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的邀请》读书笔记
《人类学的邀请》全书分为两大部分,共七章内容,叙述方式以故事和理论相结合,颇有趣味性,是非常不错的人类学入门读物。从地球及生物进化写起、对人类学的背景及发展、当代该学科的主要流派及发展、当代该学科主要流派、研究方法以及人类学的发现及对我们的启示进行了简明易懂的解释。
尤其是书的第一部分,它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田野作业颇有帮助。在《民间文学教程》中有专章对田野作业进行论述的,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提到的有些研究方法和观点,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开展田野作业。
一、整体观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研究人类学时要注意把握整体观。“整体观是一种强调整体而非仅仅是各个部分的视角”,“人类学深受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的影响,也受人文学科(英语、文学、音乐)的影响”。“人类学最终都是在人类的所有复杂性中去理解人类的存在状况。”比如施坚雅在他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把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层级概念引入原本缺乏空间性、立体型的历史领域,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六边形农村区域模型。施坚雅也是佐证了作者提到的这个观点,他在书中也是运用了跨学科的方法,书中涉及了好几大领域,包括人类学、经济史、城市建设、文化研究等。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在人类所有的生物和文化复杂特点中寻找他们之间及其内部的相似点和差异性。”作者在第五章中探讨社会性别、不平等以及女性人类学对我们的启示时,就用到了比较法。通过列举奥农达加人和其他易洛魁部落,男人承担公共政治领导人角色,但是他们过去却是有氏族母亲推选的,氏族母亲领导着大家庭或多个氏族的例子来说明世界范围内社会内部的社会性别角色是多样和复杂的,并不是说所有的地方都存在着男性地位超越女性的现象。江绍原先生在《发须爪》一书中也是运用了比较法,首先是同源文化比较,不同阶层对于同一民俗事项的做法是相同的:比如谈到发、须、爪的治病以及它们与本主的关系时, 他谈到唐、明、清至近代人们的近似做法。当然他也有异质文化的比较,他搜集了法兰克人、古埃及、英国、意大利、希腊等众多民族大量的相关材料。经过横向比较,他总结出:“前科学时代的人——不论是住在地球上哪一块地方的——对于许多大小事物的见解和行事,往往相像,或竟相同。”
当然,这种方法也是可以被运用到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中,比如说我们去研究一个地方的民间故事,肯定要不仅要记录它在本地是如何被人讲述的,不同职业的人对他的讲述肯定不同,这个我们需要比较。同时,我们还需要把她这个民间故事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比如说“狗耕地”的类型,在甘肃有很多地方都有这个故事,比如兰州市、临洮县、山丹县、岷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水市北道区都有这个故事类型。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故事都是统一故事的变体或异文。
三、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不加检视的民族中心主义,会妨碍对于他人和其他文化实践的理解”。除了对于作者提到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大二时我参加了一次三下乡活动,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省的裕固族自治县。去的时候正赶上这个县庆,我们也是有幸受邀参加了他们民族的一个民歌大会。他们唱得时候也是清唱,基本没有伴奏,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也理解不了歌曲要表达什么情感,所以那一刻我觉得裕固族的歌曲比起汉族的真的不怎么样,甚至觉得有点难听。其实,当时的我就是在用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看待裕固族的文化。比如说我们对于藏族的朝拜的误解,认为他们那么做很不值得。如果我们进入不了人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人和其他文化实践的理解,也不会站在研究对象的角度上看问题、看世界。
四、田野调查
研究人类学时,人类学家都是通过亲身实地与被考察对象共同生活一段不短的时间并记录自己的所有观察来开展研究的。不管是太平洋小岛还是非洲内陆上鲜为人知的原始人部落还是纽约地下毒品贩子,人类学家都是在和考察对象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做了详细的记录,才开始研究的。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也是他在成都平原做了一定的三个月调查才写出来的。而《发须爪》中虽然没有直接的田野调查,但是江绍原还是利用了来自他人如他太太、别士、叶生机、陈瑞华、罗慕华等的说法,或采用他人如顾颉刚等人的说法,这也可以算的上是一种田野调查。
由此看来,卢克·拉斯特在《人类学的邀请》一书中给我们介绍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方法和观点确实是有价值的,人类学的研究不但要注意细节比较,拥有整体观,而且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必须要开展田野调查,只有当我们真真切切地与被考察或研究的对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的人类学研究才会做到真实可靠,有价值,有意义。其实,施坚雅(有田野调查, 忽视了历史现实)以及江绍原(有足够的文献资料,但是田野考察方面还是不太完善)的研究给我们启示亦是如此,人类学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田野,脱离现实。
尤其是书的第一部分,它对于我们如何进行田野作业颇有帮助。在《民间文学教程》中有专章对田野作业进行论述的,在这本书的第一部分提到的有些研究方法和观点,可以启示我们如何开展田野作业。
一、整体观
在书中作者阐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研究人类学时要注意把握整体观。“整体观是一种强调整体而非仅仅是各个部分的视角”,“人类学深受自然科学(生物学、物理学、化学)的影响,也受人文学科(英语、文学、音乐)的影响”。“人类学最终都是在人类的所有复杂性中去理解人类的存在状况。”比如施坚雅在他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把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层级概念引入原本缺乏空间性、立体型的历史领域,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六边形农村区域模型。施坚雅也是佐证了作者提到的这个观点,他在书中也是运用了跨学科的方法,书中涉及了好几大领域,包括人类学、经济史、城市建设、文化研究等。
二、比较法
“比较法就是在人类所有的生物和文化复杂特点中寻找他们之间及其内部的相似点和差异性。”作者在第五章中探讨社会性别、不平等以及女性人类学对我们的启示时,就用到了比较法。通过列举奥农达加人和其他易洛魁部落,男人承担公共政治领导人角色,但是他们过去却是有氏族母亲推选的,氏族母亲领导着大家庭或多个氏族的例子来说明世界范围内社会内部的社会性别角色是多样和复杂的,并不是说所有的地方都存在着男性地位超越女性的现象。江绍原先生在《发须爪》一书中也是运用了比较法,首先是同源文化比较,不同阶层对于同一民俗事项的做法是相同的:比如谈到发、须、爪的治病以及它们与本主的关系时, 他谈到唐、明、清至近代人们的近似做法。当然他也有异质文化的比较,他搜集了法兰克人、古埃及、英国、意大利、希腊等众多民族大量的相关材料。经过横向比较,他总结出:“前科学时代的人——不论是住在地球上哪一块地方的——对于许多大小事物的见解和行事,往往相像,或竟相同。”
当然,这种方法也是可以被运用到民间文学的田野作业中,比如说我们去研究一个地方的民间故事,肯定要不仅要记录它在本地是如何被人讲述的,不同职业的人对他的讲述肯定不同,这个我们需要比较。同时,我们还需要把她这个民间故事放在世界范围内进行比较。比如说“狗耕地”的类型,在甘肃有很多地方都有这个故事,比如兰州市、临洮县、山丹县、岷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天水市北道区都有这个故事类型。通过比较我们就会发现许多故事都是统一故事的变体或异文。
三、克服民族中心主义
“不加检视的民族中心主义,会妨碍对于他人和其他文化实践的理解”。除了对于作者提到的这一点我深有体会,大二时我参加了一次三下乡活动,去的地方就是我们省的裕固族自治县。去的时候正赶上这个县庆,我们也是有幸受邀参加了他们民族的一个民歌大会。他们唱得时候也是清唱,基本没有伴奏,听不懂他们在唱什么,也理解不了歌曲要表达什么情感,所以那一刻我觉得裕固族的歌曲比起汉族的真的不怎么样,甚至觉得有点难听。其实,当时的我就是在用一种狭隘的民族主义看待裕固族的文化。比如说我们对于藏族的朝拜的误解,认为他们那么做很不值得。如果我们进入不了人家的文化,就无法真正理解他人和其他文化实践的理解,也不会站在研究对象的角度上看问题、看世界。
四、田野调查
研究人类学时,人类学家都是通过亲身实地与被考察对象共同生活一段不短的时间并记录自己的所有观察来开展研究的。不管是太平洋小岛还是非洲内陆上鲜为人知的原始人部落还是纽约地下毒品贩子,人类学家都是在和考察对象共同生活了一段时间,做了详细的记录,才开始研究的。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也是他在成都平原做了一定的三个月调查才写出来的。而《发须爪》中虽然没有直接的田野调查,但是江绍原还是利用了来自他人如他太太、别士、叶生机、陈瑞华、罗慕华等的说法,或采用他人如顾颉刚等人的说法,这也可以算的上是一种田野调查。
由此看来,卢克·拉斯特在《人类学的邀请》一书中给我们介绍的一些人类学研究方法和观点确实是有价值的,人类学的研究不但要注意细节比较,拥有整体观,而且要克服民族中心主义,必须要开展田野调查,只有当我们真真切切地与被考察或研究的对象生活了一段时间后,我们的人类学研究才会做到真实可靠,有价值,有意义。其实,施坚雅(有田野调查, 忽视了历史现实)以及江绍原(有足够的文献资料,但是田野考察方面还是不太完善)的研究给我们启示亦是如此,人类学的研究不可能脱离田野,脱离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