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邀》许知远 李诞 一点儿思考
神说:“要有光,于是就有了光”。基督是家里人的信仰,儿时觉得所有的一切都是神的眷顾,对上帝创造世界笃信不疑。随着年龄的渐长和自我意识的觉醒,原有的世界观被自己不断的怀疑。正是因为这样,比同龄人更早的思考从何处来,到何处去的问题。学校期间细读了史铁生的作品,便自觉比同龄人更加深刻,也就更喜欢有思想的人,觉得只有深刻思考才算得上是有趣的灵魂。现在想想只不过是年少时无处安放的荷尔蒙在作祟。
《十三邀》许知远和李诞那期,我看了完整版的。许知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分子,真诚不做作,有对时代的担忧和未来的憧憬。敢说, “不读原著,看书评引用内容”,就是这么做的,承认,够坦荡。但是他还是觉得不足够,他想勇敢到在思想上裸奔。这样的人让人敬仰,也让人敬而远之。马东说的对“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是不思考的,大概只有5%的人在思考,剩下的人都只是在生活”,许知远既然选择在思考,那么必定是要被剩下的95%怀疑。因为不认同,人家知道时代很好啊,在家可以点外卖,出门不用碰到车匪路霸。觉得你这个人对时代的担忧,是故作深沉。幸好许知远觉得“知识分子如果被所有人理解,是一种悲哀”,社会风评对他不好些,他反倒觉得才够劲。深刻不代表不享受生活,能看出来许知远也迷醉于时代的发展,难掩小布尔乔亚情调,脱离了死板的读书人形象,甚好。
李诞在《十三邀》中说“一个人如果充分的自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他就死了”,我以前觉得人就是为自己而活的,所以特别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难免有时候碰到些比较俗气的人或物,就嫌弃的不得了。在听到李诞说那句话的时候,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因为我觉得他说得对。当你活的深刻的时候,充分自洽于自我精神世界里,那么周围人存在与否与你一点儿关系没有,但现实生活中,朋友、父母以及将来的妻子、子女都会在你的生命中扮演角色,他们是组成你的一部分,你不可能脱离他们,而如果仅仅是满足我自我精神需求,周围人不仅觉着你枯燥,甚至在物质生活上也会受到连累。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从整个访谈中能看到,李诞是个纯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清楚明白社会规则,怎样从中攫取资源。他也坦言“我现在就活的很浅薄,就是想让观众笑,然后我赚很多钱。”他说自己懦弱,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金钱做后盾,我倒更觉得他需要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要更多钱是为了社会话语权和地位。李诞也说不要享受忧伤,忧伤没什么好享受的。正好和许知远相反,但他也毫不掩饰自己,鲜明的摆出了观点“我不同意你文章和书籍的所有的观点”。我觉得李诞就是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的一面铜镜,从他的身上能获得新知和自省的机会。
《十三邀》许知远和李诞那期,我看了完整版的。许知远是一个实实在在的知识分子,真诚不做作,有对时代的担忧和未来的憧憬。敢说, “不读原著,看书评引用内容”,就是这么做的,承认,够坦荡。但是他还是觉得不足够,他想勇敢到在思想上裸奔。这样的人让人敬仰,也让人敬而远之。马东说的对“这个世界大部分人是不思考的,大概只有5%的人在思考,剩下的人都只是在生活”,许知远既然选择在思考,那么必定是要被剩下的95%怀疑。因为不认同,人家知道时代很好啊,在家可以点外卖,出门不用碰到车匪路霸。觉得你这个人对时代的担忧,是故作深沉。幸好许知远觉得“知识分子如果被所有人理解,是一种悲哀”,社会风评对他不好些,他反倒觉得才够劲。深刻不代表不享受生活,能看出来许知远也迷醉于时代的发展,难掩小布尔乔亚情调,脱离了死板的读书人形象,甚好。
李诞在《十三邀》中说“一个人如果充分的自洽,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那他就死了”,我以前觉得人就是为自己而活的,所以特别注重自己的精神世界,难免有时候碰到些比较俗气的人或物,就嫌弃的不得了。在听到李诞说那句话的时候,给我带来很大的震撼,因为我觉得他说得对。当你活的深刻的时候,充分自洽于自我精神世界里,那么周围人存在与否与你一点儿关系没有,但现实生活中,朋友、父母以及将来的妻子、子女都会在你的生命中扮演角色,他们是组成你的一部分,你不可能脱离他们,而如果仅仅是满足我自我精神需求,周围人不仅觉着你枯燥,甚至在物质生活上也会受到连累。实际上这也是一种自私的表现。
从整个访谈中能看到,李诞是个纯粹的社会达尔文主义者,他清楚明白社会规则,怎样从中攫取资源。他也坦言“我现在就活的很浅薄,就是想让观众笑,然后我赚很多钱。”他说自己懦弱,没有安全感,所以需要金钱做后盾,我倒更觉得他需要钱和普通人没什么两样,要更多钱是为了社会话语权和地位。李诞也说不要享受忧伤,忧伤没什么好享受的。正好和许知远相反,但他也毫不掩饰自己,鲜明的摆出了观点“我不同意你文章和书籍的所有的观点”。我觉得李诞就是理想主义文艺青年的一面铜镜,从他的身上能获得新知和自省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