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位上海老爷爷和北京大妈
作为一个在上海生活过很短时间且希望能在上海念研究生的我来说,上海更像是一种情愫一种意向。在我回到家乡北京后,这种情愫却越来越深。
我喜欢去北京的上海城隍庙小吃店吃点汤包,生煎什么的,更加深了我对上海这座城市的想念。
今天点完汤包后找地就坐,由于人多位置不多,我和一位步履蹒跚的,也刚点完餐的老爷爷做到了一桌,正当等着汤包的时候,老爷爷起身去拿筷子和勺子同时给我拿了一副,这样的举动令我感动不已。
我俩攀谈了起来,在交谈过程中,老爷爷告诉我他是上海人,由于儿子和儿媳妇在北京工作而搬到这座他一点也不熟悉的城市,过多的我没有细问,不过我看到他点了和我一模一样的汤包,并像上海人一般用勺子和筷子一点一点慢慢吃汤包的时候,我能感觉到他和我一样对那个城市的想念。
记得三年前,我在静安区的一个小酒店就住,前台一位有北京口音且长相和蔼的大妈负责办理入住,我在从进酒店到询问办理的过程中,一直在用北京人爱用的“您”这个称谓。
当这位大妈看到我身份证110后,并没有直接表明她自己的身份,而是转头和同事以调侃的语气说,:“你看我们北京人就是有礼貌,一直都用您您的”
当我听到她说这番话,我也肯定了自己的推断,尤其是在异地碰到同乡更是亲切万分。交谈得知,大妈已经定居上海30余年,这家酒店就是和上海丈夫一起开的。她也表示在上海听到乡音的确让人亲切。
无论是在北京的上海老爷爷还是在上海的北京大妈,其实都在告诉我们,无论你去哪儿,乡音和本地化的生活习惯都能唤起你心中最真实的感受。
来自 豆瓣App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