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斯维辛的红鞋与玫瑰
从克拉科夫坐城际列车去波罗的海小城格但斯克,去赶第二天下午的飞机前往雷克雅未克,火车一路上要走七个小时。车窗外漫天飞雪,车厢内暖意绵绵。不想全程昏睡,于是一边赏雪景,一边闲记几笔。
波兰冷极了。初到华沙,不过零下几度的天气,加上室内暖气开的很足,所以尚能忍受。未料第三天夜里突降暴雪,气温骤然跌至零下十几度,此时,在室外活动基本上就是种酷刑了。在从华沙南下去克拉科夫的路上,满以为南方会相较北部暖和些,未料寒流在此更加肆虐,温度直逼零下二十度。
我就是在这样的天气里来到了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


奥斯维辛-比克瑙集中营由一号营奥斯维辛和二号营比克瑙共同组成。一号营被波兰人在集中营旧址上建成了博物馆和陈列室,二号营则由战俘营、毒气室、焚尸炉遗迹和遇难者纪念碑构成。

关于这段历史的细节已无需赘言。讲解员操着不同的语言,用或煽情或低沉或平静的声音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们再一次描绘来自人间地狱的景象。所有人都面色凝重,依次踏着被踩出坑的水泥台阶从一间展厅行进到另一间展厅,面对着橱窗里堆积如山的头发,衣服,鞋子,假肢,刷子和锅碗瓢盆,沉默不语。实物远比数字更具说服力与震撼力。

有这么一只红鞋静静的躺在那里。
还记得《辛德勒名单》里那个在克拉科夫犹太区里茫然无措,捂着耳朵躲在床下的红衣小女孩吗?

占地175公顷的二号营比克瑙集中营在建成后即成为主要的“灭绝营”。从营外开始,三条铁轨直通毒气室与焚尸炉。顺着铁轨从集中营大门往里走,两边是成排的木制战俘营和无尽的雪原。


在来参观的游客中,以色列人十分显眼。无一例外,带着骄傲的神情,以色列游客举着犹太六芒星国旗在集中营大门入口处拍照纪念。我的心情有些复杂,只好埋头向前走。我一直在回想很久以前上小学时读到的一篇文章,那是《纽约时报》原执行主编亚伯拉罕·迈克尔·罗森塔尔的普利策奖新闻稿:《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直到今天我才真正理解了这位有着犹太血统的记者内心的波澜。
不知道哪位吊唁者在铁轨旁放了一束玫瑰花。在这冰天雪地里,这抹红色真的很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