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课笔记——中国绘画史·山水卷(3)
青绿山水、水墨山水


●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载体
唐宋时期山水画的类型丰富,除了墓葬壁画以外,器物绘画类型也很丰富,古人在器物上绘有山水画的形象,宋代以后出现了小幅物件上的山水画,是适合在书斋中观赏和把玩的艺术,比如扇面、手绢等山水画的载体。


细致皴法+立轴+高树人物+单色水墨:
皴法是为了表达林泉画面精致细节的主要手段,山、树、石、云等物体的元气淋漓,构图上使用立轴高树人物的方法,不适用浓重的颜料而是单色水墨,画面中通过建筑、路、桥、舟等处理方法来提示活动空间。
青绿山水+水墨山水
唐代以后出现的主要山水画类型是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青绿山水即彩色山水画,可以适当地用简单皴法但不能用繁密的皴法,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是青绿山水的代表作。


青绿山水基本技法:勾填法+随类赋色
青绿山水一般是用笔勾画出物象轮廓后根据不同物象的性质赋予色彩,同时穿插一些神话故事、民间故事、生活场景、帝王宫殿、宏伟建筑,代表性作品——展子虔《游春图》,用笔精致均匀,画面上无皴法,线条变化精微不激烈跳跃,山体坡脚建筑白云天空等色彩上随类赋彩,相对比较稳定,体现物象本身的质感,有很强的装饰性和趣味性。
唐代李昭道、李思训父子
唐代李昭道、李思训父子将山水画发展到一个新境界,按照《画论》记载李思训《江帆楼阁图》是“笔格遒劲,湍濑潺湲,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李昭道著名的青绿山水图《明皇幸蜀图》表现的是安史之乱时期唐玄宗入蜀避难的故事,画面笔法工整,设色明丽,整个山体“插空内见、陷地如坑”变现了险绝的山水意境。
五代郭忠恕
郭忠恕是一位善于绘画楼台和屋木的画家,董其昌将其列为“南宗”画家,主要是因为他曾经临摹过王维的《辋川图》,一直为后代流传。


宋代王希孟
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古代青绿山水的扛鼎之作,山水连绵起伏,坡岸、亭台、楼阁、村居、长桥、水磨、行旅人物等细节都在画面上呈现,山体在简单皴法后赋以青绿重彩,用石青石绿的颜色,江河勾勒出细致水纹,这些笔法和艳丽色彩都显得画面很精致。
南宋赵伯驹
董其昌曾经称其作品精工之极又有士气,代表作《江山秋色图卷》用笔很秀劲。
南朝梁张僧繇——没骨山水
没骨山水是青绿山水中的一种极端类型,起源于南朝梁时期的张僧繇,用几乎泼墨的手法来运用色彩,甚至宋代明代时期很多画家都在尝试这种复古的山水画,董其昌 《昼锦堂图卷》、蓝瑛《白云红树图》都做过题材的创作。


现代青绿山水
随着西方艺术进入中国,很多艺术家也想从中国绘画中找到一些元素,比如刘海粟、张大千、吴湖帆等,都在挖掘没骨画法的色彩处理方法,创作了很多新作品。

青绿山水在古代多为宫廷院体绘画,随着皴法技法的水墨山水兴起,青绿山水的色彩逐渐淡出,比如董源、李唐的水墨山水画都有淡彩在画面上。


水墨山水
根据荆浩《笔法记》中记录从唐代开始出现单色水墨山水,这是中国绘画史上意义非凡,从此青绿山水和水墨山水彻底分道扬镳,“随类赋彩,自古有能。水墨韵章,兴我唐代”,擅长水墨单色的画家从唐代开始出现,例如王维、王洽、张璪、项荣等都是水墨山水高手,在很多唐诗中有记录,比如唐代方干《送水墨项处士归天台山》中项荣被称为“水墨项处士”;王洽在酒酣之后往往用头发泼墨作画,表达个人风格,王维是水墨山水画的开山鼻祖......
吴道子
吴道子很可能是水墨山水真正的创始人,传说他在大同殿画嘉陵江三百里山水,一日而毕,不可能用青绿山水的随类赋彩的技法去创作,但用水墨画是可以实现的。他的绘画“纵以怪石崩滩,若可扪酌”就是物体的质感表现,画史中记录的“山水之变,始于吴,成于二李”也非常有趣。当时的水墨卷轴画只能通过地下的材料来证实文献上的材料。


王维的重要性:
→ 开创新题例,画家自行设定绘画主题
→ 以诗作画,开创文人画范型
→ 单色水墨,墨分五色,不用厚重颜料覆盖,技术要求更精微
不再是“贵游”山水、圣贤山水等赞助人指派的任务,根据自己的意识来设计主题进行创作,王维的辋川图和辋川诗就是代表作品,所以会出现“雪里芭蕉”等有意思的物象,艺术家的创作是非常自由的,王维从这几点上来说就已经成为水墨山水的创始人。
由于水墨山水画中笔墨的技术和发展,后期特别是元代以后的文人画甚至成为一种价值评判标准,成为“六法”中的另一种补充,虽然不涉及到色彩,但更多地是追求笔法的不同之处,这是中国画家特别留意的问题。
水墨山水的极端——米氏云山
用大片水墨进行创作,美术史上称为“落茄点”,这种包含水分的笔墨技法易于表现朦胧隐约的效果,这是水墨画表现云气的另一种类型,更接近于真实世界的感受,开创了一种新的视觉类型。后代很多画家如元代高克恭非常喜欢这种技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