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天喜地一碗面
面条是北方人的主食,在北方每家一天三顿饭基本要吃上一顿面条。
面条的种类又有很多。
比如在我们老家河南,常吃的有炝锅面、捞面、炒面、烩面等等。有一点不得不注意,河南人吃面很少吃干的,基本上都是汤面,比如炝锅面,平常家里可以吃,在一些大的酒店也可以上桌。三五好友聚会,喝完酒之后问大家:吃什么主食呀?一人来一碗炝锅面吧!
当然,烩面也算汤面的一种,但做烩面需要牛羊肉,而平常百姓家平常日子谁会买牛羊肉吃呢?还是炝锅面简单,茄子豆角洋柿子在锅里一煸,加水,水开后下面条齐活。
我到过山西,山西人也爱吃面,但他们不爱吃汤面,爱吃干的,比如炒面、捞面。还有一种面的做法很奇特,就是把菜炒好之后不出锅,直接把面条铺在菜上,盖上锅盖,锅底加小火,让锅里菜的汤汁变成蒸汽把面条蒸熟,最后把菜和面条拌匀,出锅,很好吃。
我也到过甘肃,甘肃最具有特点的面食莫过于兰州牛肉拉面。记得那一年我到了兰州,进了一家朋友推荐的面馆,坐下就要了两碗牛肉拉面,这时过来一个服务员笑眯眯的问我:你是两个人吗?我说我自己呀!那你肯定是外地人!我一愣:姑娘怎么知道我是外地人?服务员说就凭你一起要两碗面,你想,面条你同时要两碗,这碗吃完啦,那一碗粘到一块了,还怎么吃,当地人哪有这种吃法?
后来我就到了陕西。
1989年4月份的一个傍晚,我和来自山东单县的180多名新兵到了宝鸡市群众路摩天院,迎接我们的第一顿饭就是面条。
从此我对陕西、对面条又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和认识。
大家都说陕西人爱吃面,到了陕西之后才发现这就话有点失误,因为陕西从南到北分为三大部分,即陕南、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这三大区域真正爱吃面以面作为主食的是关中平原。
关中人把面条不说面条,说面。
上午吃啥?
吃面。
吃啥面?
然后才说是吃臊子面还是吃油泼面,是吃柳叶面还是吃棍棍面,是吃裤带面还是吃疙瘩面,是吃合阳旋面还是吃礼泉的口水面,是吃扯面还是吃拉面,是吃大刀面还是吃手撕面……
关中地区面食的品种有多少?
据说有五十多种。
不光面食的种类多,吃面的臊子也是品种繁多,有肉臊子,有素臊子,有汤臊子,有干臊子。有的臊子配料料十分复杂和精细,比如岐山臊子,配料要有肉丁、鸡蛋、豆腐、黄花、木耳、胡萝卜、蒜苗等等,炒出的臊子那叫酸辣香。有的臊子相对就比较简单,比如平常家里吃面,用韭菜段和豆腐丁煎炒,成干臊子,然后配上自家的手擀面,那就一种鲜香。
别的地区吃面只是为了果腹,而关中地区把面吃出了文化。在关中地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必须吃面。我到过白鹿原上,一个朋友的父亲过三年,亲戚朋友摆了二十多桌,三口下面的大锅一字摆开,几个下面的热的满头大汗,几百人一人一个老碗吃的是呼呼噜噜热火朝天,哎呦,那个场面叫震撼!
我还到过礼泉。一个战友结婚,也是吃面,不过礼泉人过事吃面的碗要比白鹿原上的小好多,碗里有汤,面条很精细,但很少,只有一两口。只准吃面,不准喝汤,因为这碗里的汤还要端回去倒在锅里继续下面。八个人一桌,坐在那里不要动,自有人端着一个木盘过来,盘子里正好八碗面,接过来两口吃完,碗放在桌上,又有人端面来,把面放下,把空碗收走。就这样周而复始,直到客人吃饱。这种面叫一口香,也叫口水面。如果是一个大小伙子吃这种面,没有十碗八碗是吃不饱地,只是累坏了那些端盘子端碗的。
在关中地区还有个风俗,这个风俗陈忠实在《白鹿原》一书中就有描写。谁家的新媳妇进门,第一顿饭先做面条,这面如果做好了,一家人齐齐夸赞,好,这媳妇娶的好。来了客人,一碗面端上来,客人一尝,好,这面擀的薄、筋、光,这臊子炒的酸、辣、香,美。你家祖上有德,娶了这么一房好媳妇。反之则大为不妙,一个女人连一碗面都做不好她还能干什么?一碗面就决定一个女人在这个家庭的地位和前途,你说面在关中人的生活中重要不重要?
从89年来陕后我一直没有离开,在宝鸡、西安、渭南这些城市生活过,也在关中地区的一些农村呆过,时间长了,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同样是北方人喜欢吃面,而陕西关中人更甚,关中人吃面前的准备工作也更细致。比如他们会在面条没出锅之前把盐罐罐、油泼辣子罐罐、醋壶壶、生抽壶壶整齐的放在饭桌上,然后还要剥上三五瓣大蒜洗净放好,然后才去捞面舀臊子。
把面端过来之后,再加各种调和调好,色香味形俱全,先用筷子挑起一根尝尝,嗯,不错,美!然后调整一下坐姿,活动一下身腰,这好像是战前准备,开吃了。
在吃面的过程中不是低着脑袋一气吃完,而是吃上两口就要在把碗里的面拌匀,然后再吃。当然,在吃面的同时也没忘记大蒜,一口面一口蒜。要不关中有句俗语,叫: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
同样是吃面,关中人吃的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那么细致,那么虔诚。
他们吃出了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吃出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感恩!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在乾县阳洪镇周张村当兵的时候,中午我们到村中的小卖部买东西,街道两边的农户正端着老碗吃饭,他们本来是靠在自家大门口的槐树上或者是蹲在门前的那块石头上,看见我们过来,纷纷站起来,把手中的老碗往我们眼前一递。
笑容中透着憨厚善良,语言中透着真诚朴实——
“来,吃面!”
面条的种类又有很多。
比如在我们老家河南,常吃的有炝锅面、捞面、炒面、烩面等等。有一点不得不注意,河南人吃面很少吃干的,基本上都是汤面,比如炝锅面,平常家里可以吃,在一些大的酒店也可以上桌。三五好友聚会,喝完酒之后问大家:吃什么主食呀?一人来一碗炝锅面吧!
当然,烩面也算汤面的一种,但做烩面需要牛羊肉,而平常百姓家平常日子谁会买牛羊肉吃呢?还是炝锅面简单,茄子豆角洋柿子在锅里一煸,加水,水开后下面条齐活。
我到过山西,山西人也爱吃面,但他们不爱吃汤面,爱吃干的,比如炒面、捞面。还有一种面的做法很奇特,就是把菜炒好之后不出锅,直接把面条铺在菜上,盖上锅盖,锅底加小火,让锅里菜的汤汁变成蒸汽把面条蒸熟,最后把菜和面条拌匀,出锅,很好吃。
我也到过甘肃,甘肃最具有特点的面食莫过于兰州牛肉拉面。记得那一年我到了兰州,进了一家朋友推荐的面馆,坐下就要了两碗牛肉拉面,这时过来一个服务员笑眯眯的问我:你是两个人吗?我说我自己呀!那你肯定是外地人!我一愣:姑娘怎么知道我是外地人?服务员说就凭你一起要两碗面,你想,面条你同时要两碗,这碗吃完啦,那一碗粘到一块了,还怎么吃,当地人哪有这种吃法?
后来我就到了陕西。
1989年4月份的一个傍晚,我和来自山东单县的180多名新兵到了宝鸡市群众路摩天院,迎接我们的第一顿饭就是面条。
从此我对陕西、对面条又有了一个新的概念和认识。
大家都说陕西人爱吃面,到了陕西之后才发现这就话有点失误,因为陕西从南到北分为三大部分,即陕南、关中平原和陕北高原,这三大区域真正爱吃面以面作为主食的是关中平原。
关中人把面条不说面条,说面。
上午吃啥?
吃面。
吃啥面?
然后才说是吃臊子面还是吃油泼面,是吃柳叶面还是吃棍棍面,是吃裤带面还是吃疙瘩面,是吃合阳旋面还是吃礼泉的口水面,是吃扯面还是吃拉面,是吃大刀面还是吃手撕面……
关中地区面食的品种有多少?
据说有五十多种。
不光面食的种类多,吃面的臊子也是品种繁多,有肉臊子,有素臊子,有汤臊子,有干臊子。有的臊子配料料十分复杂和精细,比如岐山臊子,配料要有肉丁、鸡蛋、豆腐、黄花、木耳、胡萝卜、蒜苗等等,炒出的臊子那叫酸辣香。有的臊子相对就比较简单,比如平常家里吃面,用韭菜段和豆腐丁煎炒,成干臊子,然后配上自家的手擀面,那就一种鲜香。
别的地区吃面只是为了果腹,而关中地区把面吃出了文化。在关中地区,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必须吃面。我到过白鹿原上,一个朋友的父亲过三年,亲戚朋友摆了二十多桌,三口下面的大锅一字摆开,几个下面的热的满头大汗,几百人一人一个老碗吃的是呼呼噜噜热火朝天,哎呦,那个场面叫震撼!
我还到过礼泉。一个战友结婚,也是吃面,不过礼泉人过事吃面的碗要比白鹿原上的小好多,碗里有汤,面条很精细,但很少,只有一两口。只准吃面,不准喝汤,因为这碗里的汤还要端回去倒在锅里继续下面。八个人一桌,坐在那里不要动,自有人端着一个木盘过来,盘子里正好八碗面,接过来两口吃完,碗放在桌上,又有人端面来,把面放下,把空碗收走。就这样周而复始,直到客人吃饱。这种面叫一口香,也叫口水面。如果是一个大小伙子吃这种面,没有十碗八碗是吃不饱地,只是累坏了那些端盘子端碗的。
在关中地区还有个风俗,这个风俗陈忠实在《白鹿原》一书中就有描写。谁家的新媳妇进门,第一顿饭先做面条,这面如果做好了,一家人齐齐夸赞,好,这媳妇娶的好。来了客人,一碗面端上来,客人一尝,好,这面擀的薄、筋、光,这臊子炒的酸、辣、香,美。你家祖上有德,娶了这么一房好媳妇。反之则大为不妙,一个女人连一碗面都做不好她还能干什么?一碗面就决定一个女人在这个家庭的地位和前途,你说面在关中人的生活中重要不重要?
从89年来陕后我一直没有离开,在宝鸡、西安、渭南这些城市生活过,也在关中地区的一些农村呆过,时间长了,我就发现一个现象,同样是北方人喜欢吃面,而陕西关中人更甚,关中人吃面前的准备工作也更细致。比如他们会在面条没出锅之前把盐罐罐、油泼辣子罐罐、醋壶壶、生抽壶壶整齐的放在饭桌上,然后还要剥上三五瓣大蒜洗净放好,然后才去捞面舀臊子。
把面端过来之后,再加各种调和调好,色香味形俱全,先用筷子挑起一根尝尝,嗯,不错,美!然后调整一下坐姿,活动一下身腰,这好像是战前准备,开吃了。
在吃面的过程中不是低着脑袋一气吃完,而是吃上两口就要在把碗里的面拌匀,然后再吃。当然,在吃面的同时也没忘记大蒜,一口面一口蒜。要不关中有句俗语,叫:吃面不吃蒜,味道减一半。
同样是吃面,关中人吃的是那么专注,那么认真,那么细致,那么虔诚。
他们吃出了对生活的一种热爱,吃出了对脚下这片土地的感恩!
我永远都不会忘记我在乾县阳洪镇周张村当兵的时候,中午我们到村中的小卖部买东西,街道两边的农户正端着老碗吃饭,他们本来是靠在自家大门口的槐树上或者是蹲在门前的那块石头上,看见我们过来,纷纷站起来,把手中的老碗往我们眼前一递。
笑容中透着憨厚善良,语言中透着真诚朴实——
“来,吃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