泡澡。暴走一天泡热水可真舒服啊!被褥也蓬松软和,除了空调有点吵,一夜好睡。
相关日记:
2018.02.12-21 带爹妈春节霓虹关西十日游~第一天飞大阪
2018.02.13第二天:大阪的四天王寺、通天阁、游船、海游馆、摩天轮
2018.02.14第三天:大阪城公园和天守阁、庆泽园、动物园、黑门市场
2018.02.15第四天:奈良一日游~东大寺、二月堂、春日大社、夫妇大国社
2018.02.16第五天:京都东山~三十三间堂、清水寺、八坂神社、青莲院、白川、花见小路、建仁寺
2018.02.17第六天:京都东山继续~稻荷大社、银阁寺、法然院、哲学小道、平安神宫
2018.02.18第七天:京都西北和中心~大德寺、金阁寺、下鸭神社、京都御所、锦市场
2018.02.19第八天:京都岚山竹林、常寂光寺、天龙寺、渡月桥、二条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