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章摘句——余秋雨其三
焦灼在隐秘中,愤怒在压抑中,觊觎在微笑中。
人们很容易对高出自己视线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别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找投机取巧的秘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直到今天,嫉妒的一方则被说成是群众反映,社会舆论,遭妒的一方常常被说成是骄傲自大,忘乎所以。结果,遭妒者缩头藏脸,无地自容,而嫉妒者则义正词严,从者如云。
由长久的社会观念沉淀成了心理习惯,又由心理习惯沉淀成了群体人格,这便是前辈哲人为止垂泪,为之呼号的国民性。
嫉妒本是扰乱价值坐标的倒行逆施,但如果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有一种更强大的社会发展坐标超过了它,压倒了它,使它不能像在不景气的年代那样可以颐指气使。
嫉妒的空前活跃和空前无敌,使人们可能对它进行冷静的解剖,然后推敲出一些起码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上普及,使人们早一点走出这个阶段。但,高品位的嫉妒,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做赏了。
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贵,高贵的嫉妒比之于卑下的嫉妒,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关爱他人,仰望杰出的基本教养。嫉妒在任何层次上都是不幸的祸根,不应该留恋和赞美,但它确实有过大量并非蝇营狗苟的形态。
我并不赞成通过艰辛的道德克制来掩埋我们身上的种种毛病,而是主张带着种种真实的毛病,进入一个较高的人生境界。
在较高的人生境界上,彼此都有人类互爱的基石,都有社会进步的期盼,即便再激烈的对峙也有终极的人格前提,即便再深切的嫉妒也能被最后的良知化解。——余秋雨《关于嫉妒》
人品与观念不能等量齐观。
学理的力量毕竟微弱,更大的教化来自于社会现实。
中国文化在历史面前常常处于一种追随状态和被动状态,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成了对暴力合理性的阐述和肯定。有些暴力确实具有惩恶扬善的正义起点,但很少有人警觉即便是正义的暴力也会失控于报复激情,沉醉于威慑惯性。
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把温情主义,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
这么多长途而来的朝拜者,带着现实生活中的苦厄困顿来到这里,很想获得一种精神救助,结果他们带走的并不是精神,而只是一些私利的安慰。
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佛教把善看成一种经验实证,不像形而上的本体论那样追索“第一原因”。
如果一味地为善寻找原因和理由,寻找到最后一定会冥想出一种能够下达行善命令、统计行善记录、执掌行善回报的神灵。为了使回报预支或延期,又冥想出宿命轮回。许多普通信徒是这样来看佛教的。这种想法无疑在历来的善恶争逐中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与佛教的本义却相去甚远。正宗的佛教并不热心编制神话故事,它在神学层面上一直没有发达起来,它在道义行为上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神,这正是它在宗教领域里显得特别成熟的地方。行善就是行善,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世间行为;慈悲就慈悲,这是一种不求因果的人间情怀。
佛教不讲行善的具体原因,却讲整体原因。这种整体原因,也就是所谓“缘起”。“缘起”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具体指爱憎之缘,而是指茫茫万象之缘。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与整体世间有关,做一件善事就为世间积贮一种力,做一件恶事也为世间积贮一种力,这在佛教中被称为“业力”。种种业力组合成世间的走向,而最佳的走向是整个生命环境的改善和圆满。
人类在善良问题上其实是有过大构建、大作为的,后代的局部迷失,是一种精神倒退。精神无形无质,没有构建极易流散。
善良的人们或迟或早总会对精神构建产生某种企盼。即便他们未必信奉哪种宗教,耳边也时时会有晨钟暮鼓在鸣响。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太大的缘分。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余秋雨《关于善良》
人们很容易对高出自己视线的一切存在投去不信任,在别人快速成功的背后寻找投机取巧的秘密。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
直到今天,嫉妒的一方则被说成是群众反映,社会舆论,遭妒的一方常常被说成是骄傲自大,忘乎所以。结果,遭妒者缩头藏脸,无地自容,而嫉妒者则义正词严,从者如云。
由长久的社会观念沉淀成了心理习惯,又由心理习惯沉淀成了群体人格,这便是前辈哲人为止垂泪,为之呼号的国民性。
嫉妒本是扰乱价值坐标的倒行逆施,但如果到了社会大变革的时代,有一种更强大的社会发展坐标超过了它,压倒了它,使它不能像在不景气的年代那样可以颐指气使。
嫉妒的空前活跃和空前无敌,使人们可能对它进行冷静的解剖,然后推敲出一些起码的行为规范在社会上普及,使人们早一点走出这个阶段。但,高品位的嫉妒,只能在文学作品中做赏了。
是的,嫉妒也可能高贵,高贵的嫉妒比之于卑下的嫉妒,最大的区别在于是否有关爱他人,仰望杰出的基本教养。嫉妒在任何层次上都是不幸的祸根,不应该留恋和赞美,但它确实有过大量并非蝇营狗苟的形态。
我并不赞成通过艰辛的道德克制来掩埋我们身上的种种毛病,而是主张带着种种真实的毛病,进入一个较高的人生境界。
在较高的人生境界上,彼此都有人类互爱的基石,都有社会进步的期盼,即便再激烈的对峙也有终极的人格前提,即便再深切的嫉妒也能被最后的良知化解。——余秋雨《关于嫉妒》
人品与观念不能等量齐观。
学理的力量毕竟微弱,更大的教化来自于社会现实。
中国文化在历史面前常常处于一种追随状态和被动状态,因此有很大一部分成了对暴力合理性的阐述和肯定。有些暴力确实具有惩恶扬善的正义起点,但很少有人警觉即便是正义的暴力也会失控于报复激情,沉醉于威慑惯性。
大家都希望成为强者,崇拜着力量和果敢,仰望着胆魄和铁腕,历来把温情主义,柔软心肠作为嘲笑的对象。
这么多长途而来的朝拜者,带着现实生活中的苦厄困顿来到这里,很想获得一种精神救助,结果他们带走的并不是精神,而只是一些私利的安慰。
善是超乎因果联系的东西。佛教把善看成一种经验实证,不像形而上的本体论那样追索“第一原因”。
如果一味地为善寻找原因和理由,寻找到最后一定会冥想出一种能够下达行善命令、统计行善记录、执掌行善回报的神灵。为了使回报预支或延期,又冥想出宿命轮回。许多普通信徒是这样来看佛教的。这种想法无疑在历来的善恶争逐中起到过良好的作用,但与佛教的本义却相去甚远。正宗的佛教并不热心编制神话故事,它在神学层面上一直没有发达起来,它在道义行为上的主体是人而不是神,这正是它在宗教领域里显得特别成熟的地方。行善就是行善,这是一种非常现实的世间行为;慈悲就慈悲,这是一种不求因果的人间情怀。
佛教不讲行善的具体原因,却讲整体原因。这种整体原因,也就是所谓“缘起”。“缘起”是一个很大的概念,并非具体指爱憎之缘,而是指茫茫万象之缘。我们的每个行为都与整体世间有关,做一件善事就为世间积贮一种力,做一件恶事也为世间积贮一种力,这在佛教中被称为“业力”。种种业力组合成世间的走向,而最佳的走向是整个生命环境的改善和圆满。
人类在善良问题上其实是有过大构建、大作为的,后代的局部迷失,是一种精神倒退。精神无形无质,没有构建极易流散。
善良的人们或迟或早总会对精神构建产生某种企盼。即便他们未必信奉哪种宗教,耳边也时时会有晨钟暮鼓在鸣响。
拥挤是一种生命的奢侈,在奢侈中很难懂得珍惜。
敬畏生命必然慈悲。试想我们天天嫉妒和轻视的对象,也同样是天地间奇迹般的造化,居然与我们存活于同时同地,又同路同行,实在是太大的缘分。
人类,伟大而又无奈。只要时时仰望太空,面对旷野,就会什么也不在乎了,最后只剩下两个字:善和爱。——余秋雨《关于善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