责任中心 和业绩评价
目录
责任中心的种类划分和评价指标
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和平衡积分卡的特点)
-------------------------------
责任中心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
成本中心支负责按指令进行工作,没有生产决策权;
成本中心分为标准成本中心(投入与产出有明显的函数关系)和费用成本中心(投入产出没有明显函数关系)
成本中心的评价指标是:
标准成本中心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其中不对固定制造费用的闲置负责),
费用成本中心 需要和同类同行部门的费用进行比较并分析费用的合理性和效果。
关于责任归属的划分:
成本中心能对成本能够施加影响;成本中心有权使用某资产或劳务;管理员不直接觉得某项成本,但是参与了相关事项对该成本产生了影响。
利润中心能够进行经营决策,但是不能进行投资决策。
利润中心分为:自然利润中心(对外销售和向外购原料)、人为利润中心(在公司内部销售和购买原材料)。
利润中心的评价指标:(以利润为主,其他因素为辅(如生产率、市场地位、产品质量、职工态度、社会地位、长短期目标等))
边际贡献(边际中包含了固定成本,净利润可能会未来使边际贡献增大而加大固定成本,不利于利润的提高);
可控边际贡献(常用的评价利润中心经理人的指标,经理人可控的固定成本列入了考核范围,缺点在于可控和不可控难以区分);
部门营业利润(可以用于部门的业绩评价,不适用于对部门经理人评价)。
人为利润中心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
若存在外部完全市场,则使用完全市场的产品售价减去相关的销售费用、保修费用等其他费用得到内部转移价格,此价格为理想转移价格;
若存在外部市场但是外部市场不完全,则可以使用部门协商的方法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该方法称为协商内部转移价格,缺点是不利于部门之间的团结,价格受议价能力的影响很大,商议过程费时费力;
固定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此方法是生产部门的全部固定费用由需求部门支付,需求部门每购买一个商品后又额外支付变动费用作为中间转移价。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生产部门的利润不受市场的影响,需求部门受市场影响很大承受的风险很大(若市场需求旺盛,则可能生产部门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若市场需求不旺盛,需求部门承担的单位固定成本费用较大。)
完全成本内部转移价格。最low的做法,唯一有点就是简单。缺点明显:前序部门会为了提高自身利润而提高产品成本,越到后序部门利润越大,不利于成本的控制。
投资中心 不仅有生产经营决策,还有投资决策。
考核指标有: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
投资报酬率= 税前 营业 利润/部门 净经营资产
优点在于 客观;有利于提高投资报酬率;可以分解为部门销售净利率和部门净投资周转率。
缺点在于:可能会导致投资中心放弃利于企业整体的投资机会,使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冲突(若项目报酬率高于企业整体要求的报酬率但是低于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投资中心会放弃该项目;若减少某个项目会使投资中心投资报酬率提供但是该项目的报酬率是高于企业整体要求的报酬率,投资中心会削减该项目)
剩余收益= 投资中心税前经营利润 - 投资中心平均净经营资产 × 被要求的报酬率
优点在于避免了部门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的冲突,使两者目标一致;可以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本。
缺点在于 ;剩余收益是绝对值,可比性差;其效果依赖于会计的数据质量。
-----------------------------------------
企业业绩评价分为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
经济增加值= 调整后的税后净利润 -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调整后的投资资本
常用的经济增加值为:披露经济增加值和简化经济增加值
常见的信息披露经济增加值的调整有:
调整后的经营利润=净利润 +( 研发费+费用化利息 + 扩大市场的销售费 + 折旧费 + 资产重组费 + 商誉)*(1-T)
调整后的投资资本=投资资本+经常性经营租赁
常见的简化经济增加值的调整有:
调整后的净利润= 净利润 +(利息支出 +研发支出)*(1-T)-非经常性收益
调整后的投资资本= 平均所有者权益 + 平均负债合计 - 平均无息负债 - 平均在建工程
剩余收益和 经济增加值的比较:
两者都是绝对值,剩余收益能保证部门目标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经济增加值保证企业目=整体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
不同点在于:剩余收益使用的是税前数据,经济增加值使用的的税后数据;经济增加值采用的是市场资本成本,剩余收益采用的是主观要求的资本成本。即经济增加值更加客观。
平衡积分卡四层结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每层结构直接都是结果与驱动因素的关系。
计分平衡卡保证了 长短期平衡、内外部平衡、财务非财务平衡、成果与驱动因素平衡,它把公司战略和业绩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传统的业绩评价是侧重对员工的执行过程控制;而平衡积分卡关注目标的制定,把公司战略与业绩评价联系在一起。
责任中心的种类划分和评价指标
业绩评价(经济增加值和平衡积分卡的特点)
-------------------------------
责任中心分为:成本中心、利润中心、投资中心。
成本中心支负责按指令进行工作,没有生产决策权;
成本中心分为标准成本中心(投入与产出有明显的函数关系)和费用成本中心(投入产出没有明显函数关系)
成本中心的评价指标是:
标准成本中心的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其中不对固定制造费用的闲置负责),
费用成本中心 需要和同类同行部门的费用进行比较并分析费用的合理性和效果。
关于责任归属的划分:
成本中心能对成本能够施加影响;成本中心有权使用某资产或劳务;管理员不直接觉得某项成本,但是参与了相关事项对该成本产生了影响。
利润中心能够进行经营决策,但是不能进行投资决策。
利润中心分为:自然利润中心(对外销售和向外购原料)、人为利润中心(在公司内部销售和购买原材料)。
利润中心的评价指标:(以利润为主,其他因素为辅(如生产率、市场地位、产品质量、职工态度、社会地位、长短期目标等))
边际贡献(边际中包含了固定成本,净利润可能会未来使边际贡献增大而加大固定成本,不利于利润的提高);
可控边际贡献(常用的评价利润中心经理人的指标,经理人可控的固定成本列入了考核范围,缺点在于可控和不可控难以区分);
部门营业利润(可以用于部门的业绩评价,不适用于对部门经理人评价)。
人为利润中心的内部转移价格的确定:
若存在外部完全市场,则使用完全市场的产品售价减去相关的销售费用、保修费用等其他费用得到内部转移价格,此价格为理想转移价格;
若存在外部市场但是外部市场不完全,则可以使用部门协商的方法来确定内部转移价格,该方法称为协商内部转移价格,缺点是不利于部门之间的团结,价格受议价能力的影响很大,商议过程费时费力;
固定制造费用+变动制造费用作为内部转移价格。此方法是生产部门的全部固定费用由需求部门支付,需求部门每购买一个商品后又额外支付变动费用作为中间转移价。这种方法的特点是生产部门的利润不受市场的影响,需求部门受市场影响很大承受的风险很大(若市场需求旺盛,则可能生产部门不能提供足够的产品;若市场需求不旺盛,需求部门承担的单位固定成本费用较大。)
完全成本内部转移价格。最low的做法,唯一有点就是简单。缺点明显:前序部门会为了提高自身利润而提高产品成本,越到后序部门利润越大,不利于成本的控制。
投资中心 不仅有生产经营决策,还有投资决策。
考核指标有: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
投资报酬率= 税前 营业 利润/部门 净经营资产
优点在于 客观;有利于提高投资报酬率;可以分解为部门销售净利率和部门净投资周转率。
缺点在于:可能会导致投资中心放弃利于企业整体的投资机会,使部门利益和整体利益冲突(若项目报酬率高于企业整体要求的报酬率但是低于投资中心的投资报酬率,投资中心会放弃该项目;若减少某个项目会使投资中心投资报酬率提供但是该项目的报酬率是高于企业整体要求的报酬率,投资中心会削减该项目)
剩余收益= 投资中心税前经营利润 - 投资中心平均净经营资产 × 被要求的报酬率
优点在于避免了部门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的冲突,使两者目标一致;可以使用不同的风险调整资本。
缺点在于 ;剩余收益是绝对值,可比性差;其效果依赖于会计的数据质量。
-----------------------------------------
企业业绩评价分为经济增加值和平衡计分卡
经济增加值= 调整后的税后净利润 - 加权平均资本成本 × 调整后的投资资本
常用的经济增加值为:披露经济增加值和简化经济增加值
常见的信息披露经济增加值的调整有:
调整后的经营利润=净利润 +( 研发费+费用化利息 + 扩大市场的销售费 + 折旧费 + 资产重组费 + 商誉)*(1-T)
调整后的投资资本=投资资本+经常性经营租赁
常见的简化经济增加值的调整有:
调整后的净利润= 净利润 +(利息支出 +研发支出)*(1-T)-非经常性收益
调整后的投资资本= 平均所有者权益 + 平均负债合计 - 平均无息负债 - 平均在建工程
剩余收益和 经济增加值的比较:
两者都是绝对值,剩余收益能保证部门目标和企业整体目标一致,经济增加值保证企业目=整体目标与股东目标一致。
不同点在于:剩余收益使用的是税前数据,经济增加值使用的的税后数据;经济增加值采用的是市场资本成本,剩余收益采用的是主观要求的资本成本。即经济增加值更加客观。
平衡积分卡四层结构: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每层结构直接都是结果与驱动因素的关系。
计分平衡卡保证了 长短期平衡、内外部平衡、财务非财务平衡、成果与驱动因素平衡,它把公司战略和业绩管理有效结合起来。
传统的业绩评价是侧重对员工的执行过程控制;而平衡积分卡关注目标的制定,把公司战略与业绩评价联系在一起。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