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1~2年内,员工人数突破50人时,法律风险会集中爆发!
创业公司要面临劳动人事,税法、合同,公司治理,商业模式,知识产权,融资等至少7类的风险。 初期的风险乍看不明显,但在创业一到两年时间内便会爆发危机。 互联网产品存在周期比较短,融资也会在一年内完成N轮,背后是企业的爆发式增长,但是也会伴随着法律风险。 从注册公司那一刻起,你会跟工商、税务、环保等各方面打交道,会跟合作伙伴签合同、履行协议,会跟员工签劳动合同……每个环节都有风险存在,且随着公司开办时间越久,风险越有可能变成真正的财产损失。 当公司员工人数突破50人,员工的流动性加强,管理从人治到法治,风险几率集中爆发,平均每年会至少有1-2起法律程序。 当员工规模达到100-500人时,员工流动会出现常态,风险几率会更加提升,平均每年至少有3-4起法律程序。 法律风险,早发现,早预防,避免上万元损失。 我们抽样调查了100位用户,其中有73位用户是在开办公司过程中,在法律问题上栽过跟头,损失从几千、上万甚至数十万不等;剩下27位用户,具备法律防范意识,其中个别用户还注重个人法律问题,雇佣法律顾问,有效避免了法律风险。 从上面的数据可以看到,超过三分之二的用户是经历损失后才意识到风险防范重要性,只有不足三分之一的用户具备提前防范的意识。 为什么不做那三分之一的先知者呢?创业公司,最起码应该懂哪些基础法律知识? 从法律适用的角度来说,主要的法律事项大致上分七类: 1、股权、股东类(最容易出问题) 2、公司治理类(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财务经理等职位设置) 3、重要资产类(土地、房产、商标、专利、著作权等) 4、业务合同类(销售、技术服务等等) 5、投融资合同类(股权融资、债权融资、对外投资) 6、劳动人事类(劳动用工、合同)
7.还有一条,最重要的是税收风险,节税就是生产力 在公司起步的时候,会遇到这其中的很多法律问题。 比如:公司结构怎么选择: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甚至合伙企业、个体工商户都是可能的备选项,哪种选择比较恰当? 再比如,公司的出资结构(股权结构)怎么安排比较合理?公司出资的形式是只接受纯货币出资还是接受土地、厂房、知识产权甚至劳务出资? 很多创业者,并不明白这些不同选项背后所蕴含的真正意义。随随便便作出选择,可能日后会花多得多的代价来弥补。 面对这些问题,如果你没有一个律师朋友,就需要动辄花几万元请专门的法律顾问为你服务。在资源有限的初创期,我们知道这是不现实的,但问题也必须要尽早重视起来。 针对这个难点,创业邦联合企业法律服务平台快法务,上线了《创业1+N随身法律顾问》,你只需要花1顿饭的钱,就可以享有自己的随身法律顾问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