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日记48--格
作家于坚说:“一个作家在他童年时代就完成了,因为写作实际上到底只是一种回忆。”
不仅是写作,为人处事也是如此。我们在童年时代便听闻了够受用一生的关于为人处事的学问,余生便是如何感悟这些学问。心静如水,我昨天才稍稍触摸到她的皮毛,所以才在2018日记47--彼岸有所感慨。纲举目张,我童年时代就知道“纲”是渔网的网线,“目”是网眼,成语意为做事要抓主干,这样才能抓住全部,可我至今也未能感受到她的真谛,我几乎从未按照这种逻辑处理过事情(或许也有,但很少)。还有厚积薄发,做事扎实,宽于待人、严于律己,等等,我在1-10岁便听闻了几乎所有的这些关乎为人处事的学问,可却要利用余生剩下的60-70年去“格”。如果幸运,我会“格”出相当一部分;如果不幸,那么只能“格”出其中一两条,或许一条也没有。
能否“格”出,也看自己的造化和所处的环境了。做事扎实,这点我近几个月也稍稍感悟到一点点,这和我所在团队有关吧。几位上级对我要求都极为严格,也常常训导我做事不扎实,太浮躁,批评多次后,有那么一段时间,我甚至反问自己,究竟要怎样才能叫做事扎实?没人给我答案!我相信也给不了我答案,只能自己慢慢体悟。我偏偏又是那种不太服输的人,所以便将“扎实”二字常怀心中。近来感悟,所谓的扎实,绝不仅仅体现在工作上,生活与工作的每一个细节都能看出来,小到走路的姿态、熨烫衣服、骑车自行车,大到完成一篇硕士论文、法律调研等,都能体现出来。你是怎样的人,都最终能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表现出来。我现有的扎实方式便是,让自己做事尽量慢一些,不为了求快而草草走过场,将每一个细节考究清楚再进入下一阶段。可我以前并非如此,比如考试时,发现时间不够用,我会盲目求快,争取把剩下所有的题都蜻蜓点水过一遍,我以为这样能求得分值最大化,可我现在感悟到,把所有题蜻蜓点水过一遍得到的总分数往往还不如我认认真真做一道题得到的分数高。以求快来争取把所有过程都走一遍,而忽视了个中细节的把握,这点是我多年弊病。慢一点,细致一点,才能扎实,这是我对做事扎实的理解。
阳明先生格竹子以求感悟人生学问,格了几十年才有了阳明心学。所以“格”是一个相当漫长的过程,我不着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