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难到文学里──专访简媜
逃难到文学里──专访简媜
◎采访整理/魏可风
夏日傍晚,漫步在椰林大道上,夕阳余晖在婆娑树影上,映得地上也人影瘦长妖娆。傅钟、文学院,仍然是将近二十年前,从简媜心灵眼瞳里反映在一篇篇散文中的景致。
从大学时代的默默写作,到七十四年第一本散文集的出版,期间有六年的时间,她累积了三本散文作品,然后,如同高山瀑布一般的气势,一发不可收拾地,至今十五年间,出版了十三本书,几乎每年都有一本书出版。
每一篇作品都饱蕴情与意,每一本书,都能发现与前一本不同的文学趣味,怎么能够产生那么多的散文变貌呀!读着读着,就着魔惊叹了起来。计划,这就是简媜的秘诀。把构想变成写作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这样简简单单的叙述,实际上需要用多大的热情与毅力去完成?
「写一篇散文,作为一个作者,完成一场恋爱,成为人妻,掌握母职,做每一件事,扮演每个角色,都当作是人生中只此一遭。」这是简媜的信念。的确,时间不允许回头与重复,丰富的著作正是见证本身。确立主题思想的完整呈现,有计划地写作
问:从民国七十四年的《水问》开始,至今共出版了十三本散文,是否请您谈谈刚开始创作散文时候的情况。
【答】:我理想中的出书模式,应该是一个主题思想的完整呈现。这个重要的创作观念,于大学时代初初写作时就确立了。当周围同龄同学们还对未来有不确定的未知感时,我心里已经笃定自己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定然是写作。因此对于「写作」这件事情的思考很认真,确立了主题式思想的完整呈现,也就是有计划地写作。而每一次的完整呈现,都被我视为是重要的挑战。
因此面对出版的问题时,虽然出版社只要求我集结手边有的稿,我自己仍然按照时间与书写主题的分类,先针对《水问》做完整的增补,其次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所增补,再来是《月娘照眠床》。
问:那么您的写作是如何被启蒙?
【答】:读高中时候写的第一篇就是散文,而且被鼓励地刊登在校刊上。这有点像动物学家说的「铭印」作用,就像小雁鹅破壳出生之后, 会叫第一眼所看到会动的任何动物「妈妈」。这一篇散文大概就是我的「铭印」作用。
从宜兰北上参加联考之后的高中生活,多年后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情景甚至还带着黑色幽默或喜剧的成份,但是当时候的许多经历却是痛苦万分的。
我读的高中在联招中的排名较后,考进来的人多半不是成绩太好,嗳,那时是民国六十五年,但是有些时髦一点的同学,下了课,制服一脱,里面就只一件低胸小可爱背心,其它全无,还若隐若现肚脐眼。在联考僵化的体制压力下,这个高中的学生比较敢于表现反抗。
整个高中时代就在离乡背井的苦闷与孤独,以及对于未来的茫然中度过。我们学校在大屯山上,风景很棒,学校里不论是音乐、美术、艺文各方面的活动都很盛,只是升学率不好,所以其实苦闷之外,却也得到许多陶冶。
事实上,人生就是一种寻找寄托的过程,只不过每一段人生能够找到的寄托不同,高中的生命阶段有无限的可能,却相对的也有无限的惶恐,对于「寻找寄托」就更敏感,也因此开始散文创作。那一段自我开发的训练,增加了往后生命中面对挫折的勇气。
问:您的散文发展出多面向的主题与形式,是否也受到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答】:也许一些社会现象会在写作的同仴C慢渗透进来,因为我仍然会做一些观察。我的散文性格多变,例如,因为在乡下长大,所以我能够抓住农村的情感,呈现在《月娘照眠床》。中文系的背景则在《水问》与《空灵》中透彻地展现。又因为对宗教有兴趣,所以写《只缘身在此山中》,甚至延伸这种精神,也表现在《下午茶》、《梦游书》的某些部分。生活在都市中,所以对都市人、事、地的观察,写出了《浮在空中的鱼群》、《胭脂盆地》等。因为身为女性,自然会对女性方面的议题深感兴趣,如《女儿红》、《红婴仔》等。
现在回头看过去这十五年来所做的事情,实在很像一个逃难者,把锅碗瓢盆、棉被等等所有的家当背在身上,然后一路走一路丢。如果有人一路全数读下来,那些不同主题、形式的十几本书,就好似一下捡到只锅子,多走几捡到一只鞋子,怎么什么都有。
接触佛经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问:您觉得那些书是逃难扔出来的东西吗?似乎是美丽的逃难。
【答】: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一种逃难的过程吧!我时常想,在生命快到了尽头的那一天,我的回顾将会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一生的目的,是明白确定的,从高中、大学时代就决定的道路,就这么一路做下去,直到有一天做不动,或这件工作已经完成的时候,那就是了。
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您的《空灵》、《下午茶》等许多的散文都融入甚浓的禅意。
【答】:我很喜欢《空灵》。当时出版社要开发一系列结合古典诗的作品,我被分配到山水诗,于是我开始琢磨,如何从历来那么多的山水诗中选出三、四十首,并且依照我的创作习惯改创,过程其实是很艰辛痛苦的,既局限在固定的主题内,又必须打破局限,耕耘出原创性。最后安排了一个旅人的追寻,其中寓意着禅宗各阶段的体悟。
问:您还编有一本《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您的宗教缘分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我自己家里的宗教信仰是佛道不分的,拜妈祖,也拜观音。家族中有一位姑婆,长年茹素,一位很慈祥的老人家。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回宜兰罗东,到那位姑婆家,姑婆见到我,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要给我一本书,还搬了一把凳子,从高处抽出一本《普门》杂志给我。 很多时候缘分的种子,就是这么一小粒一小粒地种下了。当时我把 《普门》杂志带走,但是没有翻看,毕业不久,我又回到台大的椰林大道,碰到一位哲学系朋友,问我有没有兴趣到佛光山整理翻译《金刚经》。我们一共四人,到了那里,生活作息与师父们一同,前后四个多月。
《只缘身在此山中》里许多故事都是他们真正的经历,因了这个缘分,在那里我获得一次很重要的洗涤。应该说,现世的轨道、逻辑,运转到一个地步之后,必定会碰到死胡同,当自己的智慧与人生阅历仍无法帮助自己转向时,佛经的接触让我得以换另一个角度观看世事。那是一种立体的观察,许多现世中避免去谈的,如生死、无常、痛苦等等,反而是宗教之中必须谈的,与现实世界刚好互补。离开佛光山之后,回台北经过一段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时期,又回到台北佛光山道场,帮忙整理文稿。因着那四个多月的生活经验给我很深的感触,心中的感谢无以回报,就想以文字做些微的报答,于是写出《只缘身在此山中》里大部分的文章,刊登在《普门》杂志上,那时我还是nobody,《水问》都还没有出版。
某次,台北道场的师父们到《联合报》副刊参观,随手带了《普门》杂志赠送,正好其中刊登了我的文章,被亚弦先生看到。当时少有写寺院经验的散文作品,所以其后多篇都在联副上刊登,也得到热烈的回响,然后顺理成章地,集结出书。真是奇特的因缘,如果没有这一佛缘,没去过佛光山,大概不太可能在文坛「崛起」。 要不断地寻找各种可能性,不按照规矩来
问:《胭脂盆地》的一部分已经有散文与小说混合文类的现象,《女儿红》就更明显了。您是否谈谈。
【答】:我不喜欢受到拘束,也不大愿意遵守规则,好比做蛋糕一定得按照什么程序,或者,写散文就得按照另一种规矩来。既是「创作」,原创性非常重要,也就是要不断地寻找各种可能性。许多时候我仍然以散文为基调,但是当我意识到,借用某些小说或诗的技巧,能够更立体化、丰富作品中情感的呈现,我就会这么做。
问:在出版的时间顺序上,轻松逗趣却不失寓意的《顽童小蕃茄》,紧接在文字浓度很高的《女儿红》之后,读起来似乎精神上有点「断层」。
【答】:其实这两本书是差不多同时写成的。可以同时处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大概人本身就是多变多貌的。这么说吧!就创作者而言,在同一个时间线段中,我扮演了多重不同的写作角色,在《女儿红》之中是一种,在《小蕃茄》中又是另一种。写作的当下,我将两种角色区隔
得很清楚,之所以完全不会错乱,是因为两种都是计划写作。可能前一天处理的是紧绷着的《女儿红》,第二天马上可以调整成《小蕃茄》的调子,因为我的计划写作已经太多年了,能够十分熟悉且快速地区隔,同时扮演两种到三种不同的写作角色。
问:您在经营《女儿红》时,是否想刻意拉出心灵那条细微震颤的丝线?
【答】:这本书是大量的女性内在的挖掘,是那种丝弦般紧张的挖掘。女性的内在十很多无法填补的荒凉,很多的哀伤,而这些荒凉与哀伤,常常是作为女性这一性别的宿命,有时又是来自于社会所给的囚笼,两者相加,更使得女性在各种人生课题上探讨的细密与深度,远远不是男性所能够理解的。
我自己很喜欢其中的〈在密室看海〉、〈贴身暗影〉。我处理很多女
性面对情境、追求与认同、挫败与牺牲、面对命运的方式以及不被了解
的孤独等等。〈口红咒〉则几乎徘徊在疯狂的边缘。不论是荒凉或是疯
狂,都存在于女性心灵之中,只不过时而自觉时而不自觉,时而找到一
些方式去面对,有时又找不到。
问:同时间完成的「小蕃茄」,就是以前的「麦芽糖」吧!写「麦芽糖」那篇散文时,就想写成一本书了吗?
【答】:中间的确隔了好几年,写〈麦芽糖纪录──给儿童〉时,并没 有完成一本书的计划。小蕃茄是我们家族中第一个下一辈,所以家族里每一个人都十分注意她,我发现在一个单亲,又新旧观念交杂家庭之下长大的女孩,的确辛苦。 如果《红婴仔》是一部育婴史,《小蕃茄》就是一部童年史,这两 部作品在处理以孩子为主角的题材上有某种连贯性。但从另一角度看, 《女儿红》与《红婴仔》却也有相当的连贯,从各种女性角色的扮演, 走入婚姻、母职的角色。
问:进入《红婴仔》,像进了另一道门坎。
【答】:成为母亲,是女性非常重要的经验,也许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
写作方向也会有所转变,对于这一点我是自觉的「女性的力量」也是我
始终非常有兴趣的,不自觉地会去不断碰触与探讨。我阿嬷与妈妈都是
寡妇,很容易从她们身上看到,女性具足的各种力量的完整发挥。
问:读起您的散文,总感觉您像是写小说的人。
【答】:有一天吧,我会写的。很多题材的确在散文中冒出头来,但是
仍有更多我喜爱的题材还没有透露。目前我处于喜爱做而做,也在乎出
书之后的评价,既没有市场,也没有批评者,在这种无压力状态下,创
作始能回到原点。如果有机会处理长篇小说,我想选择的题材会是母亲
与阿嬷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在那其中女性的一些经历,也许会变成家
族史。
不许文学被其它东西牵着走,是融入文学
问:您在多篇散文中都经营了死亡的课题,是否谈谈笔下的「死亡」?
【答】:死亡是我很早就开始思考的主题,当然,主要是因为我父亲的
关系。我想,总是要把这个主题思考到透彻,甚至接受它,这个人生才
算完整,因为它内涵于生命之中。而当死亡尚未降临之前,它的另一面
变奏就是无常,表现在人人、人与事、在生活各个角落之中,人们总得
学习到,原来那就是生生不息的律则。也可以说,处理死亡主题的每一
篇,都包含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渐渐地,它也会成为我的另一种人生态
度,许多事情可以淡然处之。
问:《红婴仔》、《梦游书》、《下午茶》都有插图,那都是在计划写
作之内的吗?
【答】:插图部分是没有计划的。小时候喜欢乱画,直到高中之前都是
去参加美术比赛,之后才开始认为自己喜欢「写」。画那些插图就像回
到童年一样,没有压力,想到把一本书配上自己的插图,只是觉得好玩,
就像小狗走到哪里都会留下气味。目前我有两条双线并行的计划,一线
是下一本书的严肃计划,另一线比较轻松,要配上我的插图,就叫做《悠
哉书》,不设定主题、或长或短地写一些人生的醒悟。这两条线计划有
自我调剂的意味,白天去传道,晚上去pub。
问:您每一篇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是家人还是编辑?
【答】:编辑吧,我家订两份报纸,早晨我都会先阅读,如果当天副刊
注销我的文章,就赶快把那一张藏起来。不喜欢让家人看到的原因,大
概是因为写作是私密的事情,就像一天到晚要他们看你的身体一样奇
怪。如果他们在其它场合看到就算了。是编辑就没有关系,就像面对医
生一样没有关系,如果是朋友也不可以。
问:除了书的计划,未来还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今年开始积极与大陆读者接触,一口气推出六本单行本,台湾
与大陆的经纪单位,也安排了许多次的巡回演讲与活动。今年三月赴大
陆,于三个城市间举办十多项活动,在与读者会面的讨论中给予我深刻
的感受,这些都将使我在未来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宽广的心胸,与大陆
上喜好文学的朋友作交流。
最近一年以来,我参与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语文方面的研究计划,另
一方面,自己的小孩两年后即将面临读小学的问题,综合这些远近因,
我多多少少会去注意到目前教育的问题,这是以前从未发觉的。现在的
小孩,我认为很大的不快乐是来自于教育制度,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父母
的态度。即使我已经是非常自觉的母亲,也免不了时常不自觉地陷入比
较与竞争的焦虑中。这种焦虑对于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好事。尤其现在强
调美语、网络的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幼儿就必须进入这种竞赛中,问
题的确很大。
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不排斥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但不论观察到什么
现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写出来的还是文学,这一点绝不会变。换句
话说,不允许文学被其它东西牵着走,而是其它部分融入文学,成为创
作的材料来处理。
【2000/7/8自由时报副刊】
◎采访整理/魏可风
夏日傍晚,漫步在椰林大道上,夕阳余晖在婆娑树影上,映得地上也人影瘦长妖娆。傅钟、文学院,仍然是将近二十年前,从简媜心灵眼瞳里反映在一篇篇散文中的景致。
从大学时代的默默写作,到七十四年第一本散文集的出版,期间有六年的时间,她累积了三本散文作品,然后,如同高山瀑布一般的气势,一发不可收拾地,至今十五年间,出版了十三本书,几乎每年都有一本书出版。
每一篇作品都饱蕴情与意,每一本书,都能发现与前一本不同的文学趣味,怎么能够产生那么多的散文变貌呀!读着读着,就着魔惊叹了起来。计划,这就是简媜的秘诀。把构想变成写作计划,然后按部就班地完成。这样简简单单的叙述,实际上需要用多大的热情与毅力去完成?
「写一篇散文,作为一个作者,完成一场恋爱,成为人妻,掌握母职,做每一件事,扮演每个角色,都当作是人生中只此一遭。」这是简媜的信念。的确,时间不允许回头与重复,丰富的著作正是见证本身。确立主题思想的完整呈现,有计划地写作
问:从民国七十四年的《水问》开始,至今共出版了十三本散文,是否请您谈谈刚开始创作散文时候的情况。
【答】:我理想中的出书模式,应该是一个主题思想的完整呈现。这个重要的创作观念,于大学时代初初写作时就确立了。当周围同龄同学们还对未来有不确定的未知感时,我心里已经笃定自己未来最重要的事情,定然是写作。因此对于「写作」这件事情的思考很认真,确立了主题式思想的完整呈现,也就是有计划地写作。而每一次的完整呈现,都被我视为是重要的挑战。
因此面对出版的问题时,虽然出版社只要求我集结手边有的稿,我自己仍然按照时间与书写主题的分类,先针对《水问》做完整的增补,其次是《只缘身在此山中》,也有所增补,再来是《月娘照眠床》。
问:那么您的写作是如何被启蒙?
【答】:读高中时候写的第一篇就是散文,而且被鼓励地刊登在校刊上。这有点像动物学家说的「铭印」作用,就像小雁鹅破壳出生之后, 会叫第一眼所看到会动的任何动物「妈妈」。这一篇散文大概就是我的「铭印」作用。
从宜兰北上参加联考之后的高中生活,多年后的现在回想起来,那些情景甚至还带着黑色幽默或喜剧的成份,但是当时候的许多经历却是痛苦万分的。
我读的高中在联招中的排名较后,考进来的人多半不是成绩太好,嗳,那时是民国六十五年,但是有些时髦一点的同学,下了课,制服一脱,里面就只一件低胸小可爱背心,其它全无,还若隐若现肚脐眼。在联考僵化的体制压力下,这个高中的学生比较敢于表现反抗。
整个高中时代就在离乡背井的苦闷与孤独,以及对于未来的茫然中度过。我们学校在大屯山上,风景很棒,学校里不论是音乐、美术、艺文各方面的活动都很盛,只是升学率不好,所以其实苦闷之外,却也得到许多陶冶。
事实上,人生就是一种寻找寄托的过程,只不过每一段人生能够找到的寄托不同,高中的生命阶段有无限的可能,却相对的也有无限的惶恐,对于「寻找寄托」就更敏感,也因此开始散文创作。那一段自我开发的训练,增加了往后生命中面对挫折的勇气。
问:您的散文发展出多面向的主题与形式,是否也受到社会文化大环境的影响?
【答】:也许一些社会现象会在写作的同仴C慢渗透进来,因为我仍然会做一些观察。我的散文性格多变,例如,因为在乡下长大,所以我能够抓住农村的情感,呈现在《月娘照眠床》。中文系的背景则在《水问》与《空灵》中透彻地展现。又因为对宗教有兴趣,所以写《只缘身在此山中》,甚至延伸这种精神,也表现在《下午茶》、《梦游书》的某些部分。生活在都市中,所以对都市人、事、地的观察,写出了《浮在空中的鱼群》、《胭脂盆地》等。因为身为女性,自然会对女性方面的议题深感兴趣,如《女儿红》、《红婴仔》等。
现在回头看过去这十五年来所做的事情,实在很像一个逃难者,把锅碗瓢盆、棉被等等所有的家当背在身上,然后一路走一路丢。如果有人一路全数读下来,那些不同主题、形式的十几本书,就好似一下捡到只锅子,多走几捡到一只鞋子,怎么什么都有。
接触佛经换一个角度看世界
问:您觉得那些书是逃难扔出来的东西吗?似乎是美丽的逃难。
【答】:也许人的一生就是一种逃难的过程吧!我时常想,在生命快到了尽头的那一天,我的回顾将会非常清楚地知道,这一生的目的,是明白确定的,从高中、大学时代就决定的道路,就这么一路做下去,直到有一天做不动,或这件工作已经完成的时候,那就是了。
问:除了《只缘身在此山中》,您的《空灵》、《下午茶》等许多的散文都融入甚浓的禅意。
【答】:我很喜欢《空灵》。当时出版社要开发一系列结合古典诗的作品,我被分配到山水诗,于是我开始琢磨,如何从历来那么多的山水诗中选出三、四十首,并且依照我的创作习惯改创,过程其实是很艰辛痛苦的,既局限在固定的主题内,又必须打破局限,耕耘出原创性。最后安排了一个旅人的追寻,其中寓意着禅宗各阶段的体悟。
问:您还编有一本《广钦老和尚开示法语录》,您的宗教缘分大约从什么时候开始?
【答】:我自己家里的宗教信仰是佛道不分的,拜妈祖,也拜观音。家族中有一位姑婆,长年茹素,一位很慈祥的老人家。大学毕业的那一年回宜兰罗东,到那位姑婆家,姑婆见到我,忽然像想起什么似的,要给我一本书,还搬了一把凳子,从高处抽出一本《普门》杂志给我。 很多时候缘分的种子,就是这么一小粒一小粒地种下了。当时我把 《普门》杂志带走,但是没有翻看,毕业不久,我又回到台大的椰林大道,碰到一位哲学系朋友,问我有没有兴趣到佛光山整理翻译《金刚经》。我们一共四人,到了那里,生活作息与师父们一同,前后四个多月。
《只缘身在此山中》里许多故事都是他们真正的经历,因了这个缘分,在那里我获得一次很重要的洗涤。应该说,现世的轨道、逻辑,运转到一个地步之后,必定会碰到死胡同,当自己的智慧与人生阅历仍无法帮助自己转向时,佛经的接触让我得以换另一个角度观看世事。那是一种立体的观察,许多现世中避免去谈的,如生死、无常、痛苦等等,反而是宗教之中必须谈的,与现实世界刚好互补。离开佛光山之后,回台北经过一段在广告公司工作的时期,又回到台北佛光山道场,帮忙整理文稿。因着那四个多月的生活经验给我很深的感触,心中的感谢无以回报,就想以文字做些微的报答,于是写出《只缘身在此山中》里大部分的文章,刊登在《普门》杂志上,那时我还是nobody,《水问》都还没有出版。
某次,台北道场的师父们到《联合报》副刊参观,随手带了《普门》杂志赠送,正好其中刊登了我的文章,被亚弦先生看到。当时少有写寺院经验的散文作品,所以其后多篇都在联副上刊登,也得到热烈的回响,然后顺理成章地,集结出书。真是奇特的因缘,如果没有这一佛缘,没去过佛光山,大概不太可能在文坛「崛起」。 要不断地寻找各种可能性,不按照规矩来
问:《胭脂盆地》的一部分已经有散文与小说混合文类的现象,《女儿红》就更明显了。您是否谈谈。
【答】:我不喜欢受到拘束,也不大愿意遵守规则,好比做蛋糕一定得按照什么程序,或者,写散文就得按照另一种规矩来。既是「创作」,原创性非常重要,也就是要不断地寻找各种可能性。许多时候我仍然以散文为基调,但是当我意识到,借用某些小说或诗的技巧,能够更立体化、丰富作品中情感的呈现,我就会这么做。
问:在出版的时间顺序上,轻松逗趣却不失寓意的《顽童小蕃茄》,紧接在文字浓度很高的《女儿红》之后,读起来似乎精神上有点「断层」。
【答】:其实这两本书是差不多同时写成的。可以同时处理两种截然不同的情绪,大概人本身就是多变多貌的。这么说吧!就创作者而言,在同一个时间线段中,我扮演了多重不同的写作角色,在《女儿红》之中是一种,在《小蕃茄》中又是另一种。写作的当下,我将两种角色区隔
得很清楚,之所以完全不会错乱,是因为两种都是计划写作。可能前一天处理的是紧绷着的《女儿红》,第二天马上可以调整成《小蕃茄》的调子,因为我的计划写作已经太多年了,能够十分熟悉且快速地区隔,同时扮演两种到三种不同的写作角色。
问:您在经营《女儿红》时,是否想刻意拉出心灵那条细微震颤的丝线?
【答】:这本书是大量的女性内在的挖掘,是那种丝弦般紧张的挖掘。女性的内在十很多无法填补的荒凉,很多的哀伤,而这些荒凉与哀伤,常常是作为女性这一性别的宿命,有时又是来自于社会所给的囚笼,两者相加,更使得女性在各种人生课题上探讨的细密与深度,远远不是男性所能够理解的。
我自己很喜欢其中的〈在密室看海〉、〈贴身暗影〉。我处理很多女
性面对情境、追求与认同、挫败与牺牲、面对命运的方式以及不被了解
的孤独等等。〈口红咒〉则几乎徘徊在疯狂的边缘。不论是荒凉或是疯
狂,都存在于女性心灵之中,只不过时而自觉时而不自觉,时而找到一
些方式去面对,有时又找不到。
问:同时间完成的「小蕃茄」,就是以前的「麦芽糖」吧!写「麦芽糖」那篇散文时,就想写成一本书了吗?
【答】:中间的确隔了好几年,写〈麦芽糖纪录──给儿童〉时,并没 有完成一本书的计划。小蕃茄是我们家族中第一个下一辈,所以家族里每一个人都十分注意她,我发现在一个单亲,又新旧观念交杂家庭之下长大的女孩,的确辛苦。 如果《红婴仔》是一部育婴史,《小蕃茄》就是一部童年史,这两 部作品在处理以孩子为主角的题材上有某种连贯性。但从另一角度看, 《女儿红》与《红婴仔》却也有相当的连贯,从各种女性角色的扮演, 走入婚姻、母职的角色。
问:进入《红婴仔》,像进了另一道门坎。
【答】:成为母亲,是女性非常重要的经验,也许随着人生阶段的不同,
写作方向也会有所转变,对于这一点我是自觉的「女性的力量」也是我
始终非常有兴趣的,不自觉地会去不断碰触与探讨。我阿嬷与妈妈都是
寡妇,很容易从她们身上看到,女性具足的各种力量的完整发挥。
问:读起您的散文,总感觉您像是写小说的人。
【答】:有一天吧,我会写的。很多题材的确在散文中冒出头来,但是
仍有更多我喜爱的题材还没有透露。目前我处于喜爱做而做,也在乎出
书之后的评价,既没有市场,也没有批评者,在这种无压力状态下,创
作始能回到原点。如果有机会处理长篇小说,我想选择的题材会是母亲
与阿嬷那个已经过去的时代,在那其中女性的一些经历,也许会变成家
族史。
不许文学被其它东西牵着走,是融入文学
问:您在多篇散文中都经营了死亡的课题,是否谈谈笔下的「死亡」?
【答】:死亡是我很早就开始思考的主题,当然,主要是因为我父亲的
关系。我想,总是要把这个主题思考到透彻,甚至接受它,这个人生才
算完整,因为它内涵于生命之中。而当死亡尚未降临之前,它的另一面
变奏就是无常,表现在人人、人与事、在生活各个角落之中,人们总得
学习到,原来那就是生生不息的律则。也可以说,处理死亡主题的每一
篇,都包含了这样的学习过程,渐渐地,它也会成为我的另一种人生态
度,许多事情可以淡然处之。
问:《红婴仔》、《梦游书》、《下午茶》都有插图,那都是在计划写
作之内的吗?
【答】:插图部分是没有计划的。小时候喜欢乱画,直到高中之前都是
去参加美术比赛,之后才开始认为自己喜欢「写」。画那些插图就像回
到童年一样,没有压力,想到把一本书配上自己的插图,只是觉得好玩,
就像小狗走到哪里都会留下气味。目前我有两条双线并行的计划,一线
是下一本书的严肃计划,另一线比较轻松,要配上我的插图,就叫做《悠
哉书》,不设定主题、或长或短地写一些人生的醒悟。这两条线计划有
自我调剂的意味,白天去传道,晚上去pub。
问:您每一篇文章的第一位读者是家人还是编辑?
【答】:编辑吧,我家订两份报纸,早晨我都会先阅读,如果当天副刊
注销我的文章,就赶快把那一张藏起来。不喜欢让家人看到的原因,大
概是因为写作是私密的事情,就像一天到晚要他们看你的身体一样奇
怪。如果他们在其它场合看到就算了。是编辑就没有关系,就像面对医
生一样没有关系,如果是朋友也不可以。
问:除了书的计划,未来还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答】:今年开始积极与大陆读者接触,一口气推出六本单行本,台湾
与大陆的经纪单位,也安排了许多次的巡回演讲与活动。今年三月赴大
陆,于三个城市间举办十多项活动,在与读者会面的讨论中给予我深刻
的感受,这些都将使我在未来以更积极的态度、更宽广的心胸,与大陆
上喜好文学的朋友作交流。
最近一年以来,我参与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语文方面的研究计划,另
一方面,自己的小孩两年后即将面临读小学的问题,综合这些远近因,
我多多少少会去注意到目前教育的问题,这是以前从未发觉的。现在的
小孩,我认为很大的不快乐是来自于教育制度,而其中的关键在于父母
的态度。即使我已经是非常自觉的母亲,也免不了时常不自觉地陷入比
较与竞争的焦虑中。这种焦虑对于孩子的学习并不是好事。尤其现在强
调美语、网络的学习,从幼儿园开始,幼儿就必须进入这种竞赛中,问
题的确很大。
如果有机会,我想我不排斥思考这方面的问题。但不论观察到什么
现象、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写出来的还是文学,这一点绝不会变。换句
话说,不允许文学被其它东西牵着走,而是其它部分融入文学,成为创
作的材料来处理。
【2000/7/8自由时报副刊】