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封来信||投资理财领域,细数萌新要警惕的大坑
小伙伴们好~前段时间巨米因为扛不住成都的寒冷,只好病怏怏告了一周的假,现在回来更新啦!这是一封写给小伙伴们的信,同时也是一个读书笔记,引用的例子、数据、图表都来自于书中,针对书中的观点,巨米会引出与做出一些思考。
最近看了伍治坚老师的一本书《小乌龟投资智慧》,老师引用了耶鲁大学基金会前主席查尔斯·埃利斯的一段话:「业余网球选手和职业网球选手最大的区别之一,就在于职业网球手会先尽最大的努力去降低自己的失误,而业余球手在每次击球时,往往都会用尽全部力气,期望通过一次大力扣杀直接得分,结果反而增加失误。」

巨米是体院的学生,本科期间也学习过网球,拿下了网球三级裁判证,对于这段话深有体会。不仅仅是网球,其他运动也是,一旦掌握了基本技巧,熟练之后总会想着得分得分得分,却在拼着得分的过程中因为失误而丢分了。前段时间巨米参加了城市围棋联赛,在电梯间听到一位老师和球迷的交流,他提到:“要杀,也要稳中求杀。”
职业网球手,或者说职业运动员们,都深深明白,要提高取胜的概率,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避开急于求成,保证每次都能稳稳地得分,通过长期稳定的表现来赢得比赛。
同样的,在投资理财这个领域,巨米身边相继有朋友拿着第一笔余钱开始踏入股票买卖中,我们都很渴望通过买卖股票得到一笔不菲回报,借此实现财富自由,有的在初尝甜头后将面临更多的非理性行为偏差选择,殊不知,这正是一种最容易让自己血本无归的错误态度。

伍老师在书中提到,投资者最容易犯的三大错误:对自己非理性的认识不足,对投资成本重要性的认识不足,以及对长期坚持的重要性的认识不足。巨米想就这三个容易犯的错误写点读书笔记,也当作科普分享给大家,一起探讨~
牛顿在1720年的英国南海公司股价泡沫破裂事件里,作为投资者蒙受了大约2万英镑的损失,其购买力相当于2002年的300万美元。牛顿后来说:「我可以精确计算天体的运行,但却也无法顾及人类的疯狂程度」。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哪怕是理性谨慎聪明的科学家们,都难以避免犯下非理性错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对自己非常自信(虽然口头上并不表达出来,哈哈哈),会有偏见,也会下意识地用第一反应去判断事情而非理性思考,今天要聊的,就是伍老师提到的第一个投资者常犯的误区:对自己非理性的认识不足。人是有自己天生的弱点的,作为理财投资者,应当对这些弱点有清楚的认识,在判断和交易的时候,保持清醒,时刻警惕自己踏入非理性错误判断范畴。
有足够的研究表明,人有不少习惯性行为偏差,比如过度自信、可利用性偏见、心理账户、损失厌恶等。而在资本市场中,我们从来不缺信息,从各式财经日报、财经公众号、财经论坛到小区炒股的大爷大妈的小道消息甚至玄学判断,我们面对着大量的信息,我们却缺少一个有效的筛选过程。聪明的投资者需要从这些大量信息里排除不相关噪音,在这个过程中,愿我们可能会收到信息泛滥的影响,做出不理性的错误决策的概率变得更高。
巨米将例举几个书中比较典型的人类非理性的实际例子,和大家一起探讨~
过度自信
68%的律师都认为自己一定会赢下他要打的官司,而我们都知道只有一半律师能够赢得官司。每个家长都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班级中都比其他孩子更棒,可每次考试结束后总有一半孩子的成绩低于平均水平。
而对于广大投资者而言,强大的金融系统会不停地暗示投资者自己拥有超能力,在下意识中,我们接收了这样的暗示,就会认为自己善于挑选股票、基金,善于识别宏观趋势,在这样的情形下,我们经常在不经意之间过度交易。
而问题就在于,这样的自信或者说错觉,并没有给我们带来更好的投资回报,甚至投资者对于时局的判断能力……emmmm惨不忍睹?

书中原话:比如根据晨星一项研究发现(见上表),在2012年大部分美国投资者看淡股市,因此他们卖出了自己手中的股票基金,而买入了大量的债券基金,结果在2013年,美国股市上涨了35%,而美国债市只上涨了0.15%。那些对于自己判断能力过度自信的投资者受到的损失可见一斑。
伍老师评论道:比如在2015年5月份的最后一个星期,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新开户的数量达到了各200万左右。这个数字是非常高的,因为在2014年,两家交易所平均每周新开户的数量还不到每家10万户。很显然,在2015年5月份有很多股民被屡屡攀升的股市价格所吸引,于是急着去证券交易所开户炒股,渴望在股市中赚到一些快钱。接下来发生的事情恰恰相反,中国A股股市在2015年6月份达到5166点的高点之后一路下滑到8月份的2927点。可以想见这些在5月份新入股市的投资者蒙受的损失一定不小。

因而,在我们再次进行股票交易与投资理财时,应当警惕自己的过度自信,不要让挑选股票变成了一种赌博,从而拖累自己的投资回报。
可利用性偏见
可利用性偏见,即我们更容易被所看到听到的东西影响,而忽视对其他信息的关注的进行深度发掘,从而造成判断的偏差。
这种行为模式最为奇妙的地方是,即使大家知道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还是控制不住去翻这些常规性错误。
美国9·11事件后,很多美国人受此影响对飞行产生恐惧从而选择开车进行各项活动。有意思的事,根据德国教授Gerd Gigerenzer的计算,在0·11事件一年后,由于为了避免飞行而选择汽车出行,导致了1585个美国人为此丧命。而如果通过统计学来估算的话,如果每年有一架飞机被劫持坠毁,那么一个人坐飞机死去的概率是600万分之一,在公路上开车死去的概率是其7000分之一。

巨米的男朋友是一位牙医,因此我知道了洗牙是为了牙齿健康防治牙周病,拔牙是为了避免智齿冠周炎、邻牙牙体组织损坏,但身边却有一些小伙伴智齿发炎了开始纠结拔不拔牙,当心长辈们口中「拔牙伤身伤骨」的告诫,牙龈出血了还在纠结洗牙是不是会把牙齿洗掉了……因为听到或者看到的东西做出了错误判断,耽误了身体健康,得不偿失。
这一行为模式的奇妙就体现了,即使告知这个数据或事情的真相,还是有很多人会选择开车出行、不拔牙不洗牙。
在当下,如果一个公司准备上市的时候,做足媒体宣传,专注报道此事,记者们则会开始强调公司创始人卧薪尝胆、苦尽甘来的奋斗故事,而因为这样那样的焦点模糊,人们对此的关注会非常高,从而让投资者感觉自己购买的不仅仅是这一只股票,而是背后的梦想和故事。但事实上,打新股往往对于投资者来说不是一桩划算的买卖。

处置效应
是指盈利和亏损之间的一个不对称效用偏好,对于相同数目的标的而言,在亏钱的时候,我们会感到更痛苦。
如果我问你,在A赚100元和B丢一枚硬币来决定赚200元或者0元中选一个,你会怎么选呢?反过来,A亏100元和B丢一枚硬币立决定亏200元或者0元,你选择哪一个呢?
大部分人在第一次选择中,会选择A,稳赚100元,但在第二个选择中,大家会选择B来博一下。

在股票买卖中,我们在割肉平仓时喜欢拖延,不愿意卖掉亏钱的股票,但却容易过早卖出他们赚了钱的股票。而结果有时候则是,不愿意卖掉亏钱的股票,拖拖拉拉几个月,甚至几年后才能把亏损弥补回来,过早,卖出赚钱的股票,股票却在几个月或几年后回报更高。
面临损失时,大部分人的痛苦程度会比获得相同数额的盈利产生的快乐程度高出很多。因此我们更愿意冒大风险去规避这样的损失。
代表性偏差,指的是我们容易受到一些小样本影响,通过有限的小样本推出代表普遍规律的错误结论。
巨米接触理财这个领域,是从港险开始的。家里有长辈是汇丰银行的高管,后跳槽去了香港top2的保险公司里,这位长辈年纪40多了,金融硕士毕业,举止优雅,见识广博,聊天过程中展现出了许多长辈所没有的从容大气,思辨能力也很强,理财投资方面专业度很高。在和这位长辈的接触中,巨米其实是满心疑惑的。
其实还在内地生活的时候,大家提到「保险」两个字都是要皱眉头,就连我自己都认为保险就是专门坑亲戚朋友的东西,不讲清条款、不赔项就生拉硬赚死磨硬泡地让熟人给自己买单、支持自己的业绩,这样的行为绝不少见。人情单、从业人员的低素质让我对保险敬而远之。
由于过往接触的几个保险从业人员几乎彻底毁了我对保险的认知,险些影响了我对优秀保险从业人员的判断,实际上,在港险圈,名校硕士、MBA、博士不少见,甚至有的团队平均学历硕士以上,也有许多牙医、律师转行加入保险,因为港险本身的优越性与从业人员素质的提高,保险在别处被玩出了花。
这直接证明了由于过往小样本我推出的结论是错误的。
受到代表性偏差影响,一些投资者会在错误的时机做出错误的投资决定,从而极大地影响了自己的投资回报。

数据来源:彭博社
伍老师以此举例:上面的图表比较了2013/2014年标准普尔500指数价格和1928/1929年道琼斯指数的价格走势,两者的价格走势看起来令人难以置信的接近,该图表被很多金融分析人员广泛引用,并用于警告投资者可能即将到来的股票熊市。

数据来源:彭博社
事实上呢?2013/2014年是美国股市历史上比较大的牛市之一,从上图中我们可以看到,标准普尔500指数在2014年继续延续2013年的上升趋势,根本没有重复1928年道琼斯指数下跌的状态。

除了以上几种非理性偏见外,还有锚定效应(在人们做出价值判断时,容易受到「锚」的影响,即使知道这个锚的存在,它也会继续不停的影响到你)、后视镜偏见等。

美国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在他的著作Thinking, fast and slow中总结了他和同事对于人的行为研究的成果。他提出人脑处理信息的方法分为两个系统:系统1和系统2。系统1的反应迅速,主要靠直觉和第一反应来做出决策。系统2的反应迟钝,需要经过仔细的分析和计算才能得出结论。人类在做出决策时习惯使用系统1,因为系统1非常适合于简单的“战斗或逃跑”类型的方案,有助于在物竞天择的自然环境中保住自己的生命。

我们现在能够理性地想明白,靠系统1来应对复杂人类活动时,往往效果并不好,尤其是在投资理财时,若遵循系统1 的指示,买卖股票根本就无异于赌博,只不过比赌博听起来高级点罢了。
我们需要静下来,去思考前因后果,去考虑利弊。尽管我们天生习惯使用系统1,厌恶使用系统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