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施坚雅模式的思考 ——以《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读书笔记
摘要:《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中的集市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作为施坚雅模式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自提出以来就备受关注,本文以《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为例,探讨该书中提到的施坚雅模式的创新之处和不足之处,并简要叙述施坚雅的研究对于我们人类学的启示。
关键词:施坚雅模式 市场 社会结构
1949 年末 1950 年初,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曾在成都平原的高店子(当时属华阳县)做了三个月的社会调查,写出了《中国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一组系列论文。在此书中施坚雅已经提出了它几乎所有重要的观点,施坚雅提出了著名的中国集市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不仅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共鸣。一方面,人们利用施氏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农村市场网络与社会结构,进而扩大到城乡关系和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们也对对施氏理论进行反思和进一步研究,思考该理论是否真的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当然,该书的出版也奠定了施坚雅模式的基础,该书中的理论也是施坚雅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施坚雅模式内涵
《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是施坚雅对中国 20 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及中小城市的研究中,从市场入手对中国乡村的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秩序、管理手段以及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究,基于此,他提出了集市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两个理论。
一集市体系理论, 属于市镇范畴的彼此相连的经济中心地包括:标准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标准市场又叫基层市场,“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 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至于中间市场,“它在商品和劳务向上下两方的垂直流动中都处于中间地位”。与基层市场和中间市场相比,中心市场“通常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 有重要的批发职能。它的设施,一方面,是为了接受输入商品并将其分散到它的下属区域去;另一方面, 为了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场或更高一级的都市中心”。这3 种经济中心地的居民点, 分别称之为“标准集镇”、“中间集镇”、“中心集镇”。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 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
二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基层集市是地方市场系统的三个层级中最低的一级。它能满足农户所有的基本贸易需要的农村集市,它不仅是市场区域能农户交换商品的场所,而且是农产品的手工业品上流到更高级市场的起点,也是供应小农消费的货物下流的终点。典型的基层集市是拥有大约十八个村落和1500个农户的中心点,这种市场的腹地,是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的六角形地区。
二、施坚雅模式的创新之处
首先,施坚雅对中国的研究抛弃了对资料的简单收集和积累,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他看来一个具有普遍解释意义的理论模型——六边形农村区域模型。他把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层级概念引入原本缺乏空间性、立体型的历史领域。他运用模型分析和回归计算来估算1948年中国农村各类市场以及中心地的总数和现代化程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历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其次,以市场关系范式研究农村社会。就如他在序言中提到的:“市场结构必然会形成地方性的社会组织,并为使大量农民社区结合成单一的社会体系,即完整的社会,提供一种重要模式”。中国乡村研究最常见的范式就是以村庄为研究单位,全景式地叙述村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婚姻、宗教、商贸等经济社会活动和行为。施坚雅将基层市场看成一个社区。市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结构同样也是一个文化载体。他认为,以往研究中国的人类学著作都忽视了市场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性,从而难以理解农民的日常生活实际。施坚雅将中国农村市场结构首先作为一种经济体系、然后作为一种社会体系加以审视时, 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基层市场的管理问题。施氏指出, 基层市场社区的权力结构与该结构对市场的控制不可分离。各种民间自发组成的团体和其他正式组织──复合宗族、秘密会社、庙会董事会、宗教团体等, 都把基层市场社区作为组织单位。控制这些组织的不是农民, 而是乡绅和商人。
所以施坚雅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基层集市社区模式”,打破村落研究范式垄断地位。施坚雅通过集市这个承上启下的枢纽打通了中国社会研究微观与宏观、经济与社会、底层村落与上层国家之间的“断层”。
最后,跨学科方法的运用。这本书涉及好几大领域:人类学、经济史、城市建设、文化研究等。施坚雅的市场等级体系最初来源于德国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地理论,施坚雅大量借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他运用区位理论和“中心地”原则,结合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考察区域的内部构成及外部联系。施坚雅在书中还分析了现代交通运输的引进对基层市场社区的影响,在主要表现为他认为传统的基层市场趋于消亡, 高一级的中间市场转变为现代贸易中心,同时村庄的社会职能得以强化,“在市场体系现代化导致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它却可能造成了社区的缩小。它还使村庄具有了新的意义,随着基层市场社区逐渐消失, 它们的大部分社会功能转移到下层村庄中,每个小村庄逐渐变得把自身利益看得高于村际合作。”不过,近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 据施坚雅估计,到1948 年“中国农村市场体系中只有10 %发展为现代贸易体系”
三、施坚雅模式的不足
当然施坚雅在此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争议之处。国内学者对于六边形农村区域模型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就正如此书的译者史建云提到的施坚雅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假设层面,是否与实际情况符合就另当别论。
比如他在书中农民行为的特点的探讨,就提出了一个理性小农假设:把中国农民视为具有经济理性的人,假设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然而通过史料观察,可以证明中国农民确实是理性的小农,他们完全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会尽一切可能努力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如果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每一个个体为自己的最大利益做出的理性的选择,合在一起时却有可能不符合集体的最大利益。
虽然此书是施坚雅中的理论是施坚雅基于对成都平原的调查提出的,但是缺乏历史学基础,对于参考文献的整理也多是以二手资料为主,缺乏一手资料。再者忽视周边其他因素的对于市场的影响。比如1949年7月至1950年初是国共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时期,对于战争的消息自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商品交易的集散地,集市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人口流动性从而成为战争消息传播的中心。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于战争消息的关注突出集市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使得集市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焦点与中心。显然,施坚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在集市作为社会生活中心的表象下建构了他的市场理论。
从施坚雅的理论的创新和不足中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学的启示就是:一人类学研究要既要基于田野调查,又要基于历史现实;二是要学习施坚雅跨学科研究的思想,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虽然一些假设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经得起实际情况的验证。
参考文献:
书籍类:
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 史建云,徐秀丽,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论文类:
[1]邢稞. 近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及其构造模式——以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为例[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2):22-26.
[2]史建云. 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J]. 近代史研究,2004,(04):70-89+315.
[3]任放.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 近代史研究,2004,(04):90-122+315-316.
[4]刘招成. 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5]任放,杜七红.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传统市镇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00,(05):112-116.
[6]刘永华. 传统中国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对施坚雅中国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的反思[J].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04):133-139.
[7]龙登高. 别具一格的施坚雅模式:传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J]. 思想战线,1993,(03):35-40.
关键词:施坚雅模式 市场 社会结构
1949 年末 1950 年初,美国著名人类学家施坚雅曾在成都平原的高店子(当时属华阳县)做了三个月的社会调查,写出了《中国农村市场与社会结构》一组系列论文。在此书中施坚雅已经提出了它几乎所有重要的观点,施坚雅提出了著名的中国集市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不仅对美国的中国学研究产生了巨大影响,也在中国学界引起了共鸣。一方面,人们利用施氏理论来研究中国的农村市场网络与社会结构,进而扩大到城乡关系和城市与区域的空间分布。另一方面,人们也对对施氏理论进行反思和进一步研究,思考该理论是否真的适用于中国所有地区。当然,该书的出版也奠定了施坚雅模式的基础,该书中的理论也是施坚雅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 施坚雅模式内涵
《中国农村的市场与社会结构》是施坚雅对中国 20 世纪上半叶的乡村及中小城市的研究中,从市场入手对中国乡村的文化、社会结构、经济秩序、管理手段以及运行方式等方面进行探究,基于此,他提出了集市体系理论和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两个理论。
一集市体系理论, 属于市镇范畴的彼此相连的经济中心地包括:标准市场、中间市场、中心市场。标准市场又叫基层市场,“它是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向上流动进入市场体系中较高范围的起点, 也是供农民消费的输入品向下流动的终点”。至于中间市场,“它在商品和劳务向上下两方的垂直流动中都处于中间地位”。与基层市场和中间市场相比,中心市场“通常在流通网络中处于战略性地位, 有重要的批发职能。它的设施,一方面,是为了接受输入商品并将其分散到它的下属区域去;另一方面, 为了收集地方产品并将其输往其他中心市场或更高一级的都市中心”。这3 种经济中心地的居民点, 分别称之为“标准集镇”、“中间集镇”、“中心集镇”。在理想状态下,基层集市的空间分布意味着18 个自然村以六角形围绕着一个集市。
二基层市场共同体理论:基层集市是地方市场系统的三个层级中最低的一级。它能满足农户所有的基本贸易需要的农村集市,它不仅是市场区域能农户交换商品的场所,而且是农产品的手工业品上流到更高级市场的起点,也是供应小农消费的货物下流的终点。典型的基层集市是拥有大约十八个村落和1500个农户的中心点,这种市场的腹地,是面积约五十平方公里的六角形地区。
二、施坚雅模式的创新之处
首先,施坚雅对中国的研究抛弃了对资料的简单收集和积累,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在他看来一个具有普遍解释意义的理论模型——六边形农村区域模型。他把地理学的空间概念、层级概念引入原本缺乏空间性、立体型的历史领域。他运用模型分析和回归计算来估算1948年中国农村各类市场以及中心地的总数和现代化程度,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历史研究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其次,以市场关系范式研究农村社会。就如他在序言中提到的:“市场结构必然会形成地方性的社会组织,并为使大量农民社区结合成单一的社会体系,即完整的社会,提供一种重要模式”。中国乡村研究最常见的范式就是以村庄为研究单位,全景式地叙述村民的生产、生活、文化、婚姻、宗教、商贸等经济社会活动和行为。施坚雅将基层市场看成一个社区。市场不仅仅是一种社会结构同样也是一个文化载体。他认为,以往研究中国的人类学著作都忽视了市场作为社会结构的重要性,从而难以理解农民的日常生活实际。施坚雅将中国农村市场结构首先作为一种经济体系、然后作为一种社会体系加以审视时, 不可避免地要面对基层市场的管理问题。施氏指出, 基层市场社区的权力结构与该结构对市场的控制不可分离。各种民间自发组成的团体和其他正式组织──复合宗族、秘密会社、庙会董事会、宗教团体等, 都把基层市场社区作为组织单位。控制这些组织的不是农民, 而是乡绅和商人。
所以施坚雅在《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一书中提出“基层集市社区模式”,打破村落研究范式垄断地位。施坚雅通过集市这个承上启下的枢纽打通了中国社会研究微观与宏观、经济与社会、底层村落与上层国家之间的“断层”。
最后,跨学科方法的运用。这本书涉及好几大领域:人类学、经济史、城市建设、文化研究等。施坚雅的市场等级体系最初来源于德国经济地理学的中心地理论,施坚雅大量借鉴德国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他运用区位理论和“中心地”原则,结合结构功能主义方法考察区域的内部构成及外部联系。施坚雅在书中还分析了现代交通运输的引进对基层市场社区的影响,在主要表现为他认为传统的基层市场趋于消亡, 高一级的中间市场转变为现代贸易中心,同时村庄的社会职能得以强化,“在市场体系现代化导致社交范围扩大的同时,它却可能造成了社区的缩小。它还使村庄具有了新的意义,随着基层市场社区逐渐消失, 它们的大部分社会功能转移到下层村庄中,每个小村庄逐渐变得把自身利益看得高于村际合作。”不过,近代中国的农业现代化步履维艰, 据施坚雅估计,到1948 年“中国农村市场体系中只有10 %发展为现代贸易体系”
三、施坚雅模式的不足
当然施坚雅在此书中提到的一些观点也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也存在争议之处。国内学者对于六边形农村区域模型的适用性提出质疑,就正如此书的译者史建云提到的施坚雅的很多理论都是建立在假设层面,是否与实际情况符合就另当别论。
比如他在书中农民行为的特点的探讨,就提出了一个理性小农假设:把中国农民视为具有经济理性的人,假设农民的行为符合理性选择原则。然而通过史料观察,可以证明中国农民确实是理性的小农,他们完全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会尽一切可能努力为自己争取最大利益。如果给他们以充分的自由选择的空间,他们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但另一方面,传统社会中的中国农民是一家一户的个体农民,每一个个体为自己的最大利益做出的理性的选择,合在一起时却有可能不符合集体的最大利益。
虽然此书是施坚雅中的理论是施坚雅基于对成都平原的调查提出的,但是缺乏历史学基础,对于参考文献的整理也多是以二手资料为主,缺乏一手资料。再者忽视周边其他因素的对于市场的影响。比如1949年7月至1950年初是国共内战结束、新中国成立的关键时期,对于战争的消息自然成为整个社会关注的热点。作为商品交易的集散地,集市因其本身所具有的人口流动性从而成为战争消息传播的中心。在这一背景下,人们对于战争消息的关注突出集市在社会生活中的意义,使得集市成为整个社会生活的焦点与中心。显然,施坚雅并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只是在集市作为社会生活中心的表象下建构了他的市场理论。
从施坚雅的理论的创新和不足中对于我们研究人类学的启示就是:一人类学研究要既要基于田野调查,又要基于历史现实;二是要学习施坚雅跨学科研究的思想,注意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式,虽然一些假设是很有必要的,但是一定要经得起实际情况的验证。
参考文献:
书籍类:
施坚雅. 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M]. 史建云,徐秀丽,译.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论文类:
[1]邢稞. 近代中国农村的社会结构及其构造模式——以施坚雅的《中国农村的市场和社会结构》为例[J]. 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5,31(02):22-26.
[2]史建云. 对施坚雅市场理论的若干思考[J]. 近代史研究,2004,(04):70-89+315.
[3]任放.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近代史研究[J]. 近代史研究,2004,(04):90-122+315-316.
[4]刘招成. 施坚雅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
[5]任放,杜七红. 施坚雅模式与中国传统市镇研究[J]. 浙江社会科学,2000,(05):112-116.
[6]刘永华. 传统中国的市场与社会结构——对施坚雅中国市场体系理论和宏观区域理论的反思[J]. 中国经济史研究,1993,(04):133-139.
[7]龙登高. 别具一格的施坚雅模式:传统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J]. 思想战线,1993,(03):3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